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風氣問題

一位教育科長未經報准,私自出國。據報導說,他出國時向各國民學校攤派旅費。又據說,他家中的車夫、下女,都佔用教職員的缺,由公家付薪。而他本人,出國的名義竟是「考察童軍教育」!

童子軍的精神是智仁勇,是日行一善,是「一日童子軍,一世童子軍。」辦童軍教育的人,縱然不是聖賢,至少也得潔身自好,做一點克己的功夫。在童子軍精神中,誰也看不出有攤派旅費等等可能。固然,上述那位科長的行為,目前僅見之於新聞報導,有待政府進一步追查,但至少他出國考察教育並未報經核准,這一點已經殊失童心,助長教育風氣的敗壞。由此聯想到,某君當了國教股長以後,不數年即買良田、營華屋的消息,聯想到「七千五有七千五的教員,三千有三千的教員」的消息;想到主管地方教育行政的官吏,可以在北投觀光旅社內開會辦公的消息。教育!教育!你究竟還剩下多少清白!

如果把辦教育當做純粹的「技術」,像女工在紡織廠裏織布一樣,問題當然簡單。「技術」沒有情感,和人格的關連性也很弱。只要在織布機前技術熟巧,全神貫注,下班回家後罵夫虐子,飲酒偷情,都不相干。所謂私生活與公務無關,只有在這種情形下才講得過去。可是教育行政不只是技術,它是通過技術來表現人格的,不論技術有多麼複雜,人格終於要影顯在身受者之前。真正的影響力,仍由人格來發揮。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歎今天有些人辦教育,只知技術,只有言教。就技術而論,也是拙笨的,窮兇極惡,吃相難看,用支離破碎的言詞,南腔北調的國語;去登臺演說禮義廉恥。

辦地方教育,戲法人人會變,實際一樣笨拙。「技術」乃是「人格」的放大鏡,在這面放大鏡前,他們掩藏不了甚麼。報紙能揚發的,是一小部份,政府能查證的,也許是更小的一部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