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六節

鑾輿到達正陽門,剛是午後一點,預定兩點鐘吉時進大清門。路程費不到一個鐘頭,有個消磨時間的法子,借關帝廟拈香之便,在那裡等夠了時間再上轎。

清朝的家法,對武聖關公,特表崇敬。早在建都瀋陽時,便為關公建廟。世祖入關,復在京師建廟地安門外,順治九年勅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關公在洛陽及山西解州原籍的後裔,仿崇祀「四配」之例,授五經博士,世襲承祀。

不過,地安門外的關帝廟,靈異不及正陽門外關帝廟。此廟在月城之右,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相傳明世宗在西苑修道,因為禁中關帝廟內的法身太小,因而命木工另雕一座大像。完工之後,準備易像時,曾命人問卜,卜者說是舊像曾受數百年香火,靈異顯著,棄之不吉。明世宗甚以為然,因而在正陽門月城之右,另建一座新廟,而以禁中舊關帝像,移此承受香火。及至李闖破京,大內遭劫,新像不知下落,反不如舊像依然無恙。

更以位居衝要,佔盡地利,所以香火益盛。慈禧太后每遇山陵大事,出入前門,必在此廟拈香,城門內外,警蹕森嚴,唯獨這一次是例外,竟然在正陽門城樓上,有人居高臨下,堂而皇之地俯視慈禧太后的一舉一動。

可想而知的,除卻洋人,誰也不敢,亦就因為是洋人,誰也奈何他們不得。慶王唯有惴惴然捏著一把汗,但願洋人肅靜無聲,而慈禧太后不曾發現,才可免除詰問誰應負此「大不敬」罪名的責任。

入廟之時,由於洋人都聚集在月城上,所以慈禧太后不曾發覺,乃至行禮已畢,休息得夠了時候,一出殿,視線稍微上抬,洋人便已赫然在目。扈蹕群臣,無不色變,預料著慈禧太后會勃然震怒,即使當時不便發作,那鐵青的臉色,亦就夠可怕的了!

那知不然!慈禧太后看得一眼,居然忍俊不禁地笑了,就象那些慈祥喜樂的老太太,看見年輕人淘氣那樣。接著,把頭低了下去,佯作未見地上了轎子。

首扈大臣一路看著表,指揮輿伕的步伐,扣准了時間,准兩點鐘,進了作為紫禁城正門的端門。於是經午門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循三大殿東側,到後左門,外朝到此將盡,再往裡走,便是「內廷」,非有「內廷行走」差使的人,不得入。

慈禧太后是在這裡換的軟轎,向東入景運門,越過奉先殿,進錫慶門,便是寧壽宮的區域。慈禧太后在轎中望見九龍壁屹立無恙,不由得悲喜交集,眼眶發熱了。

皇帝以及近支親貴,趁慈禧太后在後左門換轎的片刻,先趕到皇極門前跪接,等軟轎過去,只有皇帝跟隨在後,一進寧壽門,觸目又另是一番大不相同的景象了。

原來宮眷是在這裡跪接,慈禧太后亦在這裡下轎。領頭的是同治年間與蒙古皇后阿魯特氏爭中宮而落了下風的榮慶皇貴妃,一見慈禧太后,只喊得一聲:「老佛爺!」尾音哽塞,趕緊掩口,已是哭出聲來。

「想不到,咱們娘兒們還能見面!」慈禧太后勉強說了這一句,噙著淚笑道:「到底又團聚了。大家應該高興才是。」

此言一出,自然沒有人再敢哭,但都紅著眼圈,照平日的規矩行事,默默地跟在身後,直往樂壽堂走去。

入殿才正式行禮,亂糟糟地不成禮數。慈禧太后一半是去年倉皇逃難,慘痛的記憶太深,亟待一吐,一半也是有意想沖淡大家可能有的怨懟,顧不得休息,便從當時出京的情形談起,一發而不可止。

這一談,談了整整一個時辰,直到傳晚膳的時刻,方始告一段落。這時慈禧太后才發現有個極重要的人物未在場。

「瑜貴妃呢?」

「瑜貴妃病了。」敦宜皇貴妃急忙答說:「她讓奴才跟老佛爺請假,奴才該死,忘了回奏了。」

「什麼病?」慈禧太后很關切地問:「莫非病得不能起床?」

這讓敦宜皇貴妃很難回答。瑜貴妃不是什麼大病,但不知是何原因,說是不能恭迎太后,請她代為奏明。此時如果說了實話,則慈禧太后必然生氣,說不定就會有一場大風波,想到遭難的那一陣子,多虧瑜貴妃維持,亦不忍讓她受譴責。再說,留在宮中的妃嬪,數自己的地位最尊,如果瑜貴妃能接駕而不到,就該說她。照現在的樣子,自己亦有責任。

這樣想下來,便只有硬著頭皮答一聲:「是!」

「病這麼重!」慈禧太后便喊:「蓮英,你看看瑜貴妃去!

要緊不要緊?拿方子來我看。」

李蓮英答應著,隨即到了瑜貴妃所住的景陽宮,宮女一見是李蓮英,都圍著他叫「李大叔」,一個個驚喜交集地,都想聽聽兩宮西狩的故事。

「這會兒沒工夫跟你們聊閑天。」李蓮英亂搖著手說:「快去跟你們主子回,說老佛爺讓我來瞧瞧,瑜貴妃怎麼就病得不能起床了?」

「病得不能起床?」有個宮女答說:「李大叔,你自己瞧瞧去!」

「怎麼?」李蓮英詫異,「瑜貴妃沒有病?」

進殿一看,瑜貴妃好端端坐在那裡,李蓮英可不知道怎麼說了?反而是瑜貴妃自己先開口:「蓮英,是老佛爺讓你來的嗎?」

「是!」李蓮英說:「敦宜皇貴妃跟老佛爺回奏,說主子病了,不能接駕。老佛爺挺惦念的。」

「多謝老佛爺惦著。實在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病,只是受了點涼,有點咳嗽。不過,我不能去接駕,就不能不說病了。」

「是!」李蓮英問道:「奴才回去該怎麼跟老佛爺回奏?」

「托你把我不能接駕的緣故,說給老佛爺聽。」

「是!」

「喏,」瑜貴妃向上一看,「你看。」

李蓮英向里望去,正面長桌上,端端正正擺著三個黃緞包袱,一時竟想不起是什麼東西,愣在那裡作不得聲。

「你打開看看!」

李蓮英答應著走上前去,手一觸摸到黃袱,立即想到了,「是玉璽?」他看著瑜貴妃問。

「不錯,是玉璽。」

清朝皇帝的玉璽,藏之於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共有二十五方。相傳最重要的一方,是高宗御制「寶譜」中列為第二的那方碧玉璽,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盤龍紐,文曰「皇帝奉天之寶」,被視作傳國璽。此刻就供在長桌的正中。另外兩方,一方是白玉盤龍紐的「皇太后寶」,一方是金鑄的「皇后之寶」。

「我守著這三方玉璽,不敢離開,所以不能去接老佛爺。

蓮英,請你在老佛爺面前,替我請罪。」

一聽這話,李蓮英不由得在心裡說,這位主子好角色!其實,就守著這三方玉璽,又那裡有不能離開之理。她故意這麼做作,無非要表示她負了極重的責任而已。

想想也是,兩宮西狩,大內無主,掌護著傳國璽,便等於守住了祖宗傳下來的江山,保住了皇帝的位子。莫道玉璽無用,跟各國訂的約,非要用了寶才作數。這樣說來,瑜貴妃的功勞實在不小。

於是李蓮英庄容說道:「奴才知道了。奴才一定細細跟老佛爺回奏。真是祖宗積德,當時偏偏就能留下主子,料理大事。老佛爺一定不會埋沒主子的大功勞。」

「也談不到功勞。」瑜貴妃矜持地說:「我只要能完完整整把這三方玉璽,親手交到老佛爺手裡,就算對得起自己了。」

「是!是!」李蓮英請個安說:「奴才馬上就去跟老佛爺回。」

說著,退後兩步,轉身而去。

「慢點!蓮英,我還問你句話。」

「是!」李蓮英站定了腳。

「珍妃的屍首還在井裡。總有個處置罷?」

這話,李蓮英就不敢隨便回答了,「聽說有恩典。」他說:「至於屍首怎麼處置,倒沒有聽說。想來總要撈起來下葬。不過……。」

「你還有話?」

「這麼多日子了!可不知道屍首壞了沒有。」

「沒有壞!壞了會有氣味。」瑜貴妃說:「我打那兒經過好幾回,什麼氣味也沒有聞見。」

「那可是造化!」李蓮英說:「若是主子有什麼意思,要奴才代奏,請吩咐。」

「我沒有別的意思。只望早早撈上來,入土為安。」

「是!入土為安,入土為安!」李蓮英答應著走了。

回到寧壽宮,只見慈禧太后在迴廊上「繞彎子」。這是她每次傳膳以後例行的功課,陪侍在側,只宜於說閑話,不便談正經,所以李蓮英靜靜等著,直到慈禧太后回到屋裡,方始去復命。

「瑜貴妃說,讓奴才在老佛爺跟前,代為請罪。她沒有病,可是守著一樣重要的東西,不能來接老佛爺的駕。」

「什麼重要東西?」

「是老佛爺的玉寶。」

「喔,喔!」慈禧太后突然想到了,「我倒忘了!在開封的時候還想到過,一回宮,先得看看交泰殿,收著的那些玉璽,可是一顆不缺?如今可都是在瑜貴妃那裡?」

「瑜貴妃那裡只有三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