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大豐收

秋收之後,洛陽城的糧倉已經爆滿,附近各縣城的糧倉也沒有空餘的地方,而眾多的百姓,還在排隊繳納糧草,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豐收的大好局面,除了氣候風調雨順之外,興修水利、不違農時,禁止田地買賣等先進的措施,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百姓獲得了豐收,日子過得寬裕了,自然心甘情願的主動繳糧,這倒省的基層官員下鄉催逼了,而過多的糧草無法存放,卻著實讓負責收糧的官員犯了難,並立即將這一情況,向華安彙報。

得知中原獲得大豐收,連洛陽城的巨型糧倉都存不下了,華安自然非常的高興,就怕糧食不夠多,至於糧倉不夠用,再搭建一座就是了,而且,北伐燕國的計畫已經擬定,大軍出征,正是大量需求糧草的時候,這些多餘的糧草完全可以作為軍糧,以供應北伐的大軍。

當然,大軍出征還需要一些時日,而安置多餘的糧草卻是刻不容緩,於是,華安立即下令在洛陽北門外五里處,興建一座大型糧倉,將所有無處存放的糧草存入這裡,並派遣三千大軍負責守衛。

正要北伐燕國,卻遇到中原大豐收,華安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暢快了,有了如此雄厚的糧草,北伐燕國的勝算就更大了。

此時,華安甚至產生了一舉滅掉高句麗、扶余、三韓等小國,然後在平州的北部再建立幾個州,以拓土開疆,將大晉的領土向北延伸數千里。

不過,仔細一想,這些小國民風彪悍,且依山傍水,對地形極為熟悉,若要將其全部攻下,對大晉的國力也是極大的損耗,而且。這裡的百姓不尊王化,是很難統治的,只怕滅國倒還容易,而讓其百姓服從中原王朝不太容易。起義的風起雲湧會進一步消耗大晉的國力。

而且,燕國擁兵幾十萬,能夠收復幽州和平州,對國力已經是很大的損耗了,而且。燕國在幽平二州已經統治了多年,民心已經有所歸附,在收復幽州和平州之後,若不進行一段時間的休整而妄起戰端,很有可能會遭到戰敗的下場,所以,趁機收復東北諸小國的想法僅在華安的頭腦中想了一下,便立刻否定了。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拓土開疆已經是華安的既定策略。不過,並不能一次性解決,需要逐步進行,一點一滴的將大晉的國土一步步的向四周進行拓展。

在拓展領土的過程中,大量的移民是鞏固成果所必須的,而這就要求現有的土地上有足夠的人口,以便進行移民。

此時的百姓之中,大多十五歲左右就成親了,十五年便是一代人,而在沒有生育限制的時代。每對夫妻幾乎每一到兩年就會生下一個孩子,一對夫妻一生擁有十個左右孩子的概率是很大的,也就是說,若是沒有夭折存和難產等情況存在的話。十五年的時間,人口就會成倍增加,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數值,實際的人口增長肯定遠遠達不到這麼多,因為存在很多夭折、難產等各種情況。而這些情況,對人口的增長會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遙想後世的科技發達年代,人均壽命大幅增加,但人口增長一倍也花了足足四十年的時間,而此時自然不可能達到這麼高的水平,不過,若是改善百姓的生存條件,增加糧食產量和大幅提高醫療水平,然後,再提出一些激勵措施,華安相信,此時的人口增加速度,很有可能會超過後世,畢竟,激勵措施會大大的增加百姓生兒育女的積極性,從而讓人口大幅度的增長。

提高糧食產量,自然是要大規模的興修水利,並開墾更多的田地,而提高全民的醫療水平,則必須要開辦醫學學堂,讓更多的人才掌握醫學知識,從而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受益。

興修水利和開墾農田,自然要交給李疏渠等水利專家負責,而大規模的開辦醫學學堂,則必須交給以皇甫醫為首的醫學人才負責。

這兩件事情其實早就已經在進行了,不過,受到資金和人力的限制,規模和地域還是太小,並沒有在全國氛圍內推廣,而他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並進行一些必要的改良。

雖然,此時北伐燕國才是重中之重,但這些關係到民生的事情,還是不能拖延,要在北伐燕國的同時一併進行。

此時,李疏渠仍在河北興修水利,而皇甫醫則前往長安城,對長安城的醫學館進行定期的視察,為了將自己的更大的計畫告訴他們,華安立即下達命令,讓二人儘快返回洛陽城。

在洛陽城的皇宮之中,華安將從何忠府邸繳獲的大量文件分發給滿朝的眾大臣,並告訴皇帝司馬聃和眾大臣,此次與何忠合謀的六大勢力已經被殲滅五股,還有一股勢力逃走了,而這股勢力便是燕國勢力。

為此,華安要求起兵攻打燕國,理由除了燕國與何忠密謀之外,還有一條便是要收複本該屬於大晉的幽州和平州,恢複大晉原有的國土。

華安的北伐要求剛剛提出,便得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支持,這些大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親信,剩下的則全都是一群見風使舵之人,而反對的大臣則寥寥無幾,他們反對的理由,無非就是燕國偏居一隅且兵馬眾多,遠征燕國是勞民傷財的行為,會大大損耗大晉的國力,讓皇帝三思云云。

皇帝司馬聃的身體剛剛恢複一點,便忍著頭痛前來上朝,卻遇到討論北伐燕國的大事,他頓時頭痛欲裂,根本就不想太讓大臣爭論下去了,便立即同意了華安的奏請,讓華安負責遠征燕國。

得到皇帝司馬聃的首肯之後,華安再次要求調十萬荊州軍北上,與自己麾下的兵馬一同進攻燕國,以增加獲勝的幾率。

華安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眾大臣立馬就明白了華安的意圖是為了削弱燕國的實力,而司馬聃卻不管這些,立即就同意了,並將所有事情交給華安處置。自己則草草的退朝,並返回寢宮歇息了。

隨後,華安便以司馬聃的名義,給荊州軍大將桓衝下達命令。讓其統領十萬荊州軍北上,與洛陽城兵馬匯合之後,一同開往幽州前線。

「北王,僅僅調撥荊州軍北上,似乎有些不妥。是不是連揚州軍團也一同調撥,如此,我軍勝算就更大了。」謝安走到華安的面前,正色說道。

華安聞言,嘴角微微一笑,正色道:「若能得到揚州軍團的相助,戰勝燕國的希望自然就更大了,不過,揚州軍團以水軍見長,就讓他們走海陸增援遼東吧!五萬揚州水軍應該足夠了。」

「北王說的是。不如立即下旨,讓韓勇大都督統領五萬水軍,走海陸增援遼東,與王午將軍的兵馬匯合一處,從側面威脅燕國的都城薊城。」謝安正色說道。

華安笑道:「好,如此甚好,就這麼辦,謝刺史可以先給韓將軍打聲招呼。」

「一定,一定。」謝安連忙應道。

兩份聖旨下達之後,華安大大的鬆了口氣。接下來,他只需等候結果即可,兗州軍團應該不會抗命不尊,不過。桓沖是否會領命北上,華安還是沒有絕對的把握,不過,以華安對桓沖的了解,就算桓溫反對,此人也多半會要求領兵北伐燕國。畢竟,這是為國立功和揚名立萬的絕佳機會,豈能輕易錯過。

隨後,華安在親兵的護衛下,離開洛陽城,前往北門外五里的糧倉進行視察,這是一座剛剛開始建設的糧倉,大量的工匠和士兵正在忙碌著,在一側,已經有十餘個倉廩已經封頂了,從各地運來的糧食正在往倉廩里搬運。

「王上,這裡的空地極大,就算建設一萬個倉廩也是綽綽有餘啊!」一名心腹官員正色說道。

華安笑道:「何止一萬,就算建設百萬個也足夠,不過,中原可沒有這麼多的餘糧啊!以本王看,建幾百個倉廩就足夠了,還有,這些糧食堆放在這裡都是暫時的,北伐在即,這些糧食要全部用作軍糧。」

心腹官員聞言,輕聲道:「王上,既然北伐在即,何不早一步將這些糧草全部運往河北呢?」

華安笑了笑,輕聲道:「本王正有此意,不過,還是要先清點一下數量,而且,此時這裡堆放的糧草太少,還是聚的多一些再運往河北比較妥當。」

心腹官員聞言,認可的點了點頭,對華安所說的話表示認可。

隨後,華安又前去視察鄧羌和楊安的大營,他們麾下各有五萬大軍,此次北伐燕國,華安就是要讓他們二人各自統領五萬大軍,並與荊州的桓沖麾下十萬大軍匯合,而後增援河北前線,華安相信,四十萬兵馬奮力北伐,一定可以戰勝燕國大軍,而且,遼東方向的王午麾下兵馬也有近十萬大軍,若是韓勇的五萬揚州軍團大軍及時增援遼東,則實力就更加強大了,如此,晉軍的北伐總兵力將高達近六十萬,兵力超出燕軍很多,兵器和物資也比燕國要多,所以,取勝的希望還是非常大的。

在鄧羌和楊安的大營之中,華安觀看了將士們的訓練,見將士們訓練的還不錯,華安極為滿意的點了點頭,並將領兵的鄧羌和楊安也誇讚了一番,並要求他們再接再厲,積極訓練麾下兵馬,以積極的戰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北伐之戰。

聽說華安要派遣他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