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問

□「苛政猛於虎」的故事,你還記得吧?

○記得,第一句是「孔子過泰山側」,——

□泰山旁邊有老虎出沒,把一個婦人的丈夫吃了,把她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婦人還不肯搬家,甚麼原因呢,因為當地「無苛政」。這無苛政三個字真是簡潔,讓人看了像聽到一聲迅雷。

○我怎麼沒有這個感覺呢,老虎快把她一家人吃光了,她居然不搬家,不逃命,「無苛政」三字怎麼能算是充足的理由呢。

□那是因為你年紀輕,不知道到底甚麼是苛政。孔夫子周遊列國,考察政情,深知民間疾苦,他一聽到「無苛政」,馬上就明白了。他不必再問任何問題,就告訴弟子︰「小子志之,苛政猛於虎也。」

○苛政怎麼會這麼可怕,苛政究竟是甚麼樣子?

□柳宗元有篇文章,叫《捕蛇者說》。(○我知道,這篇文章我見過。)這篇文章是說「苛政猛於蛇」,苛政兩個字到他手裏就具體得多了。你記得不記得那個捕蛇的人怎麼說?(○他好像說,收稅的差役到了鄉下凶惡得很,那些句子我是不記得了。)他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我們不必背誦原來的句子,只要引述他的大意。你想想看,《捕蛇者說》是怎麼寫的?

○他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這種蛇奇毒,它爬過的地方連草木都活不了,但是這種蛇的肉可以入藥,是治大麻瘋少不了的藥引子。(□以毒攻毒!)太醫需要蛇肉來配藥治病,政府就定下辦法,永州的老百姓可以用蛇抵稅。有一個人世代以捕蛇為業,(□他每年到了繳稅的時候就繳一條蛇。)他家裏有幾個人被蛇咬死了。(□死的是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他自己也有好幾次差一點送命。)柳宗元勸他改業,(□柳宗元問他要不要改變一下,以後別捕蛇了,和別人一樣繳稅。)那人馬上流下眼淚來說不行。

□好,下面柳宗元就描寫當地老百姓的苦況。捕蛇者三代住在永州,從前和他祖父同時住在這裡的人家,十家之中賸不下一家了,和他父親同時住在這裡的人家,十家之中只賸下兩三家了,和他自己同住在這裡的,十家之中於今不到四五家了。那些家庭都哪裏去了?「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為甚麼呢,稅太重了,官府催稅催得太凶了,老百姓活不下去。那捕蛇者說,即使我明天被蛇咬死,我也比別人活得久,比別人活得舒服。

○寫得好!寫得好!文章應該這樣寫是不是?

□柳宗元的「苛政猛於蛇」,是從「苛政猛於虎」發展出來的,那苛政兩個字,到了柳宗元筆下,放大成一大段文章。泰山側的婦人只說了三個字,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了多少字?由他汪然出涕算起,一共兩百二十多個字,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他把「苛政」放大成兩百多字。

○我喜歡柳宗元的寫法,一句「無苛政」畢竟太簡單,不夠味兒,不過癮。他的這種寫法,我也可以學嗎?

□當然可以。(○要怎樣做呢?)這個辦法可以稱之為「放大術」。(○放大?)你看,雖然兩個字變成兩百多字,也只是把「苛政」兩個字放大了,說來說去不離開苛政的範圍,只不過是苛政更明顯、更惹人注意了。

○這個「放大」,有甚麼具體的方法沒有?

□寫劇本的人管這種方法叫「吹」,這個「吹」字,比放大更容易領悟。(○吹?吹牛的吹?)是吹氣球的「吹」。你把氣球吹漲了,吹大了,氣球還是氣球,你吹進去的氣都在汽球的範圍之內。

○吹?——怎麼吹?

□以《桃花源記》為例,漁人進了桃源以後,住在桃源裏的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然後又「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寥寥幾筆,也是簡潔得很。近代有人用七律的體裁加以發揮,有一首是︰「漁舟誤入港三叉,屋舍儼然笑語嘩。洞口桑麻傳幾代?」(○這句問得有意思,我每逢看見大樹,總是忍不住要想︰這棵樹甚麼時候種的?多少年了?)「庭前雞犬屬誰家?」(○對,對,我們到親戚家去,看見親戚門口一群鴨子,當時就曾經問他︰這是你們家養的鴨子嗎?)田園豈植靈芝草?(○這一句的意思是?)世外桃源不是仙境嗎,仙境應該有靈芝草是不是?下一句是「兩岸何多碧桃花?(○對,對,我也有這個疑問,人家寫世外仙境,多半寫松柏參天,陶淵明寫的是一望無垠的桃花林,我也奇怪。)借問村翁示一二,快聆高論舌粲花。」

○桃源裏的人怎麼回答?

□他沒有針對這些問題把答案一條一條寫出來。他另外有一首詩,替桃源裏的人出了幾個題目問漁人。這首詩是︰「自從攜眷入花汀,世外珍聞絕耳聽。徐福求仙可返境?」(○徐福帶著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求仙,那可是當時的大新聞!)「蒙恬鶴壽到遐齡?」(○名將蒙恬,早教趙高李斯給害死了,老百姓還指望他長壽呢。)老百姓還關心萬里長城修好了沒有︰「長城萬里民苦役?」老百姓還關心愚民政策推行到甚麼程度了︰「竹簡燒殘誰識丁?」下面是結束︰「願借清談告消息,人間掌故要細聆。」

○那漁人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我也沒看見漁人的回答。也許寫詩的人認為不需要回答,單是這些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對,對,很有意思。陶淵明先生當初為甚麼不這樣寫呢?

□我們沒有理由問這個問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等一的好文章,《家語》記載孔子過泰山側那一段也是一等一的好文章,——至少也是一等二的好文章。剛才我舉這兩個例子給你聽,僅僅是說怎樣使題材膨脹,讓許多細節呈現出來。這跟文章的好壞沒有絕對的關係。

○沒有「絕對」的關係?是不是有時候也有關係?是不是過於簡略也不一定好?

□當然,「簡潔」好,「簡略」不一定好。像「孔子過泰山側」那樣的文章,後人尊之為「簡古」,簡古又和簡潔、簡略都不相同。

○把題材「吹」起來之後,還要不要簡潔?

□當然要。不過用這種籠統的詞語來說明寫作技巧是有困難的,我們還是探討實例。「苛政」由兩個字演成兩百多字,是一個例子,武陵人和漁人之間本來只有兩個話題,現在多出來八個話題,又是一個例子。

○請你再多舉幾個例子。

□《水滸傳》有所謂簡本和繁本,你知道吧?(○不知道。)據學者研究,《水滸傳》這部小說,在很長的年代裡,經過好多位作家補充修改,作家把很多情節「吹」起來。這種版本叫繁本。後來開書店的人另有想法,他認為一般讀者看小說是要看更多的情節,於是增加了梁山好漢征遼和征方臘兩件大事,這樣一來書更厚了,印刷成本太高了,書店就找人動手刪減,把「吹」起來的部分簡化了,很多地方變得簡略了,這種版本叫簡本。你將來到大學裡研究中國文學,——如果你在這方面有興趣,——不妨拿繁本簡本對照閱讀,看看能有多少發現。

○簡本和繁本,哪一種文學價值高?

□公認繁本的文學價值高。

○這豈不是「繁」比「簡」好?

□就《水滸傳》來說是如此,別的作品又未必,我們不能任意推論。

○《水滸傳》的簡本、繁本都太遙遠了,手邊眼前有例子沒有?

□中國的古典神話,有一條是「夸父逐日」。書架上有《辭源》,你把「夸父逐日」查出來看一看。

○好,夸父逐日︰夸父與日逐走,八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簡古得很!

□書架上有一套讀本,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用這段簡古的記載「吹」成的。

○我來找。題目︰追太陽。本文︰太陽是個英俊的王子,他住在東海裡面一棵大桑樹上,那棵桑樹大得像一座山。(□日出扶桑。)每天早晨,太陽王子駕著白色的馬車,帶著金箭,出來旅行。他從萬民頭上經過,一天之內走遍世界。人們仰起頭來看他,只能看見一團白光。(□太陽神是坐車的,用六條龍拉車。)晚上,太陽王子回到那棵大桑樹上休息,第二天早晨再出發。他每天不停地奔馳,從來沒有間斷過。——好像是個兒童故事?

□文字十分淺顯,適合少年兒童閱讀。不過這個故事的意義很豐富,我們也可以看。文章開頭先介紹太陽。

○在遙遠的北方,叫做北海的地方,住著一個巨人。他的身材太大了,一隻腳可以踩沉一條輪船,一口氣可以吹走一座冰山。(□注意這兩句的寫法,兩件事並列,兩句話句型相同,這叫排比。)他蹲在那兒也像一座山那麼大。這個巨人的名字叫夸父。

□介紹完了太陽,接著介紹夸父。這種寫法,有點像電視轉播球賽,開賽之前,電視記者先把甲隊乙隊介紹一下。這種寫法清楚明白,技巧也不困難。

○有些故事,好像是一開頭兩個球隊就打起來了,慢慢看下去才弄清楚雙方的面貌。

□哪種寫法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