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經略大宋 第52章 開啟殿試、科舉改革

巡視飛山營,檢閱火炮之後,兩人打道回府,在路上遇見了禮部官員,說起了後面日子內科舉將近,朝廷準備開科取士,而趙德昭聽聞去歲科舉朝廷收了十九人。

而宋初,科舉仍舊按照唐代科舉進行,尚未出現後世科舉制度的的那種非常完善的程度。

而在歷史上,宋朝是科舉制度的完善時期,要在趙匡胤後期才能出現屬於科舉制度的完善。

而在這一段時間,趙德昭回去之後也考慮了將後世的科舉制度提前問世,於是乎在這期間他回宮之後,就開始將後世的科舉制度記在筆記本上,然後將之歸納整理,再加上後世天朝的高考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次日,時間已經來到了農曆二月初,某日,趙德昭在回宮的路上遇見了禮部官員,隨後又聽聞近期一段時間即將在京城舉行省試(唐、宋、金、元時稱省試,在明、清時稱會試)。

省試是古代科舉制度的一部分,而對於科舉制度,趙德昭再熟悉不過了。

在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幾經波折。

先秦時期,選官以世襲為制度,兩漢時期,以舉孝廉。

三國時期,曹操大肆選拔低等士人,然而曹丕篡漢稱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之英才,才讓曹魏江山穩固。

三國之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門閥大族把持從朝廷到地方的權力,為打破世家壟斷力量,歷朝歷代都抑制過世家的權力,但是並沒有用。

自從隋朝開始統一分裂局面之後,它開始有了開科舉取士,這才進一步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扇大門。

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這就給了那些寒門的讀書人以更大的空間。在武則天代唐稱帝的一段時間裡,開創了武舉這一科目,為那些習武之人提供了仕途的便利。

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官史上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

從中國的發展上來講,科舉制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趙德昭隨同那位禮部官員順路一同去往福寧殿。

在福寧殿,趙匡胤此人正在批閱奏疏,見到禮部官員以及梁王進殿,立即停下手中的硃筆。

而禮部官員立即拱手奏曰:「官家,過段日子,是我大宋朝第二次省試,臣特意來向官家復命。這是奏摺,請官家一閱。」禮部官員將奏疏遞給趙匡胤。

趙匡胤忽然記起近一段日子即將舉行省試,於是將硃筆放在架子上,然後拿過奏疏看了起來,裡面寫的基本上都是些關於禮部省試的流程等。

「唔!今年乃我大宋第二次開科取士,希望禮部做好一切,按照去年的流程操辦。」趙匡胤對那名禮部尚書說道。

「諾,臣告退。」

福寧殿內,自禮部尚書走後,只剩下趙匡胤與趙德昭父子二人,這父子二人依舊保持沉默,而趙德昭打算將昨夜整晚寫好的奏疏給趙匡胤看。

趙德昭方才見趙匡胤看了禮部官員的奏疏子厚,就只說了一句話,而他心裡也有一些話要對趙匡胤說,於是乎開口打破了沉寂:「爹爹,這是孩兒關於科舉的奏疏,請御覽。」

趙德昭獻上了他的奏摺,裡面有關於後世科舉制度的一些閃光點。

趙匡胤接過趙德昭的奏疏看了起來,一字一句往下看,剛開始看他沒有心裡變化,稍後他的呼吸開始變得不平穩起來。

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說道:「昭兒,這……這奏疏上面的觀點都是你心裡所想的嗎,是否?」

趙德昭半推半就,只好這麼說道:「這其實也是老師的觀點,加上昭兒自己的見解,還有古人典籍記載以及開封街頭士子文人的點評。而且科舉制度是不斷完善的。」

「爹爹認為這份奏疏如何?」趙德昭試著問道。

「不錯,這份奏疏有見解,而且方才聽你所言,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讓爹爹更是刮目相看。這科舉本來就是不斷的發展的,特別是唐朝更是將其細化了,方才我見你奏疏上面寫著的陳述意見,十分新穎。」

趙德昭拱手而立,道:「爹爹,去歲我大宋朝廷已經錄取了十九人,如今我大宋缺少人才,朝廷就應該準備開科取士,而如今試期在即,爹爹應該同宰執相商議之後,在建隆二年的時候,就準備開科取士,我們需要這些文人,對我們大宋有利的,對百姓有利的。」

趙匡胤是個十分謹慎之人,他出言道:「昭兒,這件事情我會跟宰執他們商議之後,再做決定!」

「那就有勞爹爹了,昭兒沒事了,就告退了。」趙德昭轉身便走出福寧殿。

自趙德昭走後,趙匡胤愛不釋手,一直都在看奏疏上面的內容。

而方才在趙德昭的奏疏之中,就提出了好幾個不同的觀點,比如這個殿試,殿試始於唐。

史載自武后載初元年(公元689年)二月開始,但是之後並沒有形成常規制度,而今趙德昭又提了出來,要求在省試之上增加了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而且實行殿試,也是為了盡量削弱世家大族把握科舉取士的權利,也是為了削弱考生和主考官之間的緊密關係,有利於防止官員營私舞弊。

又比如趙德昭要求廢止銓選,按唐制,士子進士及第後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資格,還不能立即做官。如唐代大名鼎鼎的韓愈,三次參加銓選均以失敗告終,十年不得為官。而廢除銓選,可以體現朝廷優待士人,放鬆錄取的門欄,規定只要進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還可直接授高官。

……

除此之外,趙德昭的奏疏中提到了「鎖院」制度,「彌封」制度,「謄錄」制度,「按榜就座」,代筆之禁,繼燭之制,嚴禁考生挾書,科舉考試內容以「經義」代「詩賦」,錄取名額增加,鬆弛門第觀念等等。

當日下午,趙匡胤緊急召集宰執幾人,召開偏殿會議,召集宰執先行商議科舉之事,其後宰執相召之後,聽其趙匡胤手上科舉之制改革,皆對其奏疏之中提出的科舉十分感興趣。

次日朝會之上,文武百官聽聞奏疏中提出的科舉之議題,也對這份奏疏十分感興趣,當然了百官也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多數官員還是支持趙德昭奏疏中提出科舉的意見的。

於是乎在贊同聲音之中,朝廷開始在省試之上加了一個殿試。

時間已經到了農曆二月初,大宋朝廷所舉行的科舉考試,仍依五代舊制,每年舉行一次。只不過今年的名額開始增多,而且從下一屆開始難度開始增加。

今年是大宋朝廷舉行開科取士的第二個年頭,此時此刻在京城之中,禮部開始舉行省試,省試之後再是殿試。

省試在京城舉行,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或「春闈」。省試之後產生的一些名額再由皇帝親自在殿堂之上進行考核。

省試以及新出來的殿試,是一場很重要的考試,每逢省試驗,京城為之傾動,試前要舉行隆重莊嚴的儀式。

去歲建隆元年,大宋朝廷就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當時錄取了十九人,唐末五代以來,每科進士都在二三十人以上,由此可見,趙匡胤的採納人才的寧缺毋濫。

而且趙德昭也知道大宋初期的科舉制度是沿襲前朝制度,存在一些漏洞,而且他希望有一個完美的科舉制度讓大宋朝能擁有更多的人才,因此他在第二年省試之前,就已經將科舉改革的冊子遞交給趙匡胤。

而此刻在京城之中各家客棧之中已經擠滿了進京趕考的士子。

禮部貢院考試當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一系列儀式舉行後進行考試。

這幾日乃是省試,過了幾日省試完結之後,便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對士子考核。

殿試後按照趙德昭所言,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那日大宋天子趙匡胤還下旨:「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

自此之後,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而且之後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自此,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