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

如果小說是說故事的延長,戲劇就是吵架的延長。兩者的表達方式顯然有別。「昨天晚上,老張和老李下棋,下著下著吵了起來。老張說:『大丈夫下棋要舉手不回。』老李一口唾沫吐在地上:『連一隻車都不能讓,還算朋友?』」這是說故事,事情已經過去了,作者知道是怎麼回事,讀者不知道,由作者說給讀者聽。由於說故事的人技巧高明,聽故事的人聽得入迷,有時恍如置身其中。戲劇不然,戲劇的安排是,老張老李吵架時你我在場旁觀,中間不需要有人轉述。現代受過教育的人不輕易吵架(他們暗鬥),但是當年在鄉下,有人吵架是大節目,看人吵架是賞心樂事,有時觀眾把吵架的人(連同勸解的人)密密層層圍在街心,和看戲差不多;吵架的人在眾人注視之下士氣旺盛,榮譽感高漲,拚命不使大家失望,和演戲也很近似。有人貪看吵架,忘了自己剛才正在做飯,結果廚房裡著了火,這種人就是戲迷了。

拿吵架比戲劇,是就話劇而言。話劇說話多,依賴語言的地方多,劇本可以單獨供人閱讀,一向列為文學形式之一。我們從語言的角度了解文學,從文學的角度了解戲劇,自然以話劇劇本為對象。戲劇是綜合的藝術,冶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於一爐,而劇種甚多,各有偏重,歌劇偏重音樂,電影偏重美術,而話劇偏重文學。話劇劇本中具有文學創作的各種技巧。電影「把思想情感轉化為意象」做得最徹底,可是,它的意象通常不用語言來表現,它用畫面來表現。那用書面語言寫出來的電影劇本是個空架子。寫散文寫小說的人看電影,多半要把電影當作人生的原材來看,把那些用畫面呈現的意象在自己腦子裡「翻譯」成語言。

有人給戲劇下定義,說戲劇是「演員當著觀眾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歡這個定義,它經得起逐字(詞)分析。讓我們從最後一個詞看起:「人生」,戲劇的內容,所用的材料來自人生。戲劇所表演的是人怎樣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活下去變得怎樣了。它演出人的快樂,人的悲哀,人的挫折,人的奮鬥。戲劇取材人生和小說近似,但是比小說更嚴格入世。戲劇既然表演人生,則人生大約也像是戲劇。「世事如戲」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從前,中國的戲台兩旁照例掛一副長聯,大意說堯舜禹湯都是演員,日月是燈光,風雷是音響效果。一般而言,戲劇家從人生中找齣戲來,觀眾則從戲裡看出人生來。觀眾豈真是傻子?他們愛看戲,是因為戲裡確有東西值得看。最能使人發生興趣的東西還是人,別人。人人願意觀察他的同類,看別人怎樣活著。如果不是人性有這樣強烈的要求,戲劇這個行業也許早已淘汰。

唯有「精彩」的人生才配得上戲劇家的表演。我們並不缺少觀察同類的機會,但日常所看見的大都平淡枯燥,難以引起興味,也不容易發現深長的意義。有人和美國參議員甘迺迪比鄰而居,自詡每天可以看見甘迺迪,旁人澆他一瓢冷水,說他沒看見甘迺迪怎麼和女秘書一塊兒掉進河裡。可不是?我們常常看見軍官,但是沒機會看他出生入死裹創再戰;我們常常看見新郎,但是沒機會看他燈前月下海誓山盟;我們參加了某人的葬禮,但是沒看見他由三十三樓一躍而下。戲劇來補救這個缺陷,它把人生中最精彩的、最足以使人全神貫注的事情選出來,加以整理組織,表演給我們看;把人生加以剪裁捏製,使它符合戲劇的要求,把隱藏在裡面的戲劇性放射出來,表演給我們看。

什麼是「精彩」?也就是說,人生的戲劇性藏在哪裡?有人認為戲劇性在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戲劇」;有人認為戲劇性在危機,「沒有危機就沒有戲劇」;有人認為戲劇性在對照,「沒有對照就沒有戲劇」。這三句話都成立,彼此可以互相補充。而且衝突、對照、危機,往往三位一體。例如吵架,當然是衝突,一個巴掌拍不響;但又何嘗不是危機?吵著吵著拔出刀子來怎麼辦?吵著吵著有心臟病的那個氣死了怎麼辦?兩人吵架,自然形成對照,吵架時兩方都使出渾身解數,粗魯的更粗魯,陰狠的更陰狠,刻薄的更刻薄,厚道一些的也完全暴露了他的厚道。秦檜害岳飛是岳飛的危機,南宋的危機,也是善惡衝突,忠奸對照。「將軍陣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者互相對照,但衝突亦在其中,因為這兩種狀況不調和,會產生衝突。「這樣怎能打敗敵人?」危機感隨之出現。

如果把三者分開,衝突最重要,衝突推動事件使戲劇情節向前發展。通常,編劇家要使劇中人針尖麥芒互不相讓,羅密歐非愛朱麗葉不可,而朱麗葉的父母又非反對不可。白蛇非愛許仙不可,法海卻非來干涉不可。在我們常見的人生裡面,甲向乙借錢,乙不肯借,甲怏怏而返,也就算了。在戲劇裡,甲向乙借錢,乙一定不借,甲受挫之後又一定不肯罷休。或者甲向乙借錢,乙拒絕,可是甲想了一個辦法使乙不得不借,並且決心賴債不還,乙又想了一個辦法使甲非還不可,雙方鬥來鬥去。如果債務人耍賴,債權人一笑置之,衝突就停止了,劇情也停頓了。必須不斷地衝突,必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八歲的女孩過生日,八十歲的爺爺切蛋糕,好文章,但未必是好戲。八十歲的爺爺一刀切下去忽然打了個噴嚏,許多唾沫星子落在蛋糕上,全家人都不願意吃蛋糕可是又不敢不吃,偏有一個人做出頭的椽子說,目前感冒正在流行,這塊噴滿了口水的蛋糕吃不得,偏偏爺爺的脾氣不好,一聽之下勃然大怒,這至少是戲了。

在戲劇裡,這精彩的人生是人生中的「一段」,它有一個結構式。起初,衝突出現,不久,這個衝突解決了,但是所謂解決並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只是表面的緩和,衝突的種子仍在,而且長得更大,於是有第二次的衝突,這次衝突也只有表面的緩和而潛伏著再衝突的因素,於是有第三次衝突。照樣,又有第四次衝突,第五次衝突,獨幕劇演出時間短,衝突的次數少,多幕劇演出時間長,衝突的次數多。隨著劇情的發展,衝突一次比一次激烈,危機一次比一次嚴重,對照一次比一次明顯。終於,全劇有一個頂點,有一個最高潮。在編劇家的匠心運作之下,最高潮一旦出現,徹底解決問題的時機也成熟了,於是,最高潮之後的解決是所有矛盾糾葛的總了斷,再也沒有下一次的衝突,這是說,全劇可以結束了。當年定下「高潮」、「最高潮」等名詞的人一定觀察過海浪,有時候後浪推前浪,小浪變大浪,終於掀起一個壁立的浪頭來,這個巨浪匯集了前面那些小浪中浪大浪的精力,那麼美,那麼嚇人,它在空中站了一會兒,撲下去,留下一片回瀾。然後,再沒有浪了,除非再從小浪開始,來一次新的組合。戲劇的結構恰是如此。

觀摩寫作的人要打開別人的劇本,削好鉛筆,一面讀,一面在練習簿上作圖解。在這裡,我們只能把戲劇簡化,縮小,作一番示意。在賭場裡,賭客和莊家的利害是衝突的,每下一次注就衝突一次。有一個賭客把手中的鈔票放下去,被莊家吃掉,這是第一次衝突和表面的解決。賭客不甘心,他要下更大的注,他把外套口袋裡的鈔票全部掏出來。這一次衝突比上一次激烈。可是他又輸了。他再從內衣的口袋裡掏出一疊大鈔,用力丟在桌面上。他要把歷次輸掉的錢加上一倍贏回來。這次衝突更大,他輸得更慘。他沒有錢了,他還有一把手槍。他不肯離開賭台,就掏出手槍來押上。這時,情節朝頂點發展。莊家不是等閒之輩,看見手槍不動聲色,賭局照樣進行。結果還是莊家贏,賭客又輸。賭客伸手抓起手槍,這抓起槍來的剎那是最高潮的最高處。他要幹什麼?全場屏息以待。此時問題最嚴重,最難解決。時間在此處不宜久留,要急轉直下,賭客想了一下,開了槍,朝著自己的左胸。賭局停止,全場鴉雀無聲,莊家面無表情。槍聲雖然沉重,到底簡單,問題立即解決了,而且解決得如此徹底。幾秒鐘後,兩個侍者拖走了自殺身死的賭客,一個新賭客補上空出來的位子,賭局繼續。這是最高潮後的回瀾。

你會發現,戲劇情節結構的藍圖和小說十分近似。兩者都布置衝突、高潮和解決。可以說,小說是用散文寫成的戲劇,但戲劇規劃得十分仔細,計算得十分精密,予人以「機關算盡」之感。從第一個高潮到第二個高潮最久不能超過多少時間,最短不能少於多少時間,都有講究,時間太久,觀眾不耐,時間太短,觀眾來不及產生反應。這需要計算。如果是喜劇,在每一個「衝突、高潮、解決」三角形上分布多少笑料,觀眾大笑幾次,微笑幾次,高級幽默放在哪裡,通俗滑稽放在哪裡,使各種水準的觀眾都得到滿足,也需要計算。綜觀全劇,衝突一次比一次強,高潮一次比一次高,直到最高的頂點,有時簡直像幾何圖形一樣分明不爽。通常小說無須如此。單就情節結構而論,戲劇的技巧最難,寫小說的人如果想改進作品的故事結構,無妨多讀劇本、多看電影。

以上是「一段精彩的人生」。小說所描述的也多半是一段精彩的人生,所不同者,戲劇是由演員表演出來。我們在前面用吵架比戲劇,戲劇不是「聽說老張老李曾經吵架」而是在現場看見聽見老張和老李正在爭吵。這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