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與棋

二十三歲的林海峰,擊敗阪田,奪得日本棋壇的「名人」榮銜。連日讀報聽廣播,有感如下:

一、「後生可畏」,萬不可藐視青年人的存在。十七八歲的毛孩子,「毛手毛腳」,你有許多理由瞧不起他,可是,一轉眼,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就有許多理由瞧不起你。青年人是明天,是未來。你無論有多威風,將來一切都得交給他。中年人和老年人,對「毛孩子」們的價值要重新估計。

二、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阪田當年推翻前任棋王取得崇高的地位,而他一登此位,也就註定了終有一天被後之來者取代。每一河流中都是後浪推前浪,時間無情,令人感傷。讀賣新聞主辦名人賽,把圍棋界人事遞嬗的一幕戲劇化了,表演化了,也職業化了。(「名人」有獎金,有待遇)於是萬頭鑽動,看偶像之倒塌。這是一種相當殘酷的安排。

三、日本這個社會挺「奇怪」。阪田是上流社會的聞人,結交權貴,望重一時。二十三歲的林海峰竟然敢向他挑戰。沒有人罵他「犯上」。林海峰一出手,阪田吃不消,也沒有人來包圍、來壓迫,勸林海峰退出或放水。也沒有流氓上門恐嚇。阪田輸了就是輸了,大家接受這個事實。奇怪!

四、既然沒有「千年鐵門檻」,阪田的失敗,也像生物的死亡一樣,是服從一種規律。我們,尤其是圍棋界人士,面對阪田的失敗,應該有某種程度的敬意。可是沒有,只聽見圍棋界人士稱快叫好,說阪田「自食其果,一世英名,付之東流」。把阪田衛冕的努力,說成「耍賴皮」「垂死的掙扎」。阪田之敗,喪失了他個人一切的歷史光榮。難怪在許多中國人眼裏,人只能得勢,不能失勢,只能勝,不能敗,只能上臺,不能下臺,上臺一條龍,下臺不如一條蟲。難怪我們三百六十行都有人不認輸,死不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