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二十章 碧蹄館

碧蹄館位於漢城以北四十里處,靠近恭順永陵,位於惠陰嶺與平原地區的結合部。

這裡的地理環境以碧蹄館和附近的高陽城為分界線,碧蹄、高陽以北是惠陰嶺山區,峰巒起伏,只有中間一條小路;以南地勢則趨於平坦,道路兩側有一些海拔不算太高的山丘,把大道夾在中間,是漢城以北的最後一片山區的出口。

從古至今,這裡都是開城至漢城的必經之路,又因為是山地過渡到平原的地形,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三日,美軍25師第35團第2營曾試圖在碧蹄里、高陽一線的開闊地帶利用機械化部隊阻擊東進志願軍,在這裡爆發了一場激戰,結果被志願軍149師佔領了高陽,打開了通向漢城的大門。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萬曆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深夜,李如松抵達坡州,他立刻又把查大受與高彥伯撒了出去,帶兵前進偵查,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尾隨其後,總兵力為三千人。

不少記載說碧蹄館之戰中,查大受的前鋒有五百人,加上李寧、孫守廉、祖承訓的三千人,明軍總兵力為三千五百人,實際上。這種說法把發生於二十四號的查大受漢城偵察遭遇戰,和二十七號的碧蹄館之戰混為一談了。二十七號碧蹄館之戰的三千明軍,包含了於二十四號晚上已返回坡州的查大受部五百人。

與此同時,立花宗茂的三千兩百人也從漢城出發,氣勢洶洶地朝著碧蹄館開去。負責偵查的立花家重臣十時連久很快發現明軍查大受部的東移動靜。立花宗茂聽到這個消息,精神一振,下令部隊加速行軍,很快運動了位於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

礪石峴是漢城以西的最後一道防線,穿過這裡,南邊便是一馬平川。因此立花必須要先控制此處,才能把明軍關在碧蹄館附近山地,無法進入漢城範圍折騰。

此時夜霧瀰漫,立花宗茂覺得反正敵人不可能通過山口,索性先不著急進攻,吃飽了再說。於是日軍開始坐下來吃早飯。當天色快蒙蒙亮的時候,查大受所部逼近礪石峴的情報傳來,立花宗茂連忙通知全軍迎敵。

應十時連久的強烈要求,立花讓他擔任先鋒,與內田統續一起帶兵五百突前;小野鎮幸和米多比鎮久兩員大將率七百人次之;他和高橋統增兩千人在後。

十時連久的五百人沿著大路向北搜索前進,凌晨七點左右,在彌勒院附近與明軍前鋒查大受的數百騎迎面遭遇。雙方兵力相當,爆發了一場短促而激烈的戰鬥。

很快十時連久支持不住,在付出了一百三十人陣亡的代價後,被迫後撤。查大受大為得意,立刻吩咐部下向李如松回報消息:「敵多,人傻,速來。」

查大受看信使走遠了,決定全隊繼續前進,擴大戰果,如果運氣足夠好,說不定可以直接佔領漢城。

可很快他便後悔了。十時連久後撤以後,與後陣的小野鎮幸和米多比鎮久合在一處,轉頭殺了回來。面對著兩倍於己一千餘日軍的兇猛反撲,查大受抵擋不住,連連後退。就在這時,忽聽背後一陣馬蹄聲響,大批明軍涌了過來,正是在查大受身後的李寧、孫守廉、祖承訓、李如梅所部明軍。

戰場上多了這股生力軍,合計達三千騎兵的明軍又一次佔據了優勢,第二次反撲過來,把日軍壓得再次向後退卻。

此刻立花宗茂也率本隊的兩千人趕到了戰場。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立花宗茂數了數明軍的人數,發現己方總兵力與明軍差距不大,但對方全是騎兵,意識到不能硬拼,便命令十時連久和小野鎮幸先死纏住敵軍。具體是由十時連久近身糾纏,小野鎮幸隔著小河發射鐵炮,他則率領本隊兩千人緊貼著位於明軍南側的小丸山山麓潛伏前進,偷偷繞至明軍的右翼方向。

此時天色已經大亮,可霧氣仍舊瀰漫四周,所以立花本隊的迂迴動作不快,相當花時間。這可苦了在前線禦敵的十時連久,他一直英勇奮戰在最前沿,但終究兵力太少,寡不敵眾,只剩下三百人的部隊被三千明軍輪流衝擊,岌岌可危。小野鎮幸試圖衝進去把他救出重圍,可他也只有七百人,被明軍優勢兵力堵截住,不得寸進。

差不多就在立花宗茂的本隊運動到小丸山以東的時候,十時連久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明軍陣中的李如梅遠遠地射來一支淬了毒的箭,正中十時連久的身體,他當場陣亡。

在開戰之前,十時連久本來被安排在第二陣,他找到立花宗茂,說小野和米多比都是立花家的中流砥柱,不能出事,毅然以蒼老之身擔任先鋒。想必在那個時候,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必然會戰死在此次戰事中吧。

立花宗茂沒有時間惋惜老將的死,他率軍趁大霧殺出小丸山,突然出現在明軍側後。明軍被這股從霧中殺出來的日軍嚇了一大跳,一時間陷入混亂。立花宗茂、高橋統增和正面的小野鎮幸趁機大聲鼓噪,揮軍猛攻,把明軍的陣型沖亂了。

上午十時許,明軍在日軍兩面強力壓迫下被迫北移,三千人退到大路北側的望客峴北,重整隊形。日軍雖然依靠立花宗茂的奇兵突襲迫退了敵人,可敵我雙方兵力相當,立花憑著手裡這點兵力,無論如何也吃不下這塊肥肉。

奇襲的效果很快就消失了。明軍迅速整理好了隊形,恢複鎮定,與日軍又形成了對峙局面。

雙方的牌都打完了,剩下的便是實打實的正面肉搏戰。明軍和日軍都打出了脾氣,戰鬥打到最激烈的時候,立花家大將池邊永晟戰死,連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都插滿了箭支,看起來象是一隻刺蝟。這位聞名西國的武者,只能暫時從前線退下來,在小丸山上喘息。

戰鬥持續到中午十一點左右,排在第二陣的黑田長政所部的五千人匆匆趕到,替下差不多精疲力盡的立花宗茂,展開了優勢兵力。這才迫使明軍開始後退。

至此,碧蹄館之役第一階段的前哨戰結束,戰鬥暫時告一段落。

有日本學者聲稱這一戰是立花宗茂精心策劃的一場誘敵戰,具體的戰略是:十時連久孤軍示弱,以五百人先擊潰了三千敵軍,又把六、七千名敵人主力吸引過來,然後本隊在側翼發動奇襲,最後殺死明軍兩千多人,敵人倉皇而逃,是場大勝利。

這個推論的基礎首先就不存在的。明軍在這場遭遇戰里的參戰人數,最多只有三千人,立花宗茂所部是三千二百人,日軍兵力比明軍還多一點。日軍所謂的「六七千明軍」,只存在於他們的幻想。

且從戰鬥過程具體分析。在開戰之前,立花宗茂確知的情報,只有「查大受五百騎襲來」的消息。對付這點明軍,他不可能也沒必要實施示弱戰略,正確的做法是迅速移動本隊支援前鋒,構成局部兵力優勢——立花宗茂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等到十時所部和小野所部合流之後,總兵力為一千二百人,但之前陣亡了一百三十多人,因此這時兵力大約是一千出頭,開始反擊查大受。這個階段日軍佔有優勢,宗茂也不可能採取示弱戰略。

等到明軍後續的兩千多騎兵趕來支援的時候,十時連久立刻在前線陷入苦戰。在這種情況之下,宗茂已沒時間策劃也不需要策劃所謂「示弱誘敵」,因為十時連久加上小野部,早就已經「弱勢」得一塌糊塗,根本不用演。

換句話說,從立花宗茂出兵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來實行「示弱戰略」。所以結論是,這個「示弱」的說法,是為了美化立花宗茂能征善戰的形象附會而來的。他確實作出了迂迴奇襲的決定,是一招好棋,但這只是一名優秀將領對戰場情況的一種活用,是臨時起意,而非處心積慮的策劃。

從戰鬥的結果來說,日方的記錄也頗值得商榷。《征伐記》、《黑田家記》、《毛利家記》、《安西軍策》、《立花朝鮮記》等第一手史料眾口一詞,認為立花宗茂在這一階段取得了大勝利,殺敵數從兩千到六百不等。

這裡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歷史研究現象。當我們閱讀史料時,經常能發現記錄者出於某種目的,極力渲染戰爭中某一方的英雄事迹,但他們又經常顧頭不顧腚,一不留神就在別處記錄里留下些許矛盾的細節,最後泄了自己的老底。

對於這場遭遇戰,我們無須去深究在戰鬥中立花諸臣到底有多麼驍勇善戰,上述史料在吹噓完以後,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細節,如《征伐記》說「長政疾馳來援,遂以統茂歸」;而《黑田家記》則說「宗茂鎧上矢如蝟毛,登小丘而休,長政代奮戰,明軍退」。

日方的記錄光顧著吹噓立花宗茂的武勇,卻忘記把結局改一改。

從《黑田家記》里「長政代奮戰,明軍退」的描寫,可以反推回去證明,明軍在與立花宗茂的戰鬥中,根本就沒有落荒逃跑,反而是步步緊逼,所謂的「登小丘而休」,分明是立花宗茂本人反被明軍壓迫到了小丸山山上。直到黑田長政趕來支援,接過立花部投入戰鬥,明軍才退去,黑田才有機會「遂以統茂歸」,把他救出來。一個「代」字和一個「歸」字,讓之前的吹噓瀉了底,這麼窘迫的遭遇,實在不是勝利者所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