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偏見

英國年輕歷史學者查穆理斗膽重頭評定邱吉爾的功過,指邱吉爾不與希特拉對抗,放棄兩次和談機會,英國傾全力歐戰浴血,最終苦了大英帝國,相較之下,張伯倫的妥協較為現實,此說在英國爆發一場論戰。

查穆理之說,自中國人的觀點,自然是大逆不道的賣國之論:引而伸之,蔣中正領導全民抗戰,導致南京屠殺,國人八年傷亡二千萬,後來毛澤東也「感謝」日本的侵略,導致老蔣丟失大陸,這是得不償失之舉,不如汪精衛對日求和更加符合國家利益。如果中國有人如查穆理一樣,以現實而道德的角度重新評定蔣中正,必成過街老鼠,被冠以「漢奸」的大帽子,生命可能也受到威脅。

但查穆理的「賣國」之論一出,毀譽參半,論事雖烈,這位三十七歲的講師不會因此而被大學開除教席,卻是可以肯定的事。到底是何緣故?

理由除了言論自由以外,與英國人對歷史的態度大有關係。《泰晤士報》社論指出,歷史既是人為的撰述,自不能免於偏見,因此查穆理的論點雖或有錯,挑戰歷史,卻是正確的行動。《泰晤士報》的社論不偏不倚,代表了英國人理智客觀的一面,難能可貴。相對之下,中國人對歷史的態度,卻永難擺脫民族主義的局限,故中國人治史,長有民族主義的幽靈附身。愛國既淪為廉價的情緒化行動,歷史亦隨之而貶值。中國人蓋棺論定的文章,每多充斥把某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歷史作出正確的結論」等八股言詞,令人望而生厭。

歷史就是歷史,並非超越一切的一位女神,並無絕對的公正客觀。若承認這一點,歷史反而會因治史者的理智而趨向公正,反之治史者必淪為死人化妝師。中國人治史,激情太多,理性不足,國共對現代史各有版本,兩皆不足全信。中國的現代史,與政治需要掛釣,中國人永遠不能從歷史汲取教訓,因為中國人寫的歷史本身就是一種荒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