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發展:成為土豪,種田築基。 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

說起來,明王朝在對於宗室的管理上,是相當的混亂的。如果單從宗室管理的角度而言,滿清王朝對於宗室的管理,比明王朝要嚴密規範的多。

就基本的管理機構而言,早在朱元璋時代,負責管理宗親事務的,有明確的機構宗人府。宗人府的負責人一般由宗室親王擔任。

朱元璋死後,因為成祖皇帝朱棣是藩王出身,靖難奪位。這就讓朱棣以及其後的皇帝,對於宗室產生了極大的防範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宗室的宗人府被撤銷,宗室的管理工作被移交到禮部。禮部尚書或侍郎名為大宗正,但負責具體的宗室管理的工作的,不過是一個五品的經歷官。

明王朝的政治,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有顯著的特點。明王朝三百多年的政治生活,基本上是在皇帝的皇權和文官的政權之間的鬥爭中發展的。在封建官僚集團的努力下,整個明王朝的皇權力量,雖然因為偶爾有強勢帝王的出現,會產生一些起伏。但是,從宏觀角度上看,明王朝的皇權力量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中,是一個持續衰退的過程。

作為皇帝親族的宗室,實際上是皇權力量的一種延伸。因為皇權力量的持續衰退,作為皇權力量延伸的明代朱家宗室們,他們的政治地位和利益,也是處於一個不斷萎縮的過程中的。

明代宗室政治力量的衰敗,實際上在張居正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說起來,事情很簡單。張居正是荊州人,他的祖父張鎮是荊州遼王府的護衛。明朝藩王是什麼德行,大家都是知道的。沒有什麼政治權利,像養豬一樣被圈禁在封地里。

常年的像蹲監獄一樣,被禁錮在一個小地方,這對於人的心理傷害自然是極大的。就像所有明代的藩王一樣,這個遼王自然也是個精神不穩定的傢伙。在這種人身邊當差,危險性自然也是極大的。

張居正的祖父很倒霉,在某次遼王發神經的過程中,被搞死了。

張居正把這件事情一直記在心裡。隆慶二年的時候,張居正以內閣排名第三的閣老的身份,組織黨羽告發遼王。湖廣官員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遼王一系給滅絕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個簡單的道理。皇權的衰落,對於宗室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內閣排行第三的閣老,只要稍微示意一下。身為宗室親王的遼王,連基本的反抗能力都沒有。

不過皇帝皇權的力量一旦被控制在一個強勢帝王手中,那麼因為先天的封建法理的關係,官僚集團的政權力量,會在與皇權力量的對抗中處於劣勢。

萬曆皇帝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萬曆皇帝身為明代皇權力量排行第三,對朝政掌控能力,僅次於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的,嘉靖皇帝的孫子。他也是比較有戰鬥力的。但是,他畢竟不是道君皇帝本人。在與官僚集團的鬥爭中,他是出於守勢的。要不是因為張居正的死去,以及官僚集團的分裂內鬥。他的政治力量也非常有限。

所以,在整個萬曆年間,朱家宗室在明王朝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雖然有些改善,但是其也是處於官僚集團鬥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的。他們的盛衰榮辱,被作為鬥爭武器,在不同派系的官僚集團的權力鬥爭中,起起伏伏。

楚宗之亂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發生的。事情的經過其實也很簡單。整個楚宗之亂的核心問題,是關於武昌楚王府的王爵繼承問題。

整件事情其實是很清楚明白的。老楚王去世,留下兩個遺腹子。兩個孩子還小,楚王府家大業大,由楚王一系的旁支王爺主持楚王府。

人都是貪財的,主持王府的旁支王爺眼熱楚王府的財產,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霸佔財產,就造謠說小楚王不是老王爺的種。

人心都是很骯髒的。聽了這樣的謠言,幾十上百,數量龐大的楚王旁支,心裡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們為了獲得王爵繼承權,就糾集了起來,向朝廷告狀。說小楚王不是正經的楚王血脈,史稱偽楚王案。

實際上,如果明王朝有個明確的,由宗室組成的宗親管理機構的話,這件事情,就是個宗室內部的小矛盾罷了。宗人府派人來調查一下,給出個結論就完事了。

壞就壞在,明王朝的皇權衰落,官僚集團的文官們是什麼事情都要插一腳的。所以,楚王王爵繼承問題,就變成了不同派系的官僚集團,進行相互攻擊的黑材料了。

封建時代的官僚們,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充當的是一種攪屎棍的角色。封建官僚在權力鬥爭奉行的是零和博弈。

簡單的說吧,文官們在當政的過程中,不是在做建設性的工作。而是集中力量,專門干拖後腿的事情。就是說,我不做事情沒關係,關鍵是拖別人的後腿,讓別人也做不成事情。

明朝中後期官僚集團的政治鬥爭,基本就是在比爛的過程。這種內鬥比爛的政治鬥爭,一直持續到南明時期。可以說,正是這種零和黨爭,導致了明王朝朝政的荒廢混亂。

回到楚宗之亂的問題上。

圍繞著楚王府的王爵繼承問題,官僚們進行了複雜混亂的政治鬥爭。隨著黨爭的加劇,楚王王爵的繼承問題也激烈化了,出現了楚王府旁支宗室,搶劫小楚王給皇帝貢品的超級烏龍事件,史稱劫杠案。

搶劫貢品這種事情,在封建王朝里是相當的稀少的。要知道,萬曆時代的明王朝,可不是風雨飄搖的宋徽宗時代。

劫杠案發生之後,地方通判等官,當場拘捕了帶頭行劫的宗犯32名,送往獄中。繼而楚王宗族群起鬧事,突入府院,想要奪回銀兩和被捕的宗人。副使周應治等無法約束,甚至被毆,只得匿身民間。

當時的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趙可懷,因之前辦理「偽楚王」案中,表現出明顯的派系傾向,行事非常不公。這就讓楚王宗室深恨趙可懷。趙可懷提訊要犯時,被宗室案犯掙斷刑枷,當場打死。

萬曆皇帝自然是勃然大怒的,他殺掉劫杠的宗親,圈禁了鬧事的宗室。「偽楚王」案和「劫杠案」兩相結合,史稱「楚宗之亂」。

萬曆三十三年前後的偽楚王案和劫杠案,可謂是明王朝宗室和官僚集團合演的一場鬧劇。鬧劇的結局也是非常荒誕,死了兩個宗室和一個巡撫。相關的官員不是被免職,就是被貶謫,可謂是一地雞毛。

從此之後,整個湖廣地區的宗室,簡直成了各級官員們眼中的地雷了。輕易的情況下,無論是朝中的大臣,還是湖廣的巡撫和各級地方官,沒有什麼人會想著去和湖廣的宗室們瞎參合的。

雖然楚宗之亂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可是湖廣地區的官員們還是談宗室變色,恨不得一輩子不和他們打交道的。所以,當馬松華主動去找枝江縣宗藩麻煩的時候,唐文光表現的相當的不理解。

站在全局角度的唐文光,不理解在他眼裡只關心眼前利益的馬松華。只注重眼前得失的馬松華,也理解不了在他眼裡好高騖遠的唐文光。

唐文光想的是自己今後的政治前途,馬松華關注的是手裡的實際利益。兩個人在面對王書輝的時候,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枝江縣的大老爺和二老爺在行動上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受過朱由梓好處的唐文光暗中派遣師爺,向朱由梓家通風報信。而已經把枝江王一系,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的馬松華,則是糾集人手,準備破壞王書輝在江北村的碼頭倉庫。

只是,無論是馬松華還是唐文光,他們對於王書輝的認識都是站在錯誤的角度上的。馬松華認為,王書輝不過是個性情暴虐的世家公子。唐文光則以為,王書輝是枝江王世子家負責經營生計的小角色。

他們都以為,王書輝不過是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朱由梓才是整個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馬松華糾集了五十多個地痞無賴,前去搶劫和破壞位於江北村的碼頭倉庫。

一夜的功夫,五十多個大活人,就那麼無影無蹤了。

馬松華再接再厲,又一次派遣了八十多個人手前去江北村。

與第一次一樣,八十多個精壯人手,再次裊無蹤跡。

馬松華繼續努力,再一次派遣了三十多個江北各地有名的土匪強盜,前去江北村。

這次的結果是,「今天的你我,重複昨天的故事」。三十多個名鎮江北地區的悍匪,在風中消散。

在前後折騰了半個多月後,馬松華沉寂了下來。

不是他不想重整旗鼓再接再厲了,而是整個江北地區的黑道人物都得知了消息。沒有一個人敢往枝江王別園的所在地,王府鎮周邊去了。

整個江北地區現在都在傳說。枝江王世子身邊的護衛,都是京師皇城裡的大內侍衛出身。他們一個個的武功都是出神入化的,人人能夠飛檐走壁蹬萍涉水。他們一個個都煉有護體神功,人人都是金鐘罩鐵布衫。什麼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種種神功刀槍不入。

可以這麼說,在江北各地的黑道傳言里。朱由梓府上的護衛,基本上都是少林寺和武當山附體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