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七章 我要回家

其實,說朝鮮人一直盼望著大明伸出援手,是不準確的。

日軍在釜山登陸以後,朝鮮人兵敗如山倒。可是敗也罷,逃也罷,他們偏偏有一件事忘記了做,或者不肯做——向大明求援。他們只是懶洋洋地給大明發了一道咨文,說倭寇犯境釜山十分囂張,其他什麼也沒提。潛台詞是:我自己處理沒問題,您就別操心了。

壬辰年五月十九日,李昖在平壤開了個會,討論國是。大司憲李恆福說日本人太能打了,咱們自己肯定干不過,得趕緊跟大明請求援軍。但他是東人黨,西人黨的尹斗壽習慣性地表示反對,說臨津江足夠防禦敵人了。而且各地勤王的人馬很快就來了,還怕什麼?

尹斗壽還神秘兮兮地嚇唬李昖,說請神容易送神難,把大明的援軍弄進來容易,戰後再弄走,可就難嘍。結果兩派大臣又是爭執不休,請援這事,便在黨爭中又被擱置了。

在小孩子的圈子裡,有這麼一個潛規則,那些動輒哭著說我要告訴我爸媽的孩子,都被認為是懦弱好欺負的,最不受人待見。其實國際政治也是如此。被敵人打進老家已經夠丟人的了,再去找大人幫忙,豈不是更沒面子?儘管中華上國是父母之邦,但也不能有事沒事都去找爹媽哭一鼻子。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還有一條公理:一個小孩鬼心眼再多,也瞞不住爹媽。

爹媽其實什麼都知道。

朝鮮在戰場上的窩囊樣,早被大明看在眼裡了。

大明在朝鮮,有一個完整的情報網。朝鮮半島的戰局推進,一直在遼東都司的監視之下。早在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還在慶尚道玩命地賽跑時,遼東廣寧鎮守總兵官楊紹勛已經接到了報告,報告里說倭寇勢力很大,朝鮮人未必守得住都城,建議朝廷早作打算。

楊紹勛把這份報告送到了北京。當時朝鮮人民的老朋友許國許閣老已經致仕,拿到這份報告的是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石星。

石星乃是一位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老臣,生性耿直,因此仕途經歷頗為坎坷,先是上書規勸隆慶皇帝,結果因為得罪了宦官騰祥,差點被打死。到了萬曆即位之後,石星好不容易翻身平反,結果又與張居正鬧翻。張居正那時候如日中天,石星只得棄官回家,一直到張居正死了,他才又回到朝廷中樞。

石星這個人擅長庶政,精於理財,在戶部幹得有聲有色。萬曆十九年,後來因為邊患不斷,又充任兵部尚書,這才上任沒滿一年,雄心勃勃想作出一番事業。

石星讀完了楊紹勛的報告,心中懷疑。朝鮮也勉強算是大國,坐擁三千里天險,帶甲數十萬,怎麼十幾天功夫,便被人打到都城了呢?

他忽然想到,去年京城和遼東曾經有一則流言甚囂塵上,說朝鮮和日本勾結,來圖大明。經過朝鮮三番五次的辯解和許閣老的斡旋,已經被證實是子虛烏有。可現在時局如此,這個流言又重新浮上石星心頭。

有沒有可能,是朝鮮人故意示弱,其實是故意給日本人讓路。如果這個被證實的話,那就太可怕了。石星想到這裡,忽然有點不寒而慄。他一邊指示保定總兵倪尚忠移駐天津,加強薊州、山東沿海的戰備工作;一邊移文遼東都司,讓他們趕緊派員前往朝鮮進行詳細調查。

楊紹勛接到石星的指示,一邊安排了崔世臣、林世祿兩名調查人員,準備入朝事宜;一邊派遣寬奠堡副總兵佟養正前往朝鮮的義順館,建立起一條戰時的緊急聯絡渠道,安插了幾名大明軍方的斥候與信使。這條渠道在以後中朝在戰爭中的交涉溝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佟養正去朝鮮的時候,還帶了自己的侄子佟大剛。佟大剛的角色類似於現在的軍事觀察員,他被混編入朝鮮軍編製,深入一線,爭取了解到戰事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明軍赴朝的最早記錄。

差不多就在同一時間,死鴨子嘴硬的朝鮮人,終於撐不住了。五月十七日臨津江之戰爆發,朝鮮軍毫無懸念地大敗。臨津江一失,開城、平壤頓時袒露在日軍屠刀之下。

到了這個時候,群臣震惶,親華派開始佔據上風。親華派中最熱切的李恆福趁機對李昖說了一段話。這段話非常有意思,現在韓國人朝鮮人估計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但任何一個中國人看了都會心一笑。

「今八路潰裂,無望收拾圖全。夫以孔明之智,見先主無託身用武之地,則請救於孫氏,卒成赤壁之捷。今我無復可為,不如具奏TIANCHAO,請兵來援。」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劉備當初喪師失地,被曹操打的無落錐之地。諸葛亮給劉備出了一計,向孫權求援,這才有了赤壁大勝。主公您現在跟劉備境況差不多,所以該到請大明發兵的時候了。」

看來那時候《三國演義》已經深入人心,就連外國君臣討論國事,都能拿出來說事。這個比喻雖有些不倫不類,倒也頗具感染力。

反對的大臣不好意思再堅持說本國能獨立支撐,只能另外找論據。比如其中一條反對理由是:大明遼東兵馬軍紀太差,來了以後只會把事情搞亂,荼毒百姓——這個邏輯非常成問題,如果沒有大明出兵援助,恐怕朝鮮早完蛋了,更別說什麼百姓了。

李昖不傻,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同意了李恆福的意見,正式派使者奔赴大明求援。

這是朝鮮第一次正式發出求援的請求。

求援發出去沒多久,朝鮮人就接到消息,說大明派來了兩名調查官員,來了解前線局勢。

這一下子,兩派官員都慌了手腳。朝鮮這仗打的太丟人了,實在不好意思說給大明調查官員聽。於是尹斗壽的弟弟、禮曹判官尹根壽給李昖出了一個主意,他毛遂自薦說:平壤兵荒馬亂,不太合適讓大明官員過來,我略懂中文,不如就以迎慰的名義在義州截住他們,把事兒說清楚以後立刻禮送出境,平壤就不必來了。

這個提議李昖沒答應。

李昖有他自己的考慮。大臣們義憤填膺,嚷嚷著誓死保衛朝鮮。可他這個當國王的,卻有別的心思。

他太累了。

從四月三十日離開漢城之後,他沒吃過一頓飽飯,也沒睡過一個好覺,一直不停地在逃跑。如今祖先的江山盡毀,聽說日本人在漢城連列祖列宗的陵墓都被掘開了,連陵寢都保不住了。身邊的臣子,除了柳成龍靠得住,其他人只會唉聲嘆氣。

「這樣的國王,還當它做什麼,不如回到明朝去當個王爺。」在逃亡過程中,一個念頭鑽進李昖的腦中,然後就如附骨之蛆一般,一直在腦中迴響,揮之不去。

他的這種想法現在看起來石破天驚,在當時卻不算什麼。大明是朝鮮的父母之邦,孩子在外頭被打了,去爹媽家蹭吃蹭喝,沒什麼不妥。

李昖最早流露出這個想法,是在漢城逃出來的半路上。當時車駕停在一處叫做東坡館的地方休息,李昖靠著大樹,把大臣們叫過來圍成一圈,問他們以後咱們可怎麼辦?

李恆福說實在不行咱們就去義州,那裡靠近大明。若是真的亡國了,還能投奔父母之邦。尹斗壽立刻反對:「去什麼去!還不如咸鏡道,那裡有咱們的邊防軍,兵強馬壯,足以保護朝廷!」

李昖有點猶豫,問柳成龍:「你們覺得李恆福的提議不好?」柳成龍連忙說:「絕對不行。您只要離開朝鮮一步,以後這片土地就不是我們的了!」李昖撓撓頭,吐露出自己的心聲:內附其實也不錯啦。柳成龍嚇了一跳,說您可千萬不能這麼想!

一群大臣齊聲反對,甚至以絕食相威脅,李昖見大部分人反對,也就不吱聲了,就這麼來到了平壤,但從來沒死心,內附的念頭一直埋藏在心底。

所以當他聽說大明派了使臣過來調查,巴不得早早跟他們接觸,溝通一下內附大明的可能性。

六月三日,林世祿、崔世臣抵達平壤。尹斗壽一向看不起李恆福,斜著眼睛瞪他:「你不一向最嚮往Tianchao么?你們家客人來了,趕緊去接待吧!」

這話說的實在是不上道兒,於是柳成龍趕緊出來打圓場,主動請纓陪李恆福去迎接。

柳成龍清楚地看到,如今李朝生死存亡之際,大明的態度至關重要,如果怠慢了使者,只怕後患無窮。而且,從私心講,這些明朝使者對於現在處於劣勢的他,也是一個機會。

柳成龍的日子一直過的很痛苦。本來在漢城失陷以後,他藉機發起彈劾,把北人黨的領袖李山海轟下了台。後來開城也失陷了,西人黨和北人黨反撲,把他這個南人黨的領袖也趕下了台。如今當權的,反而是鹹魚翻身的西人黨尹斗壽。

他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知道未來誰掌握了大明使臣,誰就能在朝中擁有最大的力量。

柳成龍接到兩位調查官員以後,細細詢問了一下來意,暗自鬆了一口氣。原來這兩位來平壤,不是興師問罪,而是來澄清朝鮮和日本是否勾結到一起的問題。

想證明朝鮮跟日本沒勾結,這還不容易嘛!

他把林世祿、崔世臣帶到江畔的練光亭,往江東看。日本人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