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殺

《自殺研究》列舉了一百種自殺方扶,後來作者本人也自殺了,卻使用了自殺方法的第一百零一種。人類慣於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已是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長久研究的問題,而自殺的方式如此之多,尤令人驚歎。

自殺不易。「千古艱難唯一死」不是一句空話。因為不易,所以在著手實行的時候,便鄭重的,選擇時間,選擇地點,選擇方式。另外,人所以不斷創造新的自殺方法,又由於人類常常需要「隨時隨地以結束自己」,自殺當時的情況不同,所用的方法也因之各異。

荊軻刺秦王,一擊不中,耽誤了大事,自己被砍了八劍,依著殿柱撞柱而死。貫高為了謀刺漢高,連累趙王,一同下獄,他煞受苦刑,為趙王洗刷,等到趙王查明無罪,貫高就自己用手叉住咽喉勒死。聶政刺韓傀得手後,怕別人認識他,就用手裏的刀「彼面決目,屠腸而死。」王蠲不肯屈節,跑到樹下上吊,別人上吊都是站在凳子上,然後把凳子踢翻,他卻「絕脰而死」,把脛骨折斷以使身體懸空。此外屈原沉江,虞姬伏劍,綠珠跳樓,都是依照現場的狀況就地取材。

自殺方法也有準備有素的,納粹的重要份子裝一顆假牙,牙裡面是烈性的毒藥,以備隨時咬破吞下。隋煬帝被叛兵捉到,眼見十三歲的兒子趙王杲被一刀砍死,濺了他一身血。他大呼:「天子自有死法,快取我的鴆酒來」,然而叛兵不聽,他終於是被絞死了。

自殺是人界的特殊現象,其他動物很少會自殺。學者以為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間有意無意的培養成一個「自我」的觀念,把自己當作保護的對象,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個性。一旦「自我」受到外力的壓迫侵害而無可擺脫,便只有出於毀滅自己的一途。自殺的心理因素是為了無法維護自我。但在一般倫理觀念中都懸為厲禁。第一,維護自我的辦法很多,不必輕易出此非常的最後手段,第二,很多人的自我境界偏狹,價值不高,每個人為其現有的自我而犧牲,未必值得。儒家主張成仁取義,臨難毋苟,而平時則以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我們敬重殉難殉職的英烈,卻只惋惜自經於溝瀆的愚婦愚夫。

我親眼見過一件自殺行為。那是在河北省的一個小鎮上,火車通過市區,類似我們中華路的平交道,道側有許多小販。一個五十左右的瘦小老人在這裡吃瓜,吃完,慢吞吞的付過賬,向平交道走去,賣瓜的人說:「老先生,等一等,火車來了。」這時隆隆之聲,自遠而近,那老頭見說:「不要緊,火車見了我會停下來。」說完,大踏步跨上鐵軌,向剛出站的龐然大物衝鋒。火車果然停住,但已輾過他結束生命的地方甚遠,剎車聲如地獄鬼號,人人失色掩耳。司機和拿紅旗守平交道的人彎著腰向車輪縫裏找屍體,一面痛恨痛罵這老頭兒「混帳」,據說,這兩個人的年終獎金都將因此發生問題。那個賣瓜的人於目瞪口呆良久之後,如夢初醒,急忙把老頭兒生前所付的瓜錢找出來,買成紙箔當街焚化,臉色不勝倒霉之至。

在場目賭這一幕驚人演出之後,我想起自殺者死後所撒的瀾污。死於旅館,旅館弄成凶宅,死於水中,湖山沾染了鬼氣,死於輪底,影響司機考績,這種行動會在社會上散佈一種衰氣戾氣,影響旁人的心理健康,後果更為嚴重,我們生既不能造福社會,又何必以死貽害旁人?

以我所見的那個老頭兒來說,自殺者居然如此從容鎮靜!後來讀了一點心理學方面的書,才知道有所謂「自殺傾向」,自殺者不是憑一時衝動去行事的,他在想像與揣摹中業已自殺了千百次,恐懼的心理逐漸沖淡消失,自殺行為是否合理也不再考慮。到最後,他是排演熟練的演員,急需找機會公演,於是,芝麻綠豆大的一件小事,也都成了他的生死關頭,對他勸也無用,防也無用。

本省風氣,賭勝輕死,除了表現在兇殺方面,還發為自殺的方式,為了一根針,一陣口角,一次考試不及格,都去踴躍赴死。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尚未見引起熱烈的討論,更談不到組織「防止自殺委員會」。大家都忙於衣食,在栖栖皇皇中聽到人間悲劇只能嗟嘆一番了事,披髮纓冠,愧未能焉。可見待遇低生活苦流弊甚多,固不僅工作效率低落一端。

這樣的自殺是社會病態之一,要想根絕此事,只有社會完全合理才能辦到。不過社會也許永遠像一條漏船,人們在上面要一面航行一面打補釘,而今要檢討的是,打補釘的人究竟有多少,同時更要查看有沒有人故意在船底鑽洞。

人間的溫情與社會的祥和,可以化除自殺的動機。「自殺傾向」要有一段很長的形成期;在此期間,社會可以速其死也可以使其不死。抗戰結束後,東北被匪俄侵佔,有一些偽滿皇家的宮女流落在外嫁作商人婦。其中一人到北平租屋而居,賣珠買米,她說,首飾賣完之日,即是自盡之時,但她用錢極為節省,生活清苦得驚人,她在盡力拉長生存的時間。此時若有人了解她,愛她,她無必死之理,但若她在臺北,天天坐公共汽車看車掌的嘴臉,無必活之理。

當一人自殺的傾向業已成熟,在心理上與成仁取義的烈士一樣從容慷慨時,旁人的規勸已無甚用處,南京燕子磯的標語:「想一想,死不得」很惹人注目,但跳下去的人前仆後繼。若自殺者又被救活,倒容易聽納勸導,並且愈是素不相識的人進言愈易收效。有一篇小說,暗示阻止自殺最有效的辦法是等他們實行自殺後將他救活。然乎否乎,頗堪玩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