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首都——坎培拉

澳洲劃分為六個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維多利亞、南澳、西澳和塔斯曼尼亞。此外有兩個特區,一是「澳洲首都特區」(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一是北疆(Northern Territory)。

一九○一年,澳洲六州同意成立聯邦政府(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過了一項建議:聯邦首都(National Capital)不設在雪梨,也不是墨爾鉢,而是兩地中間的一個區域,要在新南威爾斯州境內,距離雪梨超過一百英里,其面積不能少於一百平方英里;最主要的,當為聯邦政府自己所有,自己統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選擇,一九○八年選定了面積九百三十八平方英里,在雪梨之南大約二百英里,距離海岸七十五英里,海拔二千英尺,位居澳洲阿爾卑斯山麓的一片罕有人跡的草原。一九一一年元旦,議會正式通過將此地劃為「澳洲首都特區」,一九一三年三月十二日舉行破土典禮,正式命名為坎培拉(Canberra)。

澳洲聯邦政府決定不惜花費大量金錢和人力,把首都建設為最美麗和最舒適的現代化城市。世界各國建築家和城市設計專家,紛紛應徵來到澳洲,細心的勘測設計繪出了各式藍圖,結果由一百三十七名競選者中選出了美國建築家葛瑞芬(Walter Burley Griffin)的計劃。經過十四年的時間,這座有全面的安排,久遠的打算的城市,煥然一新的呈現在世人眼前。一九二七年五月九日,原先在墨爾鉢的國會遷到坎培拉舉行,主持揭幕典禮的是日後的英王喬治六世。從此,坎培拉正式成為澳洲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住在坎培拉,使人有處身公園中的感覺。」

「坎培拉美麗如童話裡的仙境。」

從空中鳥瞰,坎培拉完全是一幅規矩齊整的藝術圖案,弧線、直線、圓形、三角形、四方形乃至六角形,各種各式幾何圖形構成式樣新穎、色調鮮明的奇景。莊嚴巍峨的「澳洲戰爭紀念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和可以與美國白宮媲美的白色「國會大廈」(Parliment House)在一條直線上遙遙相對。因紀念葛瑞芬而命名的葛瑞芬人工湖(Lake Burley Griffin)位居市中心,湖水碧綠,波光粼粼,從東到西腰帶一般的把全市分為南北兩方。聯邦橋(Commonwealth Ave Bridge)居左,皇帝橋(Kings Ave Bridge)居右,連接著以首都山(Capital Hill)的National Centre為頂點的直線,等腰三角形的兩條斜邊般貫通市北和市南。入夜,強度燈光自全市建築物中射出,就像無數明亮奪目的發光體。兩座長橋的左右側也密綴著電燈,水上有橋,水中有橋,一座黑暗也無法掩蔽的鑽石城。

坎培拉的美麗固然和設計者有直接的關係,主要的還是把整個空曠地區來作全面的安排。好像把整塊料子交給裁縫,而不是舊衣服拿來修改和放大。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和世上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又因為它新,近代的設備和措施一應俱全。人工湖不但平添了詩情畫意,也象徵永不乾涸的生機。按照類別而集中在一起的各個區域的劃分(如政府機構、大使館、商業區、住宅區等等),大小建築物的形式和地位,道路網的分佈情形,乃至排水系統和下水道的處理,都能憑地理形勢和實際需要來規劃,不但美化了城市,便民利民也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外交使館區是坎培拉有名的觀光區,一大片特別劃定的好所在,歡迎各國使節在那兒興建代表本國文化特徵的建築物。美國大使館、德國大使館、義大利大使館、法國大使館和日本大使館都是令人激賞的大廈。尤以義大利大使館,花費十年時間完成,所用材料如名貴大理石等都從國內搬運到澳洲,裝飾佈置全是義國第一流藝術品和商業名產。古代的、摩登的,處處以有氣魄的手法力求表現自己的特色。藝術品真跡難尋,複製品也維妙維肖,使走進去的人有身到羅馬的感覺,欣賞之餘復被那優美的氣氛所感動。

坎培拉谷(Canberra Valley)本是荒禿的地區,不及半世紀的時日,已成為萬花之城。一九五九年種植了兩百萬棵樹木,一九六四年到了三百萬棵的紀錄。當地氣候適合北半球的變色落葉喬木,每年秋季來臨,或黃、或棕、或紅的樹葉極目綿延,不知道陶醉了多少觀光遊客。春天的時候,分類集中的花朵為大地披上美麗的「制服」,嫣紅奼紫,如霞似錦。由於空氣乾燥,往往一開經月,不易凋謝。襯著晴空萬里,傍著華美大廈,兼具大自然的神妙和人工的精絕。

夜晚在潔淨平坦的街道上漫步,如同置身公園,遊歷仙境。撲鼻花草氣息,間或鳥語蟲鳴。裝置在地面上的燈光映照著綠樹,葉子透明晶瑩,好像密結著的碧琉璃。不慮「市虎」攔阻,沒有噪音干擾。天上繁星萬點,比北半球所見顯著得多,也顯得明亮。大片青草地如翡翠色的大絨毯,上面點綴著橡實和花瓣。各式噴泉彩光中五色繽紛,既宜遠觀也宜近賞。澳洲國立圖書館矗立葛瑞芬湖畔,那現代希臘羅馬式的五層建築物倒影湖中,四十四根十字形白色的義大利大理石柱子四面圍繞,氣象萬千,纖塵不染,依稀白玉累砌而成的「仙宮」。其中藏書的豐富也聞名世界。澳洲政府花費八百萬澳幣興蓋了這座圖書館,隨著坎培拉市的發展計劃,還要添建左右兩翼。一九七○年四月間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按鈕啟發的「柯克紀念泉」(Captain Cook Memorial Fountain)高達四百五十英尺,在葛瑞芬湖中心凌空而上,連雲接天,漫開了銀珠億萬,不讓日內瓦湖心的噴泉專美於前。

坎培拉目前人口總數已超過十一萬,預計一九八○年可達二十五萬人。「首都發展委員會」正在多方面的作發展擴充的計劃,以便配合那個時期的需求。拿水庫一項來說,一九四九年近郊的考特水庫(Cotter Dam)完成,供給五萬六千人每日飲用。後來漸漸不夠,在十二英里上游地帶再興建了班杜拉水庫(Bendora Dam),兩庫所貯水量可以供給十萬居民。第三座水庫位在班杜拉水庫更上大約七英里的地方,完成後二十萬居民的飲用便綽綽有餘。其他水庫的地位正在積極勘測中。坎培拉的水量消耗居全國首位,其中四分之三用在庭園林木灌溉上,每人每日平均用水曾有過四百加侖的紀錄。

澳洲朋友告訴我,雖然人人稱讚坎培拉,但住在那兒的人卻難耐那份寂寞和冷清。目前的情形已經好轉,當年國會剛遷移到該地,便有人因冷靜得「發慌」而自殺。據說自殺者為數頗多,後來逐漸減少,現在還有人不願意住在坎培拉而想到雪梨或墨爾鉢去。究其原因在於人性愛好熱鬧和社交活動,澳洲城市除了雪梨,都過的是相當嚴肅和保守的生活,即使是墨爾鉢,在夜總會等等娛樂場所還是無法暢所欲為的招徠顧客,坎培拉的情形自然更特別。有人說如果你能長久的住在坎京而不思「動」,你便有資格做個隱士。這話固然帶著誇張,但是坎培拉的清靜和單調,的確是習慣了它那份美麗後的通常人所有的感覺。住在當地的人多數是公務員,白天上班,夜晚各自回家,沒有可供買醉的地方,也沒有聲色犬馬陶醉感官的享受。中央部會首長和議員們可以在星期五議會休會後飛離坎培拉,到了星期一早上回來。積年累月只能待在「仙境」中的人們不幸「凡根」未淨,難免長吁短嘆,不勝「思凡」的苦楚了。

關於坎培拉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若干年前英國菲律浦親王訪澳後,不知從那兒得來的靈感而冒出一句話:「坎培拉是個沒有靈魂的城市。」這使澳洲人大感不滿,一位女士寫了一封長信寄到倫敦白金漢宮請親王解釋,親王令祕書回了信,據雲他的一番話澳洲人並不滿意,但他既有「毫無成心侮謾」的表示,一場小風波也就不了了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