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三節

帝後大殮之後,奉安之前,梓宮照例要由大內移到停靈待葬之處,名為「暫安」。

暫安之處名為「觀德殿」。——出神武門,經北池子過橋,有道與神武門相對的大門,名為北上門,進門就是景山,一名萬歲山,明朝稱為煤山,思宗殉國,即在此處。這座山周圍二里有餘,共有五峰,形如筆架,山不高,中峰亦不過十一丈余。山後為形制如太廟的壽皇殿,供奉列代御容,殿東為永思殿,又東即為觀德殿。

觀德殿只能供奉一座梓宮,而乾清宮西暖閣與寧壽宮皇極殿,兩處停靈,應該那座梓宮奉移觀德殿?

此事不大亦不小,意見不一,有人以為母在子先,理當慈禧太后先移觀德殿;有人則以為乾清宮為天子正寢,不宜久停梓宮。論道理,似乎後者為是,所以附議的人比較多。

但太后卻主張皇極殿的梓宮,先移觀德殿,她的理由是,定東陵早已修築完好,必是大行太皇太后奉安在先。這個說法,初聽不錯,細想不然,因為東陵、西陵亦皆有停靈的暫安殿,宮在觀德殿過了百日,即須移到陵上,與何時入土,並無關係。

只是太后堅持,載灃無法以言詞挽回,而軍機又不能請見太后,待載灃細說理由,似乎只有遵「慈命」辦理了。

就在上諭將頒的前一天,李蓮英到慈寧宮求見太后。從兩宮自西安迴鑾以後,他的聲光便漸不如前,如今冰山已倒,勢力不但不敵崔玉貴,而且連小德張都比不上。可是太后卻仍不敢對他輕視,立即傳見。

等行了禮,太后吩咐小德張:「給諳達一張小凳子!」

這「優禮老臣」的手法,她是跟慈禧太后學的。果然,李蓮英頗為感動,尤其是她跟大行皇帝在日一樣,稱之為「諸達」,使他覺得她跟先帝畢竟還有夫婦之情。對她的反感,因而減少了很多。

「日子真快,轉眼二十七天就快滿了!」太后眼圈紅紅地:「這二十來天,我也不知道如何過來的!」

「請主子別傷心,千萬保重!萬歲爺太小,全靠主子操勞保護。」李蓮英緊接著說:「奴才今天來見主子,有件事求主子!」說著,從小凳子上起身復又跪下。

「起來,起來!還是坐著說好了。」

李蓮英起是起來,卻垂手站著回奏:「奴才聽說要拿老佛爺的靈柩,移到景山。不知道可有這話?」

太后在想,提到此事,他下跪相求,不知道求的什麼?且把話說活動些,因而答道:「還沒有定規。」

「若是還沒有定規,奴才求主子,仍舊讓老佛爺暫安在寧壽宮。」李蓮英的聲音在嘶啞中有些哽咽:「奴才伺候老佛爺三十二年,等伺候到陵上,奴才得求主子開恩,放奴才回去。這也沒有多少日子了!求主子讓奴才能在老佛爺跟前多盡點兒心。如果一移到景山,那裡地方小,除了奴才,老佛爺平時使喚慣了的人,沒法兒都跟了去,再說,老佛爺要什麼沒有什麼!只怕主子心也不安。」

太后聽說,李蓮英在皇極殿照料几筵,除了喪儀上的規矩以外,完全照慈禧太后生前一樣,每天寅卯之間,進一碗燕窩粥,然後喚宮女打洗臉水,開梳頭匣子,還進首飾箱,彷彿慈禧太后自己會挑,這天插什麼簪子,戴什麼戒指。至於早膳、晚膳,一樣是揀慈禧太后生前喜愛的肴饌上供,供完了還喊一聲:「老佛爺繞彎兒去羅!」這時走廊上若是有人,就得趕緊避開,跟慈禧太后生前,每天膳後一面剔牙,一面散步消食的規矩無異。

先還以為傳話的人過甚其詞,如今聽李蓮英的話,才知道他真是當「老佛爺」還住在寧壽宮。這不跟發了神經一樣?再想想慈禧太后生前對他寵信數十年,亦無怪乎他會如此。

一時感動,也是一時實在想不出什麼理由可以拒絕,太后只能點點頭說:「好吧!就讓皇上的靈柩,先移觀德殿好了。」

「是!」李蓮英接著問:「奴才是不是把主子的話,馬上傳給五爺?」

「五爺」是指載灃,太后答說:「對了!你傳話給五爺好了。」

等李蓮英一退出去,小德張埋怨太后:「主子怎麼就聽他胡說?他那裡是什麼孝順老佛爺?是霸佔著寧壽宮不肯讓出來,不知道安著什麼心?奴才看,這件事要糟!」

「如今可也沒法子了。」太后又說:「不過,我想他也不敢胡來!你多派人稽查就是。」

「奴才當然要多派人稽查。」

從這天起,小德張以太后的名義,通知內務府,入夜格外多派護軍巡查,不但大行太皇太后的梓宮,要嚴密保護,冷僻之處,更應留心,以防意外。

這情形傳到李蓮英耳中,他冷笑著說:「小德張想把老佛爺的靈柩請走,他好來掘藏?

我偏不叫他遂心。外頭傳說,老佛爺的私房有三千萬銀子,一半埋在長春宮,一半埋在寧壽宮,這話真假我不說,讓他去猜,讓他去想,想得晚上睡不著覺,白天吃不下飯,自己把自己一條小命折騰完了,我才稱心!」

十一月初九,極冷的天氣,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有資格著貂皮褂或穿其他「大毛」的,也仍然是一襲青布老羊皮袍,貂帽當然也不能戴,因為大喪還在二十七日之內。

登極的吉時是「午初初刻」,也就是午前十一點一刻。到了十點鐘一過,群臣絡繹而至,方在排班之際,宮內的儀式已經開始了。

王嬤嬤已經哄了好半天了:「今兒是老爺子大喜的日子,可不興哭噢!」小皇帝總算聽話,乖乖地讓王嬤嬤替他在青布絲棉袍上,罩上一件白布衫,然後抱到慈寧宮來,交了給攝政王。

照理部斟酌成例擬訂的登極儀式,由攝政無抱著皇帝,先到兩天前奉移到觀德殿的大行皇帝梓宮之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祗告受命。當然,所謂三跪九叩,只是做個樣子而已。

接下來便是朝太后。先在便殿中換禮服,特製小朝服,上衣下裳,前後左右,用金絲繡得有二十七條龍,外加日月星辰,黼黻藻火,五色雲頭,八寶立水。穿在身上,既不平整,更不服帖,難受極了。

更受不了的是那頂小朝冠,頂戴共有三層,每層一座金龍托子,上承一粒東珠。小皇帝戴在頭上,沉重的頭都抬不起來,而且黑狐的帽檐,其暖異常,更戴不住,雙手亂抓,非取下來不可。攝政王怕他不遂所願,會哭會鬧,只好替他拿下來,不過作了聲明:「回頭行禮時,還得戴上。」

到了慈寧宮,由於有王嬤嬤的照應,倒是蠻象個樣子地行完了禮。太后、攝政王、王嬤嬤都鬆了口氣。

這就要到外廷去受賀了。仍然是由攝政王抱著,坐轎子出了乾清門,先到中和殿,由攝政王扶著,坐上寶座,受以恭王溥偉為首的領侍衛內大臣等人的朝賀。皇族中誰跟皇帝親近,或者皇帝願意親近誰,便在此時,可見端倪。

這一陣折騰,小皇帝已有些不耐煩了。緊跟著轉往太和殿,正式舉行登極大典。

名為大典,實在簡單得很。因為凡是登極,皆在大喪熱孝之中,所以丹陛大樂雖設而不奏,百官賀表雖具而不讀,只是皇帝升殿受禮而已。

據說大內在明成祖營建之始,規制務極尊崇,以整個京城地勢而論,太和殿是最高的,而太和殿中,又以寶座為最高,由此平視,一直可以望到前門以外。

小皇帝當然沒有那麼好的眼力。攝政王將他抱上寶座,自己單腿跪地,在右側用雙手將他扶祝那頂要命的朝冠,壓的小皇帝又重又熱,望到丹陛下,品級山前黑壓壓一片人頭,看得頭昏眼花,猛不防凈鞭一抽,將他嚇得哆嗦,哭聲可再也止不住了。

「我不要,我不要!」小皇帝在寶座上大哭大鬧,「我不愛這兒,我不愛這兒!」

朝儀整肅,連聲咳嗽的聲音都聽不見,所以越覺得小皇帝的哭聲喊聲,氣勢驚人。攝政王急得滿頭大汗,唯有儘力安撫!

「別哭,別哭!一會兒就完,一會兒就完!」

他的聲音也很大,殿外雖聽不見,殿內執事的王公大臣卻無不聽得清清楚楚。心裡都在說:剛當皇帝,怎麼「一會兒就完」,大是不祥之兆!

除了登極大典之外,緊接著還有很重要的三項儀禮,第一項是為大行皇帝上尊謚,「同天崇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德宗」。陵寢擇地在西陵金龍峪,定名「崇陵」。

第二項是為慈禧太后加尊謚,如張之洞所主張的,首用「孝欽」,末四字是「配天興聖」。為了這個「配」字,儼然與文宗敵禮,地位已在文宗元後孝德、繼後孝貞以上,頗有人不以為然,但只是私下竊議,沒有人敢公然抗言。

第三項是為兼祧母后上徽號,稱為「隆裕皇太后」。此外穆宗與德宗的妃嬪,亦都晉封,穆宗瑜貴妃被尊封為「皇考瑜皇貴妃」;珣貴妃被尊封為「皇考珣皇貴妃」;瑨妃被尊封為「皇孝瑨貴妃」;德宗的瑾妃,自然亦被尊封為「皇考瑾貴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