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解放:平定亂世,先定北方。 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

如果從戰爭的藝術性的角度來看的話,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戰爭的藝術性是反向發展的。

藝術性這個東西的基礎,是複雜和多變。但是生產力水平越高,社會文明等級越高,整個戰爭的過程就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單一。

即使在工業文明時代的戰爭中仍有很多具體的戰鬥和細節性的東西可以充分的體現出戰爭的藝術性來,可是從宏觀的角度上說,戰爭是戰爭雙方的綜合實力的對抗,這一事實的表現是越來越明顯的。

和農業文明時代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受具體的將領影響不同,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將領的個人的素養在戰爭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小。雙方大炮數量的對比,雙方國家動員能力的對比,雙方國力負擔能力的對比,雙方科技水平的對比等等,這些作為硬實力的要素,變成了工業文明時代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具體到1632年的復興黨身上的話,以後世人的觀點來看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和孫元化、盧象升的山東新軍、天雄軍的戰鬥,那就是個非常乏味的過程。

因為缺乏時間的積累,再加上復興黨對於人才的培養採取的是工廠化的灌輸方式,這就導致了復興軍在戰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教科書式的機械性風格。

經過十年的發展,復興黨治下已經有了幾十萬受過全面軍事訓練的正規軍和上百萬接受過二級軍事訓練的預備役,以及近千萬接受過基本軍事訓練的民眾了。

從復興黨治下隨便找出個人來,無論是普通的家庭婦女還是剛剛上學的少年兒童,甚至是接受政府補助的老年人,只要是復興黨治下的民眾,幾乎每個人都在長期的按時的接受基本軍事訓練的他們,完全可以毫不困難的說出復興軍基本戰鬥原則「七步走」的內容。

所謂「七步走」戰鬥原則,是王書輝這個軍盲按照自己的理解總結出來的戰鬥基本步驟。雖然現在的復興軍軍事教育內容要比這個高明全面深刻的多的多,但是「敵情偵察」、「戰場設定」、「遠程打擊」、「近戰殺傷」、「傷員救治」、「防疫清場」、「經驗總結」這七個步驟,仍具在指導著復興軍的所有戰鬥。

就以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和孫元化盧象升的部隊進行的這場「滄州戰役」來說吧。在偵查人員的情報被送到軍團參謀部之後,軍團參謀部的參謀們根據情報人員提供的數據,用算盤和手搖式機械計算機等計算工具,立即開始進行演算。

在演算結束之後,參謀部按照計算結果,開始制定相應的作戰計畫。

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參謀部制定的一號計畫是:憑藉著我軍的補給優勢,對後勤補給最多還能支撐三到七天(因為數據不夠精確,只能得出這樣模糊的結果)的滄州城進行圍困,全面削弱敵軍的戰鬥能力。如果能夠對滄州城開展有效的宣傳攻勢的話,有可能最終實現對滄州城和滄州城內敵軍的和平接收。

按照復興軍的制度,參謀部在軍隊里承擔的是主持日常軍事訓練和在戰場上根據情況制定的戰鬥方案的工作。至於具體的作戰指揮的工作,就是由各級指揮員,也就是各級軍事長官們來承擔了。

一般情況下,指揮員有選擇作戰方案的自由,沒有制定作戰方案的權力。而參謀部則有制定作戰方案的權力,沒有選擇戰鬥方案的自由。

所以,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參謀部按照目前的情報制定了三種作戰計畫供指揮員選擇。當然,作為一號計畫,參謀部認為它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的副總指揮、司令李明德,並不喜歡這個缺乏攻擊性,顯得非常「保守」的一號計畫。

作為希望在北上計畫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戰功,能夠在復興軍內提高整個魯東軍區部隊戰鬥力排名的李明德來說,如果像參謀部的「小販」們那樣,總是斤斤計較己方和敵方的各方面物資條件,總是對於壓低己方的作戰成本孜孜不倦的話,自己領導下的魯東軍區各部,就會在復興軍內獲得一個「保守」、「消極」的名頭。

魯東軍區臨編第一軍團總指揮、政委趙元志,是個性情沉穩的人。從他本人的角度上講,他是認可參謀部提供的一號計畫的。

作為一個老政工,趙元志考慮的更多的是在戰鬥結束後怎樣更好的接收和改造敵方部隊的問題。按照他的經驗,在攻城戰里對敵人進行軍事打擊之後,一般情況下會提高對投降敵軍的接收和改造困難。

要知道,挨過大炮和火箭筒轟炸,被手榴彈和機槍洗禮過的俘虜,和沒挨過大炮和火箭彈轟站,沒被手榴彈和機槍洗禮過的俘虜,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

復興軍的強大火力雖然確實能夠對俘虜進行深刻的震撼和威懾,可是復興軍強大火力不僅會對敵軍造成的巨大的戰鬥減員,而且大部分被複興軍強大火力震撼和威懾後的俘虜,都會受到嚴重的精神傷害,從而影響他們接受改造和教育的進度。

特別是從後續工作的角度上看的話,往往複興軍對敵人進行了大規模的火力覆蓋之後,會極大的加重軍醫部門的工作壓力。

目前魯東地區正在進行負擔沉重的根據地醫療體系建設工作,因為部隊方面要對正在實行軍管的根據地提供直接的扶持和幫助,所以部隊方面自己的衛生醫療體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一旦對滄州城進行大規模的進攻,那麼臨編第一軍團的後勤系統就不僅要對明軍俘虜進行救治,還要對滄州城內被誤傷的大量群眾進行救治。

這樣一來,一方面要進一步加重衛生醫療體系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不僅對明軍俘虜的思想工作不好做,而且還要增加政工體系對滄州城內人民群眾的政治工作壓力。

人民群眾被炮彈、火箭彈誤傷了,他們對作為進攻方的復興軍是會有很大的意見的。

不過同樣是因為制度原因,原則上,作為部隊第一人的政委只能和參謀長一樣,在討論中發表意見。最終決定怎麼打,用哪套計畫打,這個選擇權,還是在指揮具體戰鬥的指揮員手中的。也就是說,在這方面李明德的意見是排在第一位的。

李明德當然不可能沒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於他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只能排在第三位。第一位當然是考慮到魯東軍區各部在復興軍內的排位問題。但是在明面上李明德說出的第二個因素也是很有說服力的。

李明德在討論中對政委和參謀長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魯東軍區建立四年以來,長期缺乏實戰作戰經驗。增加部隊的作戰經驗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

最終的討論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按照參謀部制定的第二號計畫,先對滄州城內的山東新軍和天雄軍進行為期兩天的圍困和騷擾,在第三天再對滄州城進行全面正式的軍事打擊。

和復興軍方面的狀況不同,滄州城內的氣氛非常的壓抑。

作為明軍的領導者,正站在城牆上的盧象升和孫元化是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年輕的盧象升身上有著比較積極的進取精神,所以這種精神體現在作戰上,天雄軍的戰鬥風格是比較主動的。

年紀較大同時又信仰天主教的孫元化則是一個思想上相對比較消極和保守的人。他的這個性格特徵讓山東新軍形成了一種步步為營先守後攻的特徵。

可是無論是孫元化還是盧象升,在面對他們幾乎完全不了解,搞不清來歷背景的復興軍的時候,兩人都表現的非常謹慎。

畢竟,就是單單的從外形外貌上看,復興軍都是非常的不好惹的。

在明朝末年這個時代里,經濟上已經陷入全面困境的明王朝政府,早就不能為自己的部隊配備比較統一的軍裝了。

無論是山東新軍還是天雄軍,都是那種自備穿戴的軍隊。除了各級軍官能夠穿上樣式相對統一的鎧甲披掛外,普通士兵的穿著打扮多種多樣。以至於在和闖軍混戰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分辨敵我,明軍士兵必須在胳膊上繫上一條紅色的布帶。

而滄州城外的復興軍則完全不同,統一樣式的黑色頭盔,統一樣式的藍色軍裝,統一樣式的黑色棉靴,統一樣式的包裹背帶,統一樣式的槍支軍械。這種統一加上復興軍因為高度的紀律性和組織性表現出來的步調一致,讓除了一些尖利的哨子聲和口令聲外一片安靜,只能聽到不同頻率的整齊聲響的復興軍,體現出一種非常巨大的威懾力來。

特別是當三萬多部隊快速的包圍住了滄州城,並在部分部隊對城市進行警戒的同時快速的完成了矮牆和鐵絲網組成的工事建設後,在城牆上觀望的孫元化和盧象升心中頓時升起了一股不寒而慄的感覺。

面色蒼白的盧象升在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復興軍的防禦工事後,咽著唾沫艱難的對臉色鐵青的孫元化說道:

「大人,必須要出城試探一下對方的戰力如何才行。」

有著深厚「西學」背景的孫元化和盧象升還不一樣。對「西洋火器」和「南洋火器」研究頗多的孫元化看到復興軍在城池一側布置的上百門火炮被推進快速設置好的炮位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