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血香祭大旗 第二十章 終身為敵

所有曾經的故事,說起來,都只是一次次不堪的經歷,道盡辛酸,吐盡無奈,換來的卻只是仰天的嘆息。

那忠心體國的,終沒有好下場,那陷害忠良的,卻也同樣為國捐軀。人之正邪奸惡,誰人能說得清楚,道得明白?

為之效死命的長官,可以一下子把人打進十八重地獄,敵對的仇人,卻可以大度對己,到底誰人是仇,誰人是友,又怎能分辨得清?

或許,這世界正如淺水清所言,戰爭本無分正邪,只看強弱吧?

楊銘浩憐憫地看著這個自己最疼愛的小弟,終究還是嘆息道:「這麼說來,你這盒子里裝的,就是驚風展的人頭了?淺水清要你率民保壩,替他背上殺驚風展的罪名,你也接受了?」

易星寒苦笑道:「淺水清這個人,我跟了他有近半年。這些日子以來,他做了些什麼事,是怎麼想的,我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憑心而論,這個人是天縱將才,精於人心,善於韜略,長於軍事,優於謀劃,是我見過的最可怕的人。」

「這個人做事,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他想要利用一個人的時候,他不單單是從自己的利益考慮問題。事實上,他會先從你的角度考慮問題,甚至考慮得比你自己還周全,然後定下應對之策。他策反拓拔開山是這樣,利用我也是一樣。」

說到這,易星寒認真道:「大哥,別說是我,就算是你,你能眼看著李官堰決堤,天下百姓沒活路嗎?就算風雷十三道是強盜土匪,幹得是打家劫舍的勾當,可是堤壩一決,止水諸省成沼澤汪洋,你我又如何活命?就算活下來了,又何處容身?」

十多個兄弟,一起默然無語。

「所以,淺水清看準了我不能不同意。他有他想要的,我們有我們想要的。他想讓止水換天易幟,讓自己立下蓋世之功,而我們,則想要家園平安,生活安康。他和我們,各取所需。」

楊銘浩背著雙手,在議事堂中踱來踱去,良久,他才道:「大壩是必須要保的,可是梁史一案,你又待如何處理?」

「這正是我為難的地方,淺水清的意思,我很明白,可是稍有不慎,則會釀成大禍。在這個問題上,我也考慮好久,才最終得出結果。」

風雷十三道的一群當家人,一起聽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理解易星寒話中的意思。

易星寒知道他們不懂,只能苦笑道:「我知你們不明白,但你們可知,淺水清為何一定要以血香祭旗的形式來屠城?」

……

有些事,終究是不說不明白的。

當一名將軍,對著敵國的領土子民舉起屠刀時,人們只知道這個將軍殘暴嗜殺,卻從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一切所謂的愛民,害民,在這些身居高位人的眼中,都僅僅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採用的手段罷了。

屠城,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特殊手法而已。

戰必屠城。

這是古軍事戰爭里經常出現的一個詞語。

戰爭的殘酷性,也由此可見。

但事實是,無論軍事或者政治,每一條軍法,每一條政策,其存在與執行的原因都有著其獨特的背景,並非僅僅為了存在而存在。

後世的歷史學家在研究戰必屠城的現象中,分析將軍們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無非是以下三點:

一:以屠城令來刺激己方將士奮勇殺敵,悍不畏死。以可能得到的巨大利益來誘惑士兵勇猛作戰。所謂的屠城令,其實以洗劫全城為目的。

二:屠殺可以平息因為攻城而帶來的巨大損失導致的不滿,有許多士兵在攻城中會失去自己的親朋好友,肢體受傷,並因此滿腔怨憤。屠殺無辜,可以給士卒一個發泄的渠道。讓他們將所有的怒火,包括對長官不滿與怨懟盡情發泄。這樣可以有助於自己的控制,同時培養士兵的血性與忠誠。

凡是經歷過大屠殺的戰士,鮮有背叛自己主將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過了那些抿滅人性的事情後,就再也無路可走。

三:在洗城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屠城血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震懾住其他地方的守衛,並給予足夠的警告,令其後的戰爭中出現敵不戰自潰的局面。這樣就可以少打許多仗,少死很多戰士。

然而,屠城的行為,同樣會引起被攻擊方的憤怒,甚至可以點燃燒全國反抗的激情。

在這裡,不得不對民心做一番剖析。

民眾的愛國熱情,其實大都是建立在一個有限的基礎上的,那就是——自己得先活著。

當一個國家被另一方入侵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局面:

當權者舍民不舍國。只有國家還在,普通百姓就是死得再多,以後還能通過擴大生育來恢複元氣。可是國家沒了,就什麼都沒了。因此,他們不惜發動全民戰爭,不惜通過破壞一切可以破壞的,包括橋樑,堤壩,焚燒城市等行為來保衛國家。

但是對民眾來說,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國家沒了又如何?換個人來統治,只要自己聽話,對方也不可能斬盡殺絕。畢竟沒有人的國土,毫無價值與意義。因此,當國家決定犧牲民眾以換取國家存亡的時候,百姓們更多的選擇是先保存自己。必要時,他們會投降,會反叛,甚至會主動帶著敵人進攻自己的國家。

因此,當一個敵對國入侵某個國家時,最多遭遇的情況就是——被入侵的一方,拼盡一切手段,通過搜刮糧食,愛國宣傳,藏兵於民等種種方式,發動民眾反抗。而入侵方在最初,則會儘可能的表現出愛民如子的態度。而當他們發現自己糧食不濟,被迫需要與民爭糧,又有少量民眾開始攻擊自己,導致一定程度傷亡時,憤怒就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從而採取大屠殺的手段。

當民眾發現,一昧軟弱並不能換取自己所渴望的安全時,心中那份愛國的熱情就會被立刻點燃。

這個時候,一樣是死,他們會選擇死得象一個烈士了。

因此,民心在衛國大戰里,從來都是重中之重,雙方都渴望利用,又渴望不被對方利用。而在這裡,被攻擊的一方在爭取民心方面,總是有著天然優勢的。

歷史學家們評價,屠城令是建立在一個將軍們臆想的基礎上的,他們自以為是的認為屠殺可以讓對手膽寒,而實際效果卻是反而進一步激怒對手。

因此,屠城令除了對鼓舞己方士氣有好處外,對滅敵士氣是起著截然相反的作用的。

因此,屠城令的弊遠大於利,這也正是為什麼後來敢於搞屠城的將軍越來越少的原因。

但是淺水清不這麼看。

回顧中國歷史,幾乎每一次面對外敵入侵的亡國之戰,幾乎都有屠城現象的出現,甚至少數內部王朝爭奪的現象,都有屠城的事迹存在。包括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也有過大規模屠城的歷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皆在此例。

為什麼從古到今,戰必屠城的事件屢見不鮮,難道那些將軍們真是白痴嗎?

不,那是因為它的確對攻城下國有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它在戰術上完全可以壓制住對手,令民眾害怕,併產生大量的投降行為。

歷史上的滅國之戰數不勝數,之所以很多時候屠城令起不到足夠的效果,甚至使大量地區產生同仇敵愾的心理,奮起反抗,這完全是因為在歷史上的每一次屠城中,稍微有點頭腦的守城方,都會在宣傳上對己方民眾起著極大的誤導作用。

簡單的說法就是:他們會告訴每一個人,屠城僅僅是因為對手的殘暴。凡被敵人佔領的地方,必定血流成河。守方永遠不會告訴民眾,攻方屠城的前提是守城方拚死反抗。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士兵與百姓,無論什麼情況下,只要敵人佔領了我們的城市,就會大肆屠殺我們的子民,從而大大激起己國兵民的反抗心理。

在這樣的前提下,兔死狐悲的心理和家國不滅的教育就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催生民眾愛國熱情,鼓勵其積極反抗,保家衛國。

因此,與其說屠城令沒有震懾作用,到不如說是防禦方有效利用輿論渠道,充分藉此機會發揮其弊,削弱其利的結果。

而淺水清,他之所以敢屠城,就在於他看穿了這一點。

而這,才是血香祭大旗的真正目的。

血香祭大旗,其目的,就在於將血香這種看得見的東西,和屠城緊密聯繫在一起。通過它,準確無誤地向所有人傳達這樣一個訊號:降,城可保,人可活,不動分毫。戰,滿城盡屠,不留一人。

血香祭大旗,其目的,不在於屠城,而在於強化投降的意義。因此,淺水清的屠城,是以驅逐,恐嚇,震懾敵人為主,而非真正的殺光所有人。

通過血香這個信號的傳遞,它等於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被攻擊方的民眾這樣一個消息:凡順我者,皆可活命。逆我者,惟死路一條。

而這一點,由於血香的存在,是對手無論如何都無法隱瞞和遮蔽的。

血香取代屠城令,已經成為一個活動的標誌。它淡化愛國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