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四章 辯誣與聯合國軍

且說金應南得了李昖面授機宜,一路兼程,進入遼東。按照計畫,金應南打算在遼東搜集一下情報,看看大明到底知道不知道日本的事。這一打聽不要緊,嚇得他臉都綠了。

原來從今年開始,遼東一帶開始有奇怪的流言四處傳播,都說日本鬼子要入侵大明,高麗人要給鬼子當偽軍。對這些流言,官員們和讀書人一笑置之,可普通老百姓不懂,流言說什麼就信什麼,越傳就越玄乎。

有一次朝鮮王子訪華,一共帶了十頂轎子,高高興興過了鴨綠江。也不知誰扯了一嗓子朝鮮軍入侵,嚇得鴨綠江附近的八站百姓一夕數驚,四散奔逃,扶老攜幼躲進山裡,好幾天才敢出來。

還有比這更離奇的故事。民間傳說,一位朝鮮使臣赴京朝貢,回程時寄宿在金石山一家姓河的人家。朝鮮使臣的翻譯官對主人說:「你要有三年五年的陳釀好酒,趕緊拿出來喝吧。」主人問為什麼,翻譯官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過一陣朝鮮大軍就要殺過來,到時候,你就算有命收藏也沒命喝。」(後來這個故事傳回了朝鮮,朝鮮國王一聽,當即大怒,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打死了不少無辜的翻譯官,真是無妄之災。)

這個故事極具煽動性,不由得人不信。類似這樣的流言,在遼東傳得滿天飛。這些流言的發端已不可考。不過仔細想想,日本為了戰爭所做的一連串大動作,不可能瞞得密不透風。路過的海商、來往的驛使、逃亡的工匠,太多人有機會覺察到即將到來的戰爭陰雲。

這些人沒有許儀後那麼高的覺悟,可能不會上報朝廷,但他們總會把心中疑懼說給身邊的人知道。這種八卦極具傳播價值,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成了全國皆知的秘密。當時遼東傳成什麼樣呢?「遼人疑朝鮮有異志,多所熒惑。」已經鬧得快炸開了鍋,讓當地官府和駐軍頭疼不已。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不光是遼東,連北京都開始對朝鮮起了疑心。

自從陳申和蘇八兩份倭寇入侵的報告打到北京以後(當時許保儀報告還在路上),內閣很快拿出了應對之策,指示讓從天津到江浙、福建等處邊境鎮守督撫整頓兵事,嚴備海防——因為根據以往倭寇襲擊的經驗,大明官員認為日本人應該是會從沿海直接登陸。

安排完國內的事情,大明官員們忽然想起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陳申和蘇八的報告里,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了日本的侵略構想——驅高麗以為先鋒。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如果它叛變投日一起進攻遼東,那可是相當嚴重的政治事件。

而朝鮮的舉動,也確實讓大明不太放心。日本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連當地華僑和琉球國都上書通報,怎麼一貫事大最為忠勤的朝鮮,這次卻一聲不吭,沒有立刻向天朝彙報敵情呢?

大明官員們有點犯嘀咕了,難道朝鮮人和倭人真有勾結不成。

對於這個疑問,大學士許國站出來,說不可能,朝鮮我很了解,一貫對華親善,不會做這種蠢事,還是先問清楚的好。於是兵部便發了一道咨文給遼東都司,讓他們問問朝鮮人到底怎麼回事。

遼東都司的官員接到公文以後,不驚反喜,狠狠一拍大腿,可算他娘的找到謠言的根兒了!他們立刻移文漢城,發出質詢,語氣嚴厲。

金應南抵達遼東的時候,正好趕上遼東都司的信使揣著公文奔漢城而去。

金應南一看,這大明從上到下都對朝鮮充滿了敵意,心中無比恐懼。他想起李昖出發前的叮囑,說如果大明已經知道日本入侵的事,就趕緊打起奏報倭情的旗號,心想主上真是料事如神,連忙把朝鮮使旗揚起來,光明正大沿著驛道前進。

這一路的艱辛吶,就別提了……李朝開國二百年,聖使節從來沒遭遇過這種非人的待遇。無論車仗走到哪裡,只要被人發現是朝鮮使節,要麼遭人白眼,要麼就是一通蔬菜瓜果亂砸,有如喪家之犬。

金應南一路鼻青臉腫,好不容易走到了山海關,結果差點沒進去。關下的老百姓一看是朝鮮人,都指著鼻子罵:「你們不是投了鬼子當皇協軍嗎?還有臉跑這裡來?」

金應南一看,這麼下去不是辦法。遼東人已經如此敵視,等使團到了北京,怕不是直接就被推出去斬嘍?他找來了翻譯官洪純彥商量,洪純彥說我跟當今內閣大學士許國的舍人俞深很熟,要不我先快馬加鞭趕到北京,設法搭上許閣老這條線,朝里有人,咱們才好說話嘛。

這個建議真是雪中送炭,金應南大喜過望,趕緊準備了一份書信,讓洪純彥快馬先趕去京城。等到金應南走到通州的時候,俞深已經親自出來迎候。俞深說現在福建、浙江都有人舉報爾等通倭,許閣老一力堅持朝鮮無叛,一直等著你們派使者過來呢。你們現在總算是來了,可千萬別裝成什麼事都沒有,不然就把我家許大人給賣啦。

金應南當時那眼淚就快流下來了,出使這麼久,終於碰到好人了。

八月十日,金應南終於見到了萬曆皇帝,把一肚子的辛酸與委屈都吐露出來,把朝鮮這兩年如何堅持氣節,如何力拒倭寇威逼利誘的事迹大大地敷演了一番。聽完以後,萬曆皇帝挺高興,大臣們也鬆了一口氣,嫌疑冰釋,朝堂之上其樂融融。

禮部不失時機湊上來,說朝鮮和琉球一樣主動通報倭情,理應勉力加賞。萬曆一揮手:「重賞!」

金應南鬆了口氣,這次總算是不辱使命,準備跪下來領賞。這位可憐的朝鮮使節萬萬沒有想,這個賞賜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

萬曆皇帝先賞了白金紵絲彩段,這些屬於常例。金應南因為奏報有功,還額外多了賞格。都是好事。

然後皇帝笑眯眯地對金應南說:「日本人可惡呀,要好好懲罰一下。你回去告訴你家國王,說朕給他準備了兩位盟友,你們三家合兵抄擊,把倭國滅了算。」

金應南聽了頓時一哆嗦,差點沒直接趴地上。朝鮮軍力虛實別人可能不知道,他可清楚得很——看家護院勉強夠用,真要渡海去跟倭寇拚命,那純粹是白給。他一尋思,大明皇帝說還有兩家盟友呢,說不定能指望上,於是連忙洗耳恭聽。

萬曆皇帝微微一笑,揭開了謎底。

這兩家盟軍,一個是琉球國,一個是暹羅國。

金應南好一口血沒噴出來,這個驚喜未免太大了吧!

琉球巴掌點兒大的國土,又孤懸海外,根本不能指望;暹羅就是現在的泰國,國家還算大,軍隊怎麼樣不知道,單知道他們單挑打架很不錯,可那也實在太遠了……指望靠這倆弟兄一起反擊日本,不如洗洗早點睡了。

金應南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也不知萬曆皇帝怎麼會想到這麼一個主意。

好在萬曆沒硬逼著金應南找暹羅去借兵,這道諭旨的口氣是打商量的,只是建議朝鮮「要結琉球、暹羅」,不是硬性規定。於是金應南只得先叩謝天恩,然後趕緊寫信彙報給漢城,讓他們趕快再派個人來,橫豎把這事結了,免得節外生枝。

關於萬曆為何突然冒出讓朝鮮合兵暹羅、琉球的念頭,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萬曆對暹羅一向態度很好,在萬曆四年的時候,琉球國王入貢,萬曆特意把琉球、暹羅和朝鮮使臣叫到一起,額外給了許多賞賜。這是別家使臣都享受不到的殊榮。

萬曆皇帝大概是想起了那時候三國使臣齊聚的場景,才有這麼一個離奇的想法吧。

公平來說,暹羅雖是小國,技術能力卻不低,他們很擅長製造火器——因為葡萄牙人進入亞洲以後,首先駐留暹羅,先進的槍炮製造技術也隨之傳到了那裡。暹羅造槍的時間,比大明仿製佛朗機銃還早,甚至連日本,都要從暹羅進口大型火器。而且暹羅的航海技術也不差,暹羅海盜的凶名在兩廣地區相當有影響力的。

這麼一個小型強國,如果不是離朝鮮實在太遙遠,倒真是一個抵禦倭寇的不錯選擇。

就在金應南去北京的路上時,漢城也接到了遼東都司的咨文。看到咨文里嚴厲的措辭,李昖和手底下的大臣都惶惶不可終日,只盼著金應南能夠隨機應變,在北京把這事解釋清楚。

幸虧金應南不辱使命,在北京把朝鮮的嫌疑洗刷清楚了。收到金應南的回信以後,從國王李昖到底下大臣,都長舒一口氣,可當他們看到萬曆皇帝提議朝鮮、琉球、暹羅三國合兵的建議,眉頭又皺起來了。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領導發話,可能是認真的,也可能是玩笑話,但下面的人,必須都得當成一件事去辦,否則萬一判斷錯誤,就會大禍臨頭。萬曆說這話的時候,可能沒當回事,但朝鮮要是當成耳旁風一笑置之,說不定啥時候就會惹禍。

怎麼辦?只能正式派出使節,鄭重其事地婉拒領導關心。

沒辦法,李昖只能又派去一名使者李裕仁,專程為婉拒合兵暹羅、琉球事。

李裕仁前腳剛走,李昖一拍腦袋,忘了件大事兒!遼東都司的質詢咨文,到現在還沒正式答覆呢!朝廷雖已知倭情,但朝鮮通倭這種謠言,必須得正式辯解一下。李裕仁臨走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