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笛卡爾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礫……〕

艾伯特站起身來,脫下紅色披風,擱在椅子上,然後再度坐在沙發的一角。

「笛卡爾誕生於一五九六年,一生中曾住過幾個歐洲國家。他在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慾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

「就像蘇格拉底一樣?」

「是的,或多或少。他像蘇格拉底一樣,相信唯有透過理性才能獲得確實的知識。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籍的記載,也不能完全信任感官的知覺。」

「柏拉圖也這麼想。他相信確實的知識只能經由理性獲得。」

「沒錯。蘇格拉底、柏拉圖、聖奧古斯丁與笛卡爾在這方面可說是一脈相傳。他們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經過廣泛研究後,笛卡爾得到了一個結論:中世紀以來的各哲學並不一定可靠。這和蘇格拉底不全然相信他在雅典廣場所聽到的各家觀點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蘇菲,你能告訴我嗎?」

「那就開始創立自己的哲學呀!」

【現代的哲學之父】

「對!笛卡爾於是決定到歐洲各地遊歷,就像當年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雅典與人談話一樣。笛卡爾說,今後他將專心致力尋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內心的智慧與『世界這本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便從軍打仗,也因此有機會客居中歐各地。後來,他在巴黎住了幾年,並在一六二九年時前往荷蘭,在那兒住了將近二十年,撰寫哲學書籍。一六四九年時,他應克麗思蒂娜皇后的邀請前往瑞典。然而他在這個他所謂的『熊、冰雪與岩石的土地』上罹患了肺炎,終於在一六五○年的冬天與世長辭。」

「這麼說他去世時只有五十四歲。」

「是的,但他死後對哲學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所以說,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價值。在歷經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之後,人們開始覺得有必要將現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學體系。而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系的人正是笛卡爾。在他之後,又有史賓諾莎、萊布尼茲、洛克、柏克萊、休姆和康德等人。」

「你所謂的哲學體系是什麼意思?」

「我指的是一套從基礎開始創立,企圖為所有重要的哲學性問題尋求解釋的哲學。古代有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幾位偉大的哲學體系創立者。中世紀則有聖多瑪斯努力為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的神學搭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各種有關自然與科學、上帝與人等問題的思潮洶湧起伏,新舊雜陳。一直到十七世紀,哲學家們才開始嘗試整理各種新思想,以綜合成一個條理分明的哲學體系。第一位做這種嘗試的人就是笛卡爾。他的努力成為後世各種重要哲學研究課題的先驅。他最感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及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這兩大問題成為後來一百五十年間哲學家爭論的主要內容。」

「他一定超越了他那個時代。」

「嗯,不過這些問題卻屬於那個時代。在談到如何獲取確實的知識時,當時許多人持一種全然懷疑的論調,認為人應該接受自己一無所知的事實。但笛卡爾卻不願如此。他如果接受這個事實,那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了。他的態度就像當年蘇格拉底不肯接受詭辯學派的懷疑論調一樣。在笛卡爾那個時代,新的自然科學已經開始發展出一種方法,以便精確地描述自然界的現象。同樣的,笛卡爾也覺得有必要問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精確方法可以從事哲學的思考。」

「我想我可以理解。」

「但這只是一部分而已。當時新興的物理學也已經提出『物質的性質為何』以及『哪些因素影響自然界的物理變化』等問題。人們愈來愈傾向對自然採取機械論的觀點。然而,人們愈是用機械論的觀點來看物質世界,肉體與靈魂之間有何關係這個問題也就變得愈加重要。在十七世紀以前,人們普遍將靈魂視為某種遍佈於所有生物的『生命原理』。事實上,靈魂(soul)與精神(spirit)這兩個字原來的意思就是『氣息』與『呼吸』。這在幾乎所有的歐洲語言中都一樣,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乃是生物體中無所不在的『生命因素』(life principle),是不能與肉體分離的。因此,他有時說『植物的靈魂』,有時也說『動物的靈魂』。一直到十七世紀,哲學家才開始提出靈魂與肉體有所區分的論調。原因是他們將所有物質做的東西——包括動物與人的身體——視為一種機械過程。但人的靈魂卻顯然不是這個『身體機器』的一部分。因此,靈魂又是什麼呢?這時就必須對何以某種『精神性』的事物可以啟動一部機器這個問題做一個解釋。」

「想起來也真是奇怪。」

「什麼東西很奇怪?」

「我決定要舉起我的手臂,然後,手臂自己就舉起來了。我決定要跑步趕公車,下一秒鐘我的兩腿就像發條一樣跑起來了。有時刻坐在那兒想某件令我傷心的事,突然間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因此,肉體與意識之間一定有某種神秘的關聯。」

「這正是笛卡爾所努力思考的問題。他像柏拉圖一樣,相信『精神』與『物質』有明顯的不同。但是究竟身體如何影響靈魂或靈魂如何影響身體,柏拉圖還沒有找到答案。」

【我思故我在】

「我也沒有。因此我很想知道笛卡爾在這方面的理論。」

「讓我們跟他思想的脈絡走。」

艾伯特指著他們兩人中間的茶几上所放的那本書,繼續說道:

「在他的《方法論》中,笛卡爾提出哲學家必須使用特定的方法來解決哲學問題。在這方面科學界已經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來……」

「這你已經說過了。」

「笛卡爾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實的,否則我們就不能夠認為它是真的。為了要做到這點,可能必須將一個複雜的問題盡可能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因素。然後我們再從其中最簡單的概念出發。也就是說每一種思想都必須加以『斟酌與衡量』,就像伽利略主張每一件事物都必須加以測量,而每一件無法測量的事物都必須設法使它可以測量一樣。笛卡爾主張哲學應該從最簡單的到最複雜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個新觀點。最後,我們還必須時時將各種因素加以列舉與控制,以確定沒有遺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獲致一個結論。」

「聽起來幾乎像是數學考試一樣。」

「是的。笛卡爾希望用『數學方法』來進行哲學性的思考。他用一般人證明數學定理的方式來證明哲學上的真理。換句話說,他希望運用我們在計算數字時所有的同一種工具——理性——來解決哲學問題,因為唯有理性才能使我們得到確實的知識,而感官則並非如此確實可靠。我們曾經提過他與柏拉圖相似的地方。柏拉圖也說過數學與數字的比例要比感官的體驗更加確實可靠。」

「可是我們能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哲學問題嗎?」

「我們還是回到笛卡爾的思維好了。他的目標是希望能在生命的本質這個問題上獲得某種確定的答案。他的第一步是主張在一開始時我們應該對每一件事都加以懷疑,因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

「嗯,因為如果地基垮了的話,整棟房子也會倒塌。」

「說得好。笛卡爾並不認為懷疑一切事物是合理的,但他以為從原則上來說懷疑一切事物是可能的。舉個例子,我們在讀了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後,並不一定會增強我們研究哲學的慾望。這些理論固然可能增進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但並不一定能夠使我們更加瞭解這個世界。笛卡爾認為,在他開始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之前,必須先掙脫前人理論的影響。」

「在興建一棟屬於自己的新房子以前,他想清除房屋地基上的所有舊瓦礫……」

「說得好。他希望用全新的材料來建造這棟房屋,以便確定他所建構的新思想體系能夠站得住腳。不過,笛卡爾所懷疑的還不止於前人的理論。他甚至認為我們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為感官可能會誤導我們。」

「怎麼說呢?」

「當我們做夢時,我們以為自己置身真實世界中。那麼,我們清醒時的感覺與我們做夢時的感覺之間有何區別呢?笛卡爾寫道:『當我仔細思索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人清醒時的狀態與做夢時的狀態並不一定有所分別。』他並且說:『你怎能確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場夢呢?』」

「傑普認為他躺在男爵床上的那段時間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而當他躺在男爵的床上時,他以為自己過去那段務農的貧窮生活只不過是個夢而已。所以,笛卡爾最終懷疑每一件事物。在他之前的許多哲學家走到這裡就走不下去了。」

「所以他們並沒有走多遠。」

「可是笛卡爾卻設法從這個零點開始出發。他懷疑每一件事,而這正是他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有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