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舊創餘恨

倫敦高雲花園最近有一批二十年代製的舊行李箱出售,行李箱用硬紙板製作,漆成那個年代流行的土黃色,箱子內壁有暗藍的圖案,八隻角釘上棕色的金屬片。物件的主人若是英國人,應配一件布爾貝利的雨衣,好像電影《寶雲尼車站》裏的史超域格蘭加;若是華人,應穿一襲湖水藍的棉布褂子,戴一頂深藍的西式氈帽,便似三十年代的上海商人,要是在細雨裏提著那樣的皮箱登上一輛黃包車,懷舊的意境遂全出了。

這種趣味當然是非常殖民地式的。今天人人嘴裡都大罵殖民主義的罪孽,但每一個中國人的潛意識裏都有不同程度的殖民地傾向,也許那只是客觀的歷史——例如懷舊之成為全球先進國家後現代文化的審美觀,英人懷念三十年代,因為那是戰前的英帝國輝煌,中國人懷念同一個時代,便勾起許多殖民主義的舊創餘恨。

無可否認,殖民主義帶來最豐富刺激的文化大時代,上海人至今仍津津樂道上海灘的故事:老蔣如何起家、極司菲路七十六號、哈同發跡史。杜月笙的電影電視劇拍了又拍、四十年代在國泰飯店演奏電影《翠堤春曉》裏的華爾滋的老樂隊又登上舞台,連當今的英國人也組成旅行團回到開放的上海去尋夢。

一面高喊打倒殖民主義,但殖民主義文化卻在上海借屍還魂,這叫做人心思變。王洪文當工總司時那個上海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為甚麼現在卻被上海人埋葬在記憶的垃圾堆裏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