下部 第十二章 丁酉再亂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十三日,加藤清正率領兩百多條戰船、一萬陸軍從對馬島出發,於十四日抵達竹島,與竹島的日本留守部隊匯合,從釜山東側的機張登陸,當天前鋒便攻陷了釜山以北的重鎮梁山。

他的這次行動,標誌著暫停了四年的明日戰爭再度爆發。萬曆二十五年是丁酉,因此中國與朝鮮稱之為丁酉再亂;而日本則用當年的天皇年號,稱之為慶長之役。

這一次與壬辰之戰不同的是,加藤清正的番號,不再是第二軍團,而是第一軍團。這份榮耀,既是秀吉對他在伏見城奮不顧身救主的褒獎,也是小西行長失去信任的直接體現。

到了十五日,小西行長——現在他是第二軍團了——的一萬四千人進入釜山外洋,並在豆毛浦登陸。相比起第一軍團的張揚,第二軍團的再臨十分低調,登陸以後沒有急於打仗,而是在釜山城內外深挖洞,高築牆,搞起了工程建設。

小西行長也沒辦法,他之前那個錯誤犯的太大了,大到一直到現在他摸摸自己脖頸都涼嗖嗖的。他之所以還能以第二軍團的身份再度出征,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軍團擁有豐富的對朝作戰經驗,秀吉不會忽視這一點;另外一方面,小西行長走了夫人路線,拚命討好淀姬。淀姬為秀吉生下秀賴,地位紅得發紫,她稍微吹了吹枕邊風,便讓秀吉打消了讓小西切腹的念頭。

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登陸以後,各自給朝鮮人發了一道告示,告示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用一句話能概括:「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不過第一、二軍團登陸以後,除了佔領梁山以外,暫時沒有採取其他動作。加藤清正屯兵西生浦,小西行長返回釜山城,表現得很安生,與上一次登陸的張狂完全不同。

上一次登陸,狂妄的日軍根本沒把大明和朝鮮看在眼裡,滿心打算兩三個月靠閃擊戰滅亡朝鮮再進攻北京。經過一年的正面作戰和四年的對峙,日本人對明軍的實力和明軍保衛朝鮮的決心都有了清楚的了解,早已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腳踏實地,認認真真要和明軍打一場拉鋸戰。

第一、第二軍團的總兵力達到了兩萬多,但這些兵力還遠遠不足以與大明抗衡。

因此,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日軍在釜山附近的防守,確保後續部隊渡海登陸的安全。等到諸軍齊至,糧草與裝備都儲積完畢,日軍才會徐徐展開,開始進攻。

二月二十二日,秀吉下達了總動員令。於是除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長以外,陸續趕赴朝鮮戰場的還有小早川秀秋(代替已隱居的養父小早川隆景)、黑田長政、鍋島直茂、毛利秀元(代替了已患病的養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島津義弘、蜂須賀家政等西國大名。日軍的入朝總兵力約十二萬人,要少於壬辰之戰的十五萬人。

就是這十二萬人,秀吉也沒法一下子湊出來,必須得分批次前往朝鮮。島津軍團在五月一日才正式駐屯加德島;小早川秀秋軍團一直拖到五月二十二日才從大阪出發,抵達釜山已是七月十七日;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兩個大軍團合計有四萬人,到了七月二十七日才開始渡海。跟壬辰戰爭跨海時一氣呵成的銳氣相比,這次派兵的效率簡直就是山羊拉屎——稀稀拉拉。

截止到丁酉年六月,日軍的部隊配置在西生浦(加藤部)、釜山(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部)、加德城(島津部)、安骨浦(毛利吉成部)、竹島城(鍋島父子)和熊川城(小西部),日軍主力鏖集於沿海列島。

從這兩次出徵兵力的數量差異和動員效率,很容易便能推想出日本已是力不從心,自身經濟很難再支撐一場大規模跨海戰爭——何況他們要面對的,是實力百倍於日本的大明。除了那個自大狂秀吉以外,從東國霸主德川家康到豐臣家心腹石田三成,沒人看好戰爭的前景。

秀吉也知道東國和近畿大名的不滿,所以這一次沒有勞動他們,主力部隊完全由豐臣嫡系和毛利、島津兩系部隊組成。

這一次出征陣容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島津家。島津家在壬辰之戰中隸屬於第四軍毛利吉成,毛利吉成這次不知道為什麼沒來,島津家一萬三千人成為一支獨立作戰兵團,由家主島津義弘統率。這個小小的人事變化,後來卻成為了決定丁酉再亂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容後再說。

這一次出征陣容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島津家。島津家在壬辰之戰中隸屬於第四軍毛利吉成,毛利吉成這次不知道為什麼沒來,島津家一萬三千人成為一支獨立作戰兵團,由家主島津義弘統率。這個小小的人事變化,後來卻成為了決定丁酉再亂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個容後再說。

總之日軍這一次的襲來,看似氣勢洶洶,實則中氣不足,虛得很。他們登陸之後只死死咬住一個字:拖。一定要拖到主力登陸,千萬不能讓日軍聚齊之前,被明軍和朝軍率先進攻,各個擊破。

對於日軍的再度襲來,朝鮮人這次反應倒是很快,加藤清正一登陸,附近的守軍便連滾帶爬地跑回漢城去彙報。

經過那場幾乎亡國的戰爭以後,朝鮮君臣對日本和朝鮮軍事實力也有了足夠清醒判斷,知道朝鮮兵根本靠不住,大明在朝鮮半島的那點兒駐軍也不夠使,還得指望大明像上次一樣發大軍前來才行。為此,朝鮮採取了一個方略,拖。一定要拖到明軍入朝,千萬不能讓日軍先發起攻擊,再演一次從漢城逃亡的悲慘經歷。

於是李昖半點猶豫都沒有,立刻派遣使者前往遼東和北京求救。在慶尚道,朝鮮人花了四年時間修了數道防禦工事,希望能夠層層阻截日軍,遲滯他們的進攻速度——朝鮮人著實是被上次小西與加藤的大暴走給嚇怕了。

與此同時,他還請僧兵之祖休靜大師的繼承人惟政前往西生浦,跟加藤清正談判,能拖日本人一陣算一陣。

惟政作為第二代「八道僧兵總管」,在壬辰戰爭中也浴血奮戰過,根本不怵加藤清正。兩人在西生浦見了面,各說各的話,加藤說朝鮮人沒誠意,惟政說日本人沒道義,誰也說服不了誰。說到最後,加藤也不想正經談了,隨口問惟政朝鮮國有什麼寶貝。惟政回答說有啊,就是將軍您的腦袋,您舍給我算啦……

而大明此時在幹什麼呢?

就像前頭我們說的那樣,大明那時候還沒從沈惟敬的「國際玩笑」中回過神來,正忙著捋清「封貢」背後到底有多少貓膩。一直到朝鮮人的陳奏使把日本入侵的戰報送過來,朝廷才如夢初醒,

不過這一次大明出兵的決定速度,比壬辰戰爭前那一波三折的磨難快太多了。在沈惟敬的騙局敗露之後,萬曆皇帝立刻委派郉玠、楊鎬、麻貴三人籌備援朝事宜。

這次人事安排能看得出萬曆是煞費苦心。上次援朝明軍的領導班子是宋應昌與李如松一文一武,等級差不多,誰也制不住誰,石星又遠在背景,結果搞得文武互相鬥法,烏煙瘴氣,險些誤了大事。萬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在經略和提督上頭增設了總督。經略負責後勤統籌,提督負責前方作戰,總督負責管著經略和提督,不許他們鬧矛盾——可惜這個設計後來沒有完全得到實現。

開戰之前,大明在朝鮮半島的駐軍已經所剩無幾。前線只有楊元駐南原的三千人馬,還有吳惟忠為數不多的南兵。派兵勢在必行,而且不能少派。

可動員軍隊是一件極耗時間的事,從決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中間不知要多少時日。因此大明在這期間的方略也只有一個字:拖!一定要拖到明軍完成動員,大軍入朝,糧草都運過去,千萬不能等到朝鮮亡國了,再讓明軍從平壤從頭打起……

於是在萬曆二十五年的朝鮮戰場,出現了這樣一番有趣的場景:儘管戰爭在一月十四日已經開始,可參戰的三方誰都不希望戰爭進度太快,大家都很默契地保持著克制,源源不斷地積蓄著力量,使得丁酉再亂的前半年時間,顯得相當和平與安詳,很有後世歐洲「靜坐戰」的風範。

其實北京還有另外一個構想,就是在朝鮮屯田。壬辰戰爭期間明軍吃夠了糧草不足的苦頭,朝鮮人又不擅治劇,四年積蓄以來,糧草積儲仍舊不足。懲於這種原因,在明廷決定出兵以後,內閣提出一個建議,希望能在開城、平壤開府,按照大明地方選派官員進行管理,進行屯田。

換句話說,就是成立開城與平壤經濟特區,交給明朝官員按照明朝規矩託管,等到戰事結束以後,再交還朝鮮。這個建議從實效來說,能夠極大改善後勤狀況,很有吸引力——可是地方政權更迭涉及到主權問題,太過敏感,所以萬曆特意寫信給李昖,解釋了一下,表明大明沒別的意思,就為種點糧食,只要打完仗就還給朝鮮。

李昖接到這個請求,悄悄叫來柳成龍商量。柳成龍一聽,當即斷然表示拒絕:「元朝設征東省於昌原,而久留貽弊;今此奏文,不須斷然防之,只陳難行之事可矣!」居然拿大明與元朝相比,可見所謂的「小中華」,對大明也不是全然信賴,心裡還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生怕被吞併。至於屯田帶來的好處,他們不在乎或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