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暗潛風雲 第53章 指點迷津、北取三關

趙德昭歸府之後,閉門入書房,仔細思考今日皇子郭宗訓的一番話,沒想到郭宗訓小小年紀也有如此手段,真是小瞧了皇家子弟。而今年,郭宗訓即將登基為帝,自己到時候也會從潛邸走出。若是安安穩穩地過著日子,或許會成為未來天子身邊的紅人,然而這天下終究要改變的。

之前這麼一攪和,好多事情都出乎自己的意料,趙德昭只要相信自己能夠做的,他一定回去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而之後,趙德昭每日都入宮,侍讀皇子郭宗訓,日落出宮,日復一日。

某日見到三個小孩子來到了郭宗訓的殿門口,趙德昭一看,原來是郭宗訓的弟弟郭宗讓(曹王柴熙讓)、郭宗謹(紀王柴熙謹)和郭宗誨(蘄王柴熙誨)。看到這三個孩子,趙德昭的心中一片糾結。改朝換代,時也命也,而前朝皇族是最大的阻礙。

然後三個小孩拜見了自己的哥哥之後,又見到一個比自己哥哥大的人,遂好奇地問道:「哥哥,這是誰啊?」

郭宗訓介紹道:「宗讓、宗謹、宗誨,這是爹爹剛派來陪我侍讀的昭哥兒,他父親是爹爹跟前的趙匡胤將軍。」

「原來是趙將軍之子,宗讓(宗謹、宗誨),見過昭哥兒。哥哥我也要侍讀。」

郭宗訓眉開眼笑,道:「等爹爹下朝之後,哥哥去跟爹爹說一聲,讓你們三個小孩子也上課。」

「好啊……」

原來帝王家也有親情,只不過自己的親叔叔這一世會因權力而變得嗜血嗎?趙德昭這樣想到,又看著面前的四個小孩,今後他們的命運各自迥異,從此天各一方,生死難見。

鬧完之後,三個小孩子又各自回自己宮殿之內。

但是歷史還是沿著軌道前行,不久之後終於爆發了著名的歷史之戰……攻遼之戰、北取三關。

顯德六年、遼應歷九年,三月十一日,郭榮以遼國攻打未遂,決意北伐,在出征前任命樞密使王朴為東京留守,宣徽南院使吳延、宣徽北院使昝居潤為副留守,三司使張美權大內都部署,留用京城。

二月下旬,諸事安排妥善,待穩定了後方,於朝中諸位大臣商議此事之後,一代雄主郭榮踏上了御駕親征之路。

自於淮南,三征唐國之後,天子禁軍百戰成勇士,一批批大將起於草莽之間,戰鬥力越發懾人。

出師之日,郭榮親率禁軍,出陳橋門。

那日趙德昭得了郭榮許諾,罷課一日,親自於送行隊伍間送別趙匡胤,然此刻趙德昭是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爹爹,所以未曾派遣長春堂的密探。

待目送爹爹趙匡胤出城之後,今日終於有了一日閑工夫,於是乎趙德昭回了趙府,接著便去城外找無庸子,解答心中的疑惑。

這段時間,趙德昭的坐騎也升級了,由驢車改為了馬車,在出去淮南那段日子,每日坐馬車真是苦不堪言,屁股是最不堪的,所以之前一段日子,他折騰了一番,將自己的坐騎改良了一下,獲得了穩定性能極好,避震、剎車、轉向的車子。而之後他欲打算將此款車型推之於眾。

今日他駕著自己的愛車,趙德昭出了城,往城外趕去見無庸子了。

到了城外,趙德昭下了車,見到無庸子雙手撐地,頭朝下,倒立著。他好奇地在一遍看著。

無庸子知道趙德昭來了,連忙變換姿勢,雙腳下地,站立起來,道:「小哥兒,來了。」

趙德昭心事重重的樣子,遂開門見山道:「道長,德昭今日前來是來問策道長一些事情,最近煩惱無窮,希望道長解惑德昭。」

「唉,小哥兒,我不過是個方外之人,小哥兒擔心的應該是仁義道德,不知道將來如何面對,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所謂『仁德』,有大有小,大仁是蒼生百姓,世間萬物;小仁,不過是對其某人某物,成大事者,當念蒼生百姓,而不是因其一人而失大仁,所謂『因小失大』,即是此理。所以小哥兒,應該實行大仁義、大道德。」

「多謝道長指點!德昭明白了,知道該怎麼做了。」

「小哥兒,你只是當局者迷,明白了就好。這天下大勢,終歸還是統一的,當年六國滅,秦國一,百姓思安。如今雄主郭榮順應天下大勢,欲統一華夏,可惜命薄,半道而崩卒。有些事情應該順勢而為,而有些事情則可逆勢而為,但是不可強求,關鍵看你的把握了。」

趙德昭默立一旁,不久之後,辭別無庸子,去了涼城客棧。如今義兄萬松已經在自己爹爹手下為官,楊濛十分高興,收的義子都是人才。

入了客棧,見楊濛在院子里練太極,而楊濛聽到聲響也停住了腳步,問道:「昭兒,最近怎麼有空來看看義父了。」

「義父,昭兒這段日子都去了皇宮侍讀,今日若不是陛下允許告假一日,我怕要累壞啰。」

楊濛笑道:「能在潛邸當差,此乃好事,郭宗訓為當今皇帝長子,未來皇子當皇帝,以昭兒的才華恐怕將來是封侯拜相啊。」

「義父取笑了,昭兒尚且年幼,不成大事,又是個閑散之人,對當官不感興趣。」

「昭兒,此話當真?」

趙德昭抱怨道:「心裡話,但是現實如此殘酷,責任那。最近事情太多,義父這邊還好吧,昭兒要為義父分擔些。」

楊濛如是說道:「這倒是苦了你這孩子了,這幾年為父看你一天天成長,要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承擔別人不能承擔的,你說義父小的時候也不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昭兒,不要抱怨人世間的一切事情,該讓你承擔的,你一定要做好。」

「義父高看了,昭兒無奈為之。」趙德昭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這一段日子,趙德昭心中悶悶不樂,為即將發生的事情而痛苦不堪,他發現這一世重生,牽掛和憂愁之事多了起來,而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做。

辭別了義父之後,歸府大睡,明日繼續入宮陪伴侍讀,希望以自己的一己之力能夠改變他人的命運,盡量希望好人有好命。

※※※

自三月十一日出城之後,當日郭榮命大軍加緊行軍,又讓諸將各領馬步諸軍及水師赴滄州(河北滄縣東南)。

大軍向北,大軍朝著幽州方向進發。

出了京畿輔地,郭榮軍隊坐船沿著河流而上。

而周國水師若是北上,則要經過瀛、莫二州水道,於是乎郭榮遂下命令,讓陸路都部署韓通先行入自滄州,修補堤防,疏浚瀛、莫(河北河間、任邱北鄭州鎮)二州水道。

四月十五日,韓通駐軍於乾寧軍(河北青縣)南。

四月十六日,大軍浩浩蕩蕩,一路向北,去往滄州。至滄州之後,周軍稍事休整,再度出發。

次日,十七日,郭榮率軍抵乾寧軍。黃昏時分,郭榮率領數萬步兵與騎兵北上。不久之後,遼寧州刺史王洪舉開城投降。

二十日,命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自御龍舟沿流而北,水陸並進,水路並進,郭榮一出手即是大手筆。

二十三日,遼國皇帝耶律璟命蕭思溫為兵馬都總管,率軍阻截周國軍,不料蕭思溫戰敗。

翌日,周軍經獨流口(天津靜海北),轉兵逆流西進,大軍速至益津關(河北霸縣),守將終廷輝以城降,至此瓦橋關以南為周國所有,周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而數萬周師未發一矢。

郭榮大軍中,此刻正在慶賀收復了三州、十七縣。

「恭喜陛下,收復了三州、十七縣!」軍中大將紛紛慶賀天子郭榮。

郭榮滿飲此杯,笑道:「自石敬瑭獻十六州燕雲地,北虜乘勢每每南侵,殺我百姓,搶我牛羊,誰能忍之?全賴諸位將軍,奮勇殺敵,近幾戰,壯士揮戈,兵鋒指處,所向披靡,揚我國威。殺得北方契丹望風而逃。希望接下去諸位,多立軍功。率一支兵馬北上強攻幽州城。」

「謝陛下,陛下萬歲、大周萬歲!」

接著郭榮于軍中與諸將商議收復幽州(北京西南),諸將均以為燕南之地現不可取,因遼騎兵皆聚於幽州之北,周軍不宜深入。

而郭榮不聽,未幾,周軍先鋒部隊逼近瓦橋關(河北涿州南),遼國守將姚內斌投降,郭榮進駐瓦橋關。

繼進,因水路漸隘,巨船行進受阻,郭榮乃令棄船登陸,率領數萬大軍奮勇進擊,連下瓦橋關(河北雄縣西南)、淤口關(河北霸縣東信安鎮)及莫、瀛二州。

遼瓦橋關守將姚內斌、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先後投降,盡復關南(河北白洋淀以東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一帶)故地。

周國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發濱、棣二州丁夫築霸州城。

遼國皇帝耶律璟大驚,急遣使者日馳七百里趨晉陽(山西太原南晉源鎮),調漢兵襲擾周國邊境,以牽制周軍。

郭榮命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率兵出土門(河北獲鹿西南)迎擊漢軍。於百井(山西陽曲東北)擊敗漢兵,斬首二千多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