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光華

我喜歡讀包羅眾多作家的選集。這是「持之有故」的,例如詩詞,我是從選本入手,非常喜歡蘇東坡,因之發憤看了東坡的全集,才發覺他最好的詞就是藉選本而廣泛流傳的那十幾首。我又非常喜歡李義山,發憤看了義山的全集,感想大致相同。

以後,我就依賴選本了。我想選本裏的作品經過有鑑賞力的人審查推薦,百千中取一,雖然未必是唯一最好的,卻一定是好的。這就省了讀者許多時間精力。做學問的人當然說這樣讀書只是淺嘗輒正,一般人抽樣欣賞文學,每年有幾本選集已可算是屠門大嚼了。

選本,現在是越出越精緻了,由大系、大展、年選,到最近的詩選、散文選、短篇小說選,隨著文學創作的水準和出版事業的視野而拔高而擴大,由編之精和印之精使人推論必是精選,一卷展開有聚寶在握的重量和喜悅。倘若沒有這些選本,我得自己去發掘詩壇新人,多產作家的代表性散文,老作家有新創意的小說,以及等等。我辦得到嗎?

我想,世上一切事物都經過了一道或幾道挑選過濾的手續再推到我們手邊眼前。我們得到的消息,經過編輯挑選,(如果你是要人,再經過秘書挑選。)我們吃的食物,經過菜販挑選,(如果下館子,又經廚師挑選。)我們用的穿的,經過百貨公司挑選,(可能再由尊夫人覆審。)唯其如此,這個世界才是親密的、豐富的、美好的,每個人都是優雅的、尊貴的。我們有種種選集可看,這是讀者的尊貴之處。

最近看到讀者文摘出版的中國作家文選《文華集》,對聯副編者談到《讀者文摘》在這方面的貢獻,他鼓勵我寫出來。我想讀者文摘可以說是世界規模的專業性的選舉好文章的機構,他們的歷史之久,編輯部規模之大,參與其事者水準之高,一向令人稱羨。他們處理文章又有一道「精摘」的功夫,「擷英集粹,天衣無縫」。其能風行世界,絕非偶然。

《文華集》三百多頁,收錄三十四位作家的四十二篇文章。抒情散文、雜感、歷史掌故、人物評論以及短篇小說都有。我花了兩個晚上,把這些文章細讀一遍。其中有些是以前早就流行了的,新的版本使耳熟能詳的文章有新的趣味和光采,尤其是書中有了彩色的插圖。有些文章署名十分陌生,而內容足以透入肺腑,若非《文華集》選入,我恐怕只有錯過。

讀者文摘雖然叫做「文摘」,卻有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它只選風格相近的文章。也可以說,通過「精摘」,它把許多文章的風格拉近了。這樣的編輯工作,也是一種創造。

讀者文摘的風格是什麼呢?我以為可以用「開朗堅定,流利簡潔,細緻平易」十二個字加以形容。這種風格,今天看來並不難得,然而當年卻是開風氣之先。當年,多少文章寫得很生硬、很艱澀、很陰冷,又有多少文章很囉嗦、很粗糙、很孤傲。當時流行的兩句話可見一斑:其一,文學作品並不是給每一個人看的;其二,所謂文學名著,就是人人說好人人都讀不下去的一本書。在那種文風之下,讀者文摘實在令人賞心悅目,容易消化吸收。

我對讀者文摘風格之印象深刻,是因為我來到臺灣之後不久得到為廣播電臺寫稿的工作,那時廣播想減少對印刷媒體的依賴而有自己的編撰生產線,提出「廣播文學」的理念。那時在實踐上有些問題。我們表達抽象的觀念有困難,敘述複雜的事件有困難,要求既通俗又有情趣韻味有困難,要求既簡潔而又「一聽就明白」有困難。可是我忽然發現,這些問題在《讀者文摘》裡面早就解決了,倘若細心揣摩體會,可以找出種種方法來。那時,在一無依傍的情勢下,我就勸寫廣播稿的人多看讀者文摘,勸修習廣播電視的學生多看讀者文摘。

我總疑心,是大眾傳播的語言影響了我們文學的語言。

我對《讀者文摘》的「開朗堅定」尤其折服。讀了這麼久的讀者文摘,我不記得有任何一篇文章是令人悲哀沮喪的,或是令人遲疑徬徨的,或是把人逼上極端的,或是催人遁入夢幻的。雜誌市場的行情不知變了幾回,文學的潮流風向不知改了幾次,讀者文摘以源遠流長的氣勢永遠如此。

「開朗堅定」的表徵之一,是經常刊載身體機能殘障的人堅忍奮鬥以克服缺陷的故事。近年來臺灣出版界對這個題材甚有興趣,而讀者文摘行之己久。或者是基於此一「傳統」,《文華集》收了鄭豐喜的<汪徉中的一條船>,杏林子的<杏林小記>,沈曉亞的<怕見陽光的人>。這三件作品的知名度很高,選在這裡是理所當然。

對人生情感上的各種悲痛,讀者文摘給人的啟示是正視它,觀照它,昇華它。而悲痛和幸福似乎也是一事之兩面,若非幸福存在,悲痛無由產生,若非悲痛映照,幸福也不能彰顯。在這方面,收入《文華集》的有亮軒的<父親的手>,趙二呆<第一次傷心痛哭>,汪洋的<娶妻娶德>,三毛的<背影>。讀者文摘從無主題消極的文章,以上三作的題旨本極含蓄,放進《文華集》的大背景裏,乃有烘雲托月般的彰顯。可以說,讀者文摘是精摘別人的文章來鎔鑄自己的風格,再以自己的風格照亮別人的文章。

讀者文摘最愛選那些對人生少批判而多欣賞的文章,流露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態度來。這一特色,表現在《文華集》裏,有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孫偉的<靜靜的十一月>,張曉風的<種種可愛>,袁瓊瓊的<我愛看熱鬧>。<種種可愛>四個字無形中標出這一類作品的精神,在張女士筆下,牛肉麵的小鋪,蜜豆冰的小店,路旁的水果提,餃子館的招牌,火車站的留言,種種似乎平淡無味的事物,皆被她寫得興致盎然。這種文章的影響,也一如標題所示,使人慢慢覺得人生可愛,人人可愛,至少人人有可愛之處。而「人人有可愛之處」這一念,在當前日益擁擠的社會裏是非常重要的。

陳若曦的<晶晶的生日>是《文華集》中唯一的短篇小說,也是唯一以政治批判為主題的作品。如所周知,這篇小說寫一個四歲的女孩,在快要過生日的時候,不知輕重的說了一句「毛主席壞蛋」,引起閤家的驚惶不安,把「生日」完全破壞了。我手頭沒有<尹縣長>,無法兩相對照,但就篇幅看,就讀後的感受而論,「文華」版大概有所刪節。

我此刻能夠看出來的刪節,除了<晶晶的生日>,還有<汪洋中的一條船>,和荊棘的<南瓜>。編者的著眼,似乎是在情緒的奔放、氣氛的渲染方面減少字數。是鄭板橋說的吧,文章要如三秋樹,他的意思是葉子大半脫落,一枝一幹很清楚。確乎如此,讀者文摘的文章幾乎無不疏朗遒勁,再強烈的情感也是點到為止,無名氏的迴文詩式的抒情,翻江倒海式的抒情,可說從未有過。這又可以看出讀者文摘的風格還有一項:節制。

由於節制,我們在讀《讀者文摘》的時候喜怒哀樂的起伏不大,止於微笑,止於輕咳,止於蹙眉,等等。讀者文摘裡面並非沒有生離死別,窮困疾病,而且敘事可能十分詳盡,但其抒情的語句往往只在一兩句話甚或一兩個字之內,精簡到中國舊詩——而且是五言律詩的程度,除非你停留在那個字那句話上沉吟咀嚼,而在年紀輕閱歷少的時候是不大認識個中玄機的。所以,當年讀《讀者文摘》,多半愛的是情節素材,隨看「馬齒徒增」,才從繽紛熱鬧之外識得其他滋味。結果是,年事越長越愛讀。

我並沒有說精摘之後的文學作品比原作好,這是一個有爭論的話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