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稱的歷史文化因素

表過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形而上之「因」,現在再來看種族歧視的形而下之「果」。華人在外邦投訴最多的案例,是走在街上被頑劣之徒辱罵,並冠以「清客」(Chinky)的蔑稱。除了華人外,英國人尚把德國人稱為Kraut、法國人稱為Froggy、義大利人稱為Itie、日本人稱為Nig等。這幾個蔑稱,原來其中有微妙的歷史文化因素。

Kraut在德文中為「生菜」之義,原因是德國人喜食生菜而來。同理,法人喜食「田雞」,亦因之而得Froggy的戲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意、日三國並為軸心,同為英國之敵;而法國自聖女貞德的百年戰爭以來,亦為英國的世仇,故此戲稱法人為「田雞佬」,類似粵人稱日人為「蘿蔔頭」。同樣,對德、意、日三族的蔑稱,於二次大戰時的英軍中最先盛行,戰後五十年英國民間的低下層如工人階級、足球迷等則仍「傳誦一時」,實為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體現。

連同華人的蔑稱「清客」在內,此等稱呼皆有一特點,就是多只是一音節或兩音節的短字。因為英國低下層「勞動人民」受教育少,多音節的長字記不住,乃以單一音節的短字取其便利。如巴基斯坦人Pakistani被蔑稱為巴基Paki,即明顯有厭惡仇視成分,在英國報刊中視為禁忌。但奇怪的是英人慣把美國人稱為Yankee,澳洲人稱為Aussie,則因為大家是同宗的英語國家,如此戲稱,分屬「老友」,並無惡意。

可見要分析這些對人種的簡稱,要置之於社會背景中方知侮辱的成分。華人被喚作「清客」,當然帶有輕蔑之意,但「等級」介乎Paki與Aussie之間,歧視程度屬「中等」,恰與黃色之為黑白兩極間的「中色」相同,我們大可以阿Q心態,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稍感「欣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