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定風波 第565章 渡佛

在稀疏的草甸子上,這一片墳塋地顯得格外刺眼。

這生老病死,是天地萬物循環之理,本不算什麼稀奇。不過,這些墳頭上,長著青草的不過數座,其他的都是黃土,看著還不經年。

曹顒跟在大喇嘛身後,走進這墳塋地前,看著這大大小小的墳頭,心裡沉沉的。

地上沒有長草的緣故,是因不少地方的土地已經被翻過,草根已經被刨去了。

蒙古人的殯葬儀式有很多,土葬就是其中一種,他們也有聚族而葬的習俗。他們在游牧的草原上,選出塊向著東方的坡地,在這裡修建家族墳塋,用蒙古話來講,這叫「厚其德」。

在他們眼中,這墳地的穴口要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使得亡者能像太陽那樣夕落朝升。不管游牧多遠,要有家族成員老邁的時候,蒙古人都會趕著馬車,往自己的墳塋地來。

他們也在這裡做下標記,來宣告這裡是自己的「厚其德」。其他蒙古人瞧了,就不會在附近再起墳塋。

如今,沒有戰亂,為何會有這麼多新的墳塋出現?

曹顒的腦子裡,出現了今春口外他親眼所見的大雪。在京城時,他就聽人說起,北邊雪災更嚴重。

康熙還下旨意往蒙古運糧與派人過來教授捕魚的法子,當初曹顒心裡還覺得好笑。

他認為這不過是給蒙古王公看的,這所謂朝廷「賑濟」的錢米,能使得那些落魄了蒙古台吉們解決災荒,使得黃金家族的人不會餓死。其他的蒙古牧民,誰會將他們的死活放在心上。

曹顒正月到口外那次,想到數月後可能會有的災荒,曾「指點」了簡王府的大管事一回,說起這氈子與羊皮生意的「豐厚前景」。

他這般做的本意,就是希望簡王府那邊插手此事,使得牧民能用手中之物換銀子,好度過災荒。

熬到六、七月,原野上草長鷹飛,萬物復甦,想要充饑就不再是難事了。

偌大的草原,那些王府行商們涉足的地方能有多少呢?

大喇嘛已經低聲誦起《金剛經》,本是帶著幾分沉重的經文,用蒙語誦起來,聽得人越發心裡感傷。

墳塋的不遠處,有個破舊的氈包,大喇嘛的侍從已經過去探看,帶過來一個花白了頭髮的蒙古漢子。

若是看頭髮,他好像是五、六十歲,但是看臉上卻沒有那麼蒼老。

那漢子穿著件舊的蒙古袍,身形高大,卻是枯瘦的駭人。

他額頭紋像是刀子刻的一般,眼神有些獃滯,看到大喇嘛身上的僧衣時,臉上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只聽「噗通」一聲,這蒙古漢子已經跪在大喇嘛面前,雙手手心向上,行著「五體投地」的大禮。

雖然這漢子未必認識眼前這個老喇嘛就是草原上德高望重的「呼圖克圖」,但是他仍是行了草原上佛教徒最隆重的大禮。

大喇嘛的臉上現出慈悲之色,伸出手去,叫這漢子起來。

這漢子站起身子,看著不遠處連綿的車隊,面上現出迷茫之色。

大喇嘛詢問這漢子的名字,又指了指眼前的墳塋地問其緣故。

這漢子聞言,臉上滿是絕望是悲戚。

他的名字叫巴根,是這片「厚其德」的後人。

這新起的墳頭裡,有幾座裡面埋的是他的父母妻兒。一家七口,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其他六個,都是因去年的暴雪引起的災荒與瘟疫餓死、病死的。

其他的墳頭,是這片「厚其德」的其他子孫,有不少是他幫著埋葬。

雖然按照習俗,這暴死之人是不能葬在「厚其德」的,但是巴根不忍心親人的魂魄沒有依靠,成為草原上的遊魂,所以才是安葬在此處。

牲畜早已在去年冬天凍死,凍肉吃到今年開春,就早也沒有果腹之物。沒有馬,又無法遷徙,他們只有在附近挖草根果腹。

原想著熬到六、七月份水草肥美的時候,再跟著路過的牧人遷徙,沒想到這「白災」帶著草原的,除了牲畜的死亡,還有其他動物的死亡。

死亡的牲畜能做成肉乾,做牧民的乾糧。其他野獸死亡後,屍體卻只能漸漸腐爛。

這樣一來,又使得草原上瘟疫橫行。

巴根一家,在經過饑荒與瘟疫的雙重磨難後,相繼離世,只剩下他一個。

巴根已經在父母的墳塋邊,給自己開了墓穴,想著自己個兒要是熬不過去了,就直接坐過去,倒是也省事。

隨著講述,這漢子已經「嗚嗚」地哭起來,聲音中的凄涼,使得人聞之不由落淚。

大喇嘛低不可聞地嘆了口氣,隨後開口道:「萬物皆苦,今生無常,但求來生福報。我的身邊,還缺少沙畢那爾(牧奴),你願意跟著我,聽一聽《甘珠爾》和《丹珠爾》的奧義么?」

巴根聞言,已經是跪倒,匍匐在大喇嘛的面前,流著淚道:「額氈!」

這「額氈」是蒙語主人的意思,從跪下這一刻,巴根已是從自由人成了大喇嘛的牧奴。

曹顒站在大喇嘛身側,看著這一幕,卻是有些意外。

原還以為大喇嘛發了慈悲心,要收這漢子做個徒弟,沒想到卻是收了個心甘情願任其驅使的奴隸。

再看看大喇嘛隨行僧侶、侍者、奴隸等級分明,曹顒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卻多了幾分好笑。

這就是所謂「無上佛法」,這其中的等級森嚴不亞於俗世。

他的眼睛掃過眼前的這片墳地,想著在這草原上還不曉得有多少人因去年冬天的雪災受難,心裡實是沉甸甸的。

那位使得蒙古人畏懼的「博格達汗」,派了不少人到草原上傳授捕魚之法,卻是不曉得如今河流里的魚兒們運氣如何……

想來蒙古王公會為朝廷恩賜的錢糧上摺子謝恩,這領民自是「承聖主恩典」,沒有因饑荒凍死之人。

這才能昭顯朝廷的恩典,康熙的「仁慈」……

到底是佔了地廣人稀的好處,這巴根家這樣的土饅頭,許是散落各地,不用再入大家的眼。

不過一兩日,這一行中的氣氛就緩和起來。

每到日落駐紮的時候,人們雖不能說是載歌載舞的,但是都沒有了之前的沉重。

有變化的,只有曹顒與大喇嘛兩個。

曹顒有些想家了,見識過這遼闊草原與天災無情後,他開始想家了。

做歷史的旁觀者,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不就是他之前的追求么?如今,卻是「代入感」越來越強。

有的時候,他不禁生出負疚感。

要是自己能想到「大災後必有大疫」,再想出應對之法來,那會不會使得這世上少死些人?

每想到此處,曹顒又覺得自己可笑。難道自己是萬能的佛祖么?想著要普度眾生?

就是康熙那樣的君王,大喇嘛這樣的高僧,都是因利益不同,所看的、所照拂的民眾都有不同。

自己這邊,卻是一不小心,站在雲層上,俯視眾生,真真是個博愛。

人活天地間,都當背負責任,自己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這負疚感與滑稽感交叉輪換,使得曹顒變得有些迷糊了。

大喇嘛之前也是沉寂,發現了曹顒的迷惑後,卻來了精神,又開始在曹顒面前宣傳「戒、定、慧」來。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除三界煩惱障蔽……

「嘟嚕嘟嚕」的蒙語經文,聽得曹顒的耳朵都「嗡嗡」響。

甚至在他做夢的時候,都夢見這大喇嘛在講「功德圓滿」、「來世善報」。

這一番轟炸下來,卻使得曹顒從迷糊中變得清醒起來。

不是他不敬重大喇嘛,褻瀆佛法,而是每每聽到大喇嘛一本正經地說「戒、定、慧」這三個字時,曹顒都能很不曉事地想到另外三個被曲解的字。

想到那三個字,再看「戒、定、慧」,這口號就只是口號了,渲染力減了不少。

不曉得是他慧根不深,還是他生性涼薄自私,他終是收起自己的「慈悲心腸」,氣定神閑地瀏覽起杭愛山下的景緻來……

大喇嘛將曹顒的變化看在眼中,似乎也察覺出他的堅定,心裡終有不甘,同曹顒說起佛來。

曹顒只是聽著,有時候見大喇嘛太過得意的時候,也將清涼寺那邊聽來的賣弄一兩句。

大喇嘛初是發怔,隨後卻像是啟蒙的頑童,追問起禪宗修行細節,對比其與黃教顯密雙修的不同。

曹顒雖不是和尚,也不是居士,但是自小在老太君身邊耳濡目染,加上去寺廟的那幾年,對禪宗修行也能說出個一二來。

大喇嘛聽了,都是沉思,隨後對比出兩種修行方法的差異與優劣來。

說起這些,曹顒對以修行「戒律」為主的顯宗沒什麼興緻,最留心的就是那帶著幾分神秘色彩的「密宗雙修」了。

喇嘛教雖說不娶妻、不殺生、不喝酒,但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