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臨:穿越明末,安身立命。 第25章 開始1

王書輝在現代的工作是大學老師。從幼兒園時代開始,一直到研究生畢業。王書輝二十幾年的不長不短的人生,全部都是在校園裡度過的。可以這麼說,無論是當學生還是當老師,王書輝都算得上是經驗豐富。

王書輝清楚的知道在明朝末年,有兩件事情是他必須面對的。第一是他要在明末搞一場跨時代的,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變革。第二個就是,搞這樣一場變革,僅僅靠他一個人,即使有穿越門的金手指,那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如果單純的是搞時空走私,或者當個割據地方的軍閥,再往大了說,當個皇帝。一個現代人,憑著穿越門的金手指,都差不多能做到。但是搞一場社會變革,或者更直接一點說,在明朝末年發動一場全新的,不僅僅是華夏自古未有,甚至於在本時空中,全世界還都沒有過的改革。靠他一個人肯定不行。

王書輝的明末改革,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一個是廣大人民的支持。王書輝自己就是草根屌絲的出身,憑藉金手指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優勢,這一點不是很難做到。第二個是堅定的改革領導階層。這個就相當的困難了。

雖然王書輝覺得,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占社會百分之九十九的老百姓的生存和思想狀況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不同於清朝末年因為列強侵略,使得清末的知識階層普遍的具有需要改革的想法和意識。明末的知識階層,是純粹的,腦袋像花崗岩一樣的,完全被程朱理學灌輸成了二百五一樣的封建讀書人。指望他們能夠開竅,能夠接受新的先進的思想,王書輝覺得可能性為零。

要知道,清朝末年的中國,在世界上那就是像個任人宰割的肥豬一樣,誰都能上去踹幾腳。天朝上國的尊嚴被各種蠻夷倭寇肆意踐踏。只要是有點見識的中國人,都知道老一套的程朱理學的那些僵硬玩意已經不靈了。

明朝末年的情況則完全的不同。就現在而言,明軍雖然在遼東被後金打的落花流水,鐵嶺衛也被後金攻佔了,明政府正滿世界的加征遼餉。但是,晚明時期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也是剛剛結束不久。在現在的中國人,特別是那些讀書人眼中,後金只不過是像倭寇、韃靼和西南土司一樣的落後愚昧的蠻夷而已。雖然目前明軍略受小挫,也不過是一時之患。

而且在王書輝看來,即使後來滿清入關之後進行了可謂慘絕人寰的大肆屠殺,但只要滿清上層還繼續使用文人階層,繼續尊崇程朱理學那一套,那麼指望這幫腦袋裡裝滿了米田共的封建文人能夠接受王書輝的改革理論,就沒有一丁點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王書輝最大的問題不是別的,就是沒有幹部。沒有能夠理解王書輝,贊同王書輝理論的改革同志。王書輝經過仔細的思考之後,決定在明末開展教育工作,重新干起自己的老本行來。

他的要求也真正的不怎麼高,只要能夠培養出一萬人左右的小學生,這一萬人中再培養出幾千個初中水平的學生也就行了。

憑藉著幾千個初中生,王書輝就有信心通過完善的教育,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思想理論。讓他們成為他在明末進行改革的中堅力量。憑藉這些人的幫助,他甚至能在明末能建立起一個體系完整,在現代啥也不是,但在古代算是規模巨大的,清末漢陽鐵廠規模的鋼鐵聯合企業。

王書輝不僅準備建立學校進行人才培養,更準備在以後他建立的部隊里,工廠里,農莊里進行文化普及教育。

想要建立一個先進的,文明的,改革性質的團體,這個團體就必須是高度知識化的。這個高度知識化,不單是指知識水平的高低,更是指知識普及的廣度。

當然,如果王書輝的計畫能夠成功,真的能培養出上萬小學生,幾千個初中生的話。單純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他的團體的知識水平就不僅僅是比明末文人高,更比現在歐洲的大部分科學家們的水平還要高。

王書輝雖然有這樣的想法和計畫,但是沒有人是不行的。還好,王書輝第一批招納的流民中有三十多個小孩子。王書輝決定先從這些小孩子下手,開展實驗性質的教學工作。

這三十幾個小孩子,最大的今年已經十七歲了,最小的十三歲。其實都已經過了進行啟蒙教育的階段。從年齡上看,這麼大的小孩在現代社會至少也應該是初中生了。

這些小孩都是在萬曆四十四年左右,那場橫貫山西陝西的旱災中,全家變成流民的。從萬曆四十四年到現在,五年的流民生涯,是一種殘酷的洗禮過程。這些小孩子絕對不是那些普通的,在家人的呵護和關懷下長大的正常小孩。他們五年的流民生涯,已經洗去了他們這些貧苦家庭出身,本身就不多的也不怎麼快樂的童年記憶。可以說,他們是被殘酷的現實提前催熟了的孩子。

王書輝這幾天,沒有做什麼別的事情。他帶領著所有的工匠和三隊二等家丁,先把枝江王別園第三進院子重新修繕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這些工匠和家丁已經會熟練的使用王書輝從現代帶來的那些施工工具,並且可以非常靈活和多變的使用水泥作為建築粘合劑了。在王書輝的帶領下,王府別園第三進的院子,被修繕一新。

王府別園的結構,除了在一些裝飾性的細節上比較精緻之外,其實就是後世常見的四合院建築。第三進院子的正房被王書輝作為教室。

安裝在教室里的玻璃黑板,給負責施工的工匠和家丁們帶來了不少震撼。不過等到見多了各種新奇的東西之後,像給正房安裝大塊玻璃做的窗戶這樣的事情,就不太能讓他們驚奇了。

倒是幾個工匠比較敏感。像負責木工作業的那個唯一的一等老工匠,就在私下裡找過王書輝,對他大手大腳的使用各種型號的釘子表示不滿。只有這個時候,王書輝才反應過來,在鋼鐵工業近代化之前,為什麼古人的傢具都是那種笨重結實,可以傳承好幾代人的樣子了。工業化的重要性就是在這種細節中被表現出來的。

第三進院子經過修整後,很有點後世的希望工程的小學的樣子。在一大片飛檐斗拱的古代建築群落中,這個面積也不算小,但是在整個王府別園中很小的院子,正房作為教室,裡面安裝了全套的電教設備。為了這個,王書輝在現代社會了呆了兩三天,又自己拿著各種說明書研究了整整一天。除了桌子和板凳是明代的工匠們做的之外,正房看起來就像一個現代社會普通小學中的一間教室。

兩側的廂房,一側作為孩子們的宿舍,一側作為孩子們的食堂,洗澡間,衛生間,和實驗室。廁所倒是簡單,挖一個大坑,在上面蓋好房子,地面用水泥預製板鋪出二十個坑位就行了。倒是衛生間和洗澡間不太好弄。最後沒有辦法,取水直接就用地下水,安上幾個洋井(活塞式抽水機)。洗澡間沒有辦法,只能採用像日本人的那種家庭浴室一樣,用水泥抹出一個大池子來,池子地下直接燒火加熱池子里的水,說白了,就是個超級大的水泥大鍋。

在修建的過程中,大部分家丁們倒是沒什麼感覺。不過幾個挖過井的二等家丁和所有工匠們,對於洋井,表現出特別的驚訝來。他們實在想不出那些嚴絲合縫的水管子和全是鐵造的一體式的洋井井身是怎麼做出來的。

用一等鐵匠李富貴的話說,鐵管子沒什麼,他們也能做出來。但是能做到每根鐵管的粗細都完全相同,還能用螺絲扣擰在一起,這樣的手藝,連皇宮裡的大匠們可能都做不到。至於洋井的一體式井身,他們就完全的覺得匪夷所思。畢竟在明末,鑄造工藝的使用是極為稀少的。更何況是這種工業級別的鑄造技術。

他們對王書輝解釋的大氣壓力知識倒是接受的很快,而且也不怎麼覺得驚奇。畢竟在漢代的時候,中國就有應用壓力汲水的渴烏技術。明代的工匠們雖然不見得知道渴烏是什麼,但是他們還是能夠在日常的工作積累中,理解出相關的原理的。

王書輝用了一周多將近兩周的時間,領著三十多名工匠和四十多個二等家丁,從早到晚的忙活,才把第三進院子修繕完成。這個充滿了劃時代技術和設備的院子的修建過程,讓王書輝身心疲憊。

倒不是幹活累的,而是這個充滿了曲折的施工過程中,他要不斷的向完全沒有受過標準化教育的工匠們,不斷的解釋各種原理和工藝。這個工作讓王書輝幾次陷入絕望之中。僅僅是建設一個不算怎麼太大的院子,就讓王書輝覺得筋疲力盡了,一想到未來要進行整個中國的改造和建設,這怎麼能不讓王書輝心生絕望呢。

在建設的過程中,朱由梓父女兩人都來看過。朱由梓秉持著一貫的風格,對玻璃窗戶和洋井、浴室這些新鮮玩意覺得很好奇,拐著彎的想讓王書輝按照這種模式改造一下前兩進院子。王書輝倒是很痛快的答應了。反正通過這次施工,工匠們已經完全能夠獨立改造和安裝相關的設備了。

朱微妏的要求就讓王書輝非常頭痛了,她居然想和那些小孩子們一起上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