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諾蘭洞穴

距離雪梨一百一十三英里,也就是非洲獅保留區向西數十英里的地方,有珍諾蘭洞穴(Jenolan caves),是澳洲最有名的洞穴。約在數百萬年前,新南威爾斯州的這一部分原是在海底裡的大片石灰質堆積成的活珊瑚礁,經過數百萬年,泥沙充塞珊瑚礁間,壓結、強化成為石灰岩,地殼變動使數千平方英里的礁岩上升,形成海拔四千英尺的高原。熱量和壓力又使部分石灰岩變為大理石,山川河流從高原上越過,開始腐蝕的作用,逐漸把石灰石和大理石溶解、擴散。

腐蝕作用延續了五十萬年左右,起先,水流滲入石灰岩的深而狹細的縫隙中,溶解了碳酸鈣,在地底下鑿通了許多孔道。急流衝擊岩石,鬆脆的石灰質剝落,孔道逐漸擴大延長成為許多隧道。隧道內壁下半截被水沖了,失去支持的大塊石灰岩東歪西倒,洞穴開始成形。雨水繼續降落,慢慢的再溶解了碳酸鹽,部分發生化學變化的溶液滴在岩穴中堆積成方解石,閃爍發光的碳酸鈣結晶體便這樣的結聚在穴壁或穴底上。這些沉澱物的形狀和大小依水漏的情形而定,純粹的方解石透明無色,但有的混合了礦物質,便染上了黃的、橙黃的、暗紅帶褐等等美麗奪目的色彩。

堆積物的形狀通常分為四種,一是水流從小孔或裂縫中滲漉下來,因為量少,所以結聚成的只是小而不規則的管狀東西。又一種由大量滴水的沉澱物堆積而成,也是洞穴裡最壯觀最普遍的,如鐘乳石、石筍和石柱等,鐘乳石從上面垂掛下來,石筍則從地面向上長,如果鐘乳石和石筍連接在一起,便成為石柱。第三種成因是倒瀉的水流所留下的沉澱物,隨著水的形勢而有披肩形、寶蓋形、瀑布形和一連串佛珠樣的岩球。最後一種是水流經過平台或梯田狀表面所形成的,有的形圓如水池一般,周圍隆起,中間平坦光滑彷彿鏡面。

無可懷疑,第一個踏進珍諾蘭洞穴的人類是當地土著,確鑿的證據現在仍舊留在骷髏洞(Skeleton cave)裡,一堆白骨,已有若干世紀了。

第一個發現該區洞穴的白人是逃犯,名叫詹姆斯麥克恩(James Mckeown),他以洞穴為匿身的地方,而幹著搶劫那一帶道路上過往旅客的勾當。一八三八年,一個被害者叫詹姆斯魏倫(James Whalan)的,下決心追捕麥克恩。他跟蹤了二十多英里闃無人跡的荒野,來到一個其大無比的拱形岩門前,他對自己所見的奇景大感驚訝,把這拱門叫做「魔鬼的馬車房」。在附近幽靜青翠的山谷中,他發現一塊小而齊整的農田,推斷是麥克恩耕耘的,於是他折回頭去找他的兄弟和兩個騎兵,四個人在一個大洞穴裡找到了麥克恩。洞穴的美麗使四個人目瞠舌撟,後來這個大岩洞被命名為「麥克恩穴」。

麥克恩被捕,魏倫兄弟繼續在該處探尋洞穴。洞穴勝景的消息傳開了,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一八六七年,魏倫家的人享有特權擔任榮譽嚮導,帶領遊客入洞遊覽。

一八六六年新南威爾斯政府宣佈劃定那些洞穴為觀光地區,正式派人看管。經過一百多年的經營和改良,裝置和設備已到了最完善的地步。很早的時候用燭光或鎂光照明,現在大小電燈技巧的安置著,使遊客在不同方向不同顏色的光線中領略洞穴的神奇。梯子、橋樑和道路貫通全穴,天工奧妙,人工也不見遜色。

珍諾蘭洞穴分兩式,地面上的和地底下的。

地面上的有三個:大拱門(Grand Arch)長四五○英尺,最高的地方八○英尺,最寬的地方二二七英尺。「魔鬼的馬車房」(Devils coachhouse)長四三○英尺,最高的地方二八○英尺,最寬的地方一三二英尺。又一個叫卡洛泰拱門(Carlota Arch),長二○英尺,高六○英尺,寬四○英尺。近旁有個小湖潭,湖面如鏡,反映著拱門的倒影,這些地方不用嚮導帶領,遊客可以自由遊覽。

地底下洞穴約莫百來個,開放為遊覽區的共八個,每一個走一遍最少需要一個半鐘頭。開放的時間固定,從早到晚一日有十次,如果遊客要求,可在中午時間再加一兩次。有的洞穴因通路窄狹,入洞人數必須限制,上午十一時和下午四時的兩次為攝影者作了特別的安排,門票和普通的並沒有兩樣。

我參觀的兩個洞穴,一叫露卡絲(Lucas cave)一叫河穴(River cave),前者需時一個半鐘頭,後者更大,我們在洞裡上下穿越,足足花了兩小時。陪我的澳洲外交部漢特先生說東方穴(orient cave)最好,但因為整修道路暫時封閉。司機先生則說河穴好。我相信每個洞穴都有特色,但自然也是大同小異的。在美國時我看過露雷洞穴(Caverns of Luray),覺得大飽眼福。珍諾蘭洞穴之奇妙最低限度不在露雷之下。露雷洞穴入口處是一間紀念品商店,沒想到那底下蘊藏著氣象萬千的大洞穴。露卡絲穴和河穴的入口處便是那嵯峨軒昂的大拱門,人在當中,仰面四望,自覺不比蟻螻大多少。未踏進地下洞穴,「前奏曲」已足夠先聲奪人。洞中道路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眼前景物奇形怪狀,千變萬化。導遊者一面講解,一面指點獨特的形成物讓遊客欣賞,利用燈光大變戲法,開了這一盞,洞壁上出現了一個酥胸高聳的裸女。開了那一盞,大片自上斜垂而下的披肩形岩石玲瓏璀璨如同碧琉璃。燈光全熄了,那就是地獄中的黑暗吧,遊客霎時譁然起來。那兒亮起了一盞燈,本來極高的洞穴現在看起來極長;透過那些珠簾玉柱,不知道那兒是盡頭。這兒再亮起一盞燈,黃金的砌牆,白銀的蓋頂,閃閃爍爍,寶殿神宮。紅燈放射了紅彩,一團烈火,火焰熊熊。柔和的、詩情畫意的光線照亮了潭面,照見了澄清如鏡的潭水,洞的倒影、橋的倒影,橋面上站立著一對人兒,清晰如畫,分不出那一對是影,那一對是形。

鐘乳石林林總總,各各表現著自己獨特的姿態和色彩,年代久的帶著黃色、棕色或紅色,新生的潔白如雪,帶著淺藍、琥珀色或是一抹緋紅。長長短短垂直懸掛,粗大的大過千年老樹,細小的小過人的小指頭。嚮導者輕擊一列風琴管樣的鐘乳石,發出悅耳的高低不同的聲音。石筍一根根向上昂舉,恍如堆積著的羊脂白玉。玫瑰色的石柱滑不嘰溜,人間沒有任何建築物配得上用它來作支持。凍結了的瀑布那樣的凝止在半空中,想像中如果任它倒瀉,該是如何的一番排山倒海,掀天揭地的氣勢。大寶蓋彼此覆蔽,細密的「流蘇」數以千計,小結節相連如串串珍珠,岩底上也正有數顆渾圓的岩珠,那就是仙女穿上珍珠串時失手遺漏的吧。

一曲<聖母頌>在露卡絲穴的龐大無比的穴室中發出了不是人間任何音樂廳中可以聆聞得到的天音,洞穴的形狀使音調忽而近,忽而遠,忽而從天降,忽而從地升,忽而絲縷欲絕,忽而聚從四面八方,感心動耳,蕩氣迴腸,令人渾然忘卻自己身在何處。

河穴比露卡絲穴變化大而且險峻,有連接洞頂和洞底的垂直鐵梯,仰望上面黑黝黝的好像沒有止境。導遊的說不敢攀登的人可走另一條砌石的階層,但大家似乎都欣賞這份「刺激」,沒有人願意放棄。於是導遊的嚷一聲請迷你裙最短的小姐領先,大家在鬨笑聲中魚貫「登天」。「雲塊」上俯瞰「下界」,玉樹放光,金葉燦爛,碧潭漣漪,彩霞中浮動著萬點明珠。薄霧迷濛,那大片琥珀簾幕時而淡紫,時而橙紅,掩映裡萬縷水晶細絲編織而成的長帷飄飄欲舉。一陣絃音,導遊者敲擊了巨大的刀形岩片,他的話把我們帶回人間,再小心翼翼地上鐵梯,過狹橋,大家不停讚歎。垂直的鐵梯引向深谷,導遊者囑咐緊緊抓住鐵索,一步步向下陷,洞下有洞,琳瑯滿目,又是一番令人無法想像的境界。兩小時的「漫遊仙境」在另一高潮中結束,大家興致勃勃而又提心吊膽的穿越一截保留著原始狀態的穴道。那實在別具刺激性,漆黑的狹窄地洞只容一個人跟隨著一個人穿越,一會兒胸背貼壁,一會兒臥地蛇行,腳底下忽凸忽凹,伸出手去不見五指。出得洞來,大家全身是泥,雖然覺得辛苦,但的確是人生難得的經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