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逐鹿中原 第十二章 探親(一)

一九四七年年底的時候,這段時間裡其實在中國的大地上,戰火雖然還在持續地燃燒著,但是在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角逐中,國民黨軍隊的強勢正在一點點地被瓦解,而共產黨軍隊的弱勢卻是在一點點地扭轉,反而越大越強了起來。

這個時間點就是一個分水嶺,雖然在中原大地上,國民黨軍還佔著明顯得優勢,而山東與陝西的戰場上看似將共產黨的部隊壓縮到了極致,就如同中央社在收音機里所說得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其實對於熟悉局勢的人來說,這也就是一種宣傳,一種自我安慰。

東北戰場的發展,成為了國共角逐的一個縮影,或許也預示著全國局勢的最終演變。

在抗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國共雙方誰也不會把東北地區這個中國唯一的重工業基地放棄,所以各自施展本事,極積往那裡調兵。

東北原本是日佔區,後被蘇聯出兵進佔,當年日本人扶持偽滿洲國在這裡建國,其實是將東北當成了自己的後院,潛心經營起來,許多的工業設施也都是在日本人統治時期建立的。蘇聯出兵東北之後,這個龐然大物實際上卻是另一個惡魔,名義上以盟國的身份來幫助中國打敗日本,而其實還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巨大的利益所在,當年日俄戰爭時期,俄國敗給了日本,這個時候對於蘇聯來說正是一血前恥之機。蘇聯佔領東北之後,卻把這裡當成了與國民政府討價還價的資本,要求國民政府同意此時實際上處於蘇聯控制之下的外蒙古的獨立。也在與此同時,蘇聯人又派出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將東北工廠的設備機器大量拆走,留下來的工廠不過是一座座的空殼。而對於蘇聯來說,更樂意看到中國人之間互相的攻斗,他們便可以從中漁利!所以,蘇聯在明面里與國民政府談判的同時,暗地裡又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快速的進入;而在國民政府最終被迫出賣了對外蒙古的統治權,換來接收東北的承諾後,實際上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處在了共產黨的控制之下。

在初期的時候,由於國民黨軍佔有明顯得優勢。一九四五年九月,熊式輝被任命為東北行營的主任,與身為東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共同主持東北地區的接收和戰局。杜聿明到達東北後,立即率領第十三軍和第五十二軍攻下了被共產黨軍佔領的山海關與錦州,隨後揮師北進,將林彪率領的共產黨的東北民主聯軍趕過了松花江,佔領長春、永吉、瀋陽等東北的大部分地區,但是隨著國共和談,停戰協議的生效,國共雙方沿著松花江軍事對峙。不久,國共和談破裂,停戰期限界滿,而這個時候的東北民主聯軍也緩和了過來,杜聿明不得不採取北守南攻的策略,先是派鄭洞國率部掃蕩了熱河省,繼而又派五十軍向安東、通化方向發起進攻,但是卻在這個方向上慘遭失敗。

一九四七年五月開始,林彪率領著東北民主聯軍渡過了松花江,向南展開了反攻。一路所向披靡,但是在攻打四平街的時候,卻遇到了非常擅打城防戰的陳明仁,這一仗的結果是陳明仁守城的三萬人死傷一萬六,而攻堅的東北民主聯軍傷亡卻有四萬。在杜聿明的援軍趕到之後,林彪不得不撤圍而去。

隨後,杜聿明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不得不離開東北到上海治療;接替杜聿明總攬東北大局的是蔣介石最信任的陳誠長官,但是這個陳長官雖然為人清廉能幹,而在軍事指揮上卻並非林彪的對手,再加上相信自己同學劉翰東的告發,將擁有幹將之才的陳明仁將軍撤職查辦,無疑是自斷臂膊。幾個月打下來的結果是丟地損兵又折將,將東北原本大好的局面殆失怠盡。

其實,對於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局的失敗,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東北地區,共產黨佔領區的土地改革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對於大多數分得土地的貧苦農民來說,擁護共產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所以儘管東北民主聯軍的戰鬥異常慘烈,但是參軍的人卻非常踴躍,林彪的軍事實力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已經超越了陳誠所領導的國民黨軍。

面對陳誠在東北的慘敗,國府里已經傳出來「殺陳誠以謝天下」的呼聲,無奈之下,蔣介石不得不將陳誠撤職,調派老將衛立煌出任東北的軍政最高指揮官,這已然是一九四八年二月份的事了。

而在華北戰場之上,國軍也不得不採取了守勢,秋天的時候,晉察冀野戰軍在司令員聶榮臻的領導之下,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取得了清風店戰役的勝利,殲滅了國軍第三軍的一個師和一個團共一萬七千餘人,俘虜其軍長羅歷戎。此戰之後,華北的局面馬上被晉察冀野戰軍打開了來,他們很快將目標盯在了鐵路樞紐的石門,並於十一月發動攻城戰,到十一月十二日,全殲守軍第三十二師,攻下了石門市。攻克石門,是解放軍第一次奪取重要城市,也是真正意義上攻城戰的開始,在奪下石門市後,共產黨把這座城市改名為石家莊。

而在中原戰場之上,實質上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十一月底的時候,掛名在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下的陳庚、謝富治兵團發展迅速,經過三個月的作戰,殲敵五萬餘,在豫西地區建立了二十九個縣的政權和八個軍分區,已經在伏牛山地區站穩了腳跟。東面的陳毅、粟裕兵團在九月下旬挺進到了豫皖蘇之後,一個月內解放縣城二十四座,重建了豫皖蘇根據地。此後,陳粟、陳謝兩個兵團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的行動,聯合著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的時候,對平漢鐵路進行了二十二天的破擊戰,殲敵四萬五千多人,解放縣城五十座,不得不迫使國民黨軍從圍剿大別山的部隊中抽調出十三個旅回防平漢路,胡從俊的整編十一師也就在這十三個旅當中。

一九四七月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的楊家溝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此時全國的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的作戰,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大會上,毛澤東作了主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在報告中,毛澤東說:「從戰爭第二年的第一季,即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了全國規模的進攻,破壞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畫。現在,戰爭主要地已經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了……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毛澤東說得不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歷史的確進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上。

在這篇報告中,毛澤東還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這些原則是毛澤東軍事理論的精華,也是指導共產黨軍隊取得戰爭勝利的軍事法典,其核心的指導思想還是以殲滅戰為主,也就是傷其全身,不如斷其一指!

主要內容如下: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二,先打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取大城市。

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覆多次才能最後地保守或奪取之。

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採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五,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六,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七,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八,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後奪取之。

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十,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儘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另外,在這份報告中,毛澤東還對解放區的土改工作、工商業恢複工作作了指示,這些工作其實就是為了鞏固解放區的成果,安定民心,以維護解放軍的大後方。

這份報告全文被發表在了一九四八年一月一日的《晉綏日報》和晉冀魯豫的《人民日報》上,公開出去。這令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讀後,感到十分詫異,不理解此時在國共戰爭正處在決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