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哀痛

世界步入資訊消費時代,映象與圖片漸漸取代了文字,斯文掃地,語文式微,文學遺產一度雄視西方的英國,也成為危機。

劍橋大學感於各系學生的基本英語能力衰退,今年起另設語文考試,立志救亡。據教育部最新統計,英國大學有四分之三的學生不懂得It's與Its的分別,連Independent一字也無法正確串出。八分之一的大學生不懂得如何使用逗號。倫敦大學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把英文系與生物系的大學生相互比較,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基本串字能力有問題,在書寫方面欠缺表達能力。

在英國各地中學,教師卻向教育部提出不再在十四歲學童的高中一年級教莎士比亞,理由是學生逐步視莎劇中使用的語文為「外語」,無法欣賞莎劇文字的精純與美感。

英國最尖酸刻薄的專欄作家李文(Bernard Levin)為此為文疾呼,哀嘆一代不如一代。十四歲的英國少年視讀莎劇為畏途,是國家之恥。他自己在十四歲時已能背誦莎劇的二千句詩行,讀過六部狄更斯的長篇,「博學」範圍尚旁及蕭伯納劇作、吉普齡的詩及英國各家散文,如今出現這種半文盲局面,李文認為應馬上解僱九成教師、炸毀英國教育部,然後靜坐而默默哭泣。

李文的哀痛,身為東方人實在深有同感。英國下一代學童語文衰退,大概要在二三十年內這代人成長後才看得見影響,但最少現時英國的大報雜誌,像李文本人一類的名家如林,戰時與戰後成長的一代文士,繡口錦心,珠玉紛呈,文林繁花盛放,仍有大量足堪藏諸名山的華章。而中國不幸遭逢五四後語文的惡性歐化與共產黨的歷劫,中國語文最先淪為污染的輻射廢墟,比英文的危機深重百倍。功利薰心的社會只追求經濟增長,語文漸成即用即棄的紙製衛生巾。一個民族的性靈,便隨著那一片血污,在抽水馬桶片刻的漩渦中沖向汪洋大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