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五洲震蕩風雷激 第401章 目標:洛陽!

聽說拓跋珪駕崩的消息,拓跋嗣立即趕回平城,一路上當然會遇到拓跋嗣派出的刺客,回京之路可謂是艱險重重。

拓跋嗣的侍從王洛兒潛入平城,與朝中重臣取得了聯絡,並得到安遠將軍安同等人的支持,文武百官得到他的消息後,也都紛紛起來響應。

拓跋嗣來到城西時,皇宮衛士已經抓住了拓跋紹,並押送到了他的面前。

拓跋嗣殺掉拓跋紹和他的母親賀夫人,並誅殺參與內亂的將士及內應十餘人,對拓跋珪的下手的人更是被剁成了肉醬。

拓跋嗣回宮,即帝位,史稱明元帝,追謚拓跋珪為宣武皇帝,葬於盛樂金陵,廟號太祖,改元永興,追尊母親劉貴人為宣穆皇后。

拓跋嗣一改父親的酷政,對部落貴族做了讓步,分給他們治理國家的權力,原來被罷官回家、不參預朝廷政務的公卿們,全部召集回來任用。又命長孫嵩、北新侯安同、山陽侯奚斤、白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車門的右首,一起仲裁國家朝政,時人謂之「八公」。

經過拓跋嗣的耐心疏理,北魏朝局總算再次穩定了下來。

對幾年前還處於敵對的後秦國,拓跋嗣積極尋求和解,與姚興建立了姻親關係。

將女兒嫁給現任北魏國主拓跋嗣為後,姚興還是較為滿意的,一來是因為後秦國前幾年在柴壁敗給了北魏,二來是現在的後秦的確需要休養生息了。

姚興處理了姚弼之後,便前往華陰休養,讓太子姚泓監國,先實習一下怎麼做皇帝。

車駕才剛到華陰,他又病倒了,只好再次返回長安。

陪同姚興出行的黃門侍郞尹沖、尚書姚沙彌等人,正是姚弼當政時提拔起來的,他們眼看國君這次好像是真的不行了,而姚弼已被軟禁在廣平公府中,所以即位的肯定是姚泓。

一旦姚泓上台,我們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有了這樣的緊迫,尹沖等人便開始制定了殺死太子的計畫,他們認為姚興迴鑾時,以仁孝著稱的姚泓一定會出宮迎接,所以事先埋伏此刻,想乘這個機會殺了他。

太子身邊的人也有明眼人,他們也看出了危險,遂極力勸阻,「如今主上病危,他身邊那幾位可都是廣平公的人,誰知他們會不會有陰謀?殿下若是出宮,未必就一定能見到君上,禍患卻是難以預測!殿下身為太子,保全性命,安定國家,才是大孝!」

姚泓覺得有理,遂沒有出宮行,這讓尹沖等人的計畫徹底落空看。

姚沙彌又提出一條亡羊補牢的建議,「太子既然不出來,我們不如直接把君上送往廣平公府,禁衛將士一旦獲知御駕所在,自會趕來會合,咱們便可讓廣平公挾天子詔殺入宮中,到時候太子孤身一人,誰能保他?」

尹沖並沒有接受姚沙彌的提議,準備再等等看。

隨著姚興入宮,姚泓借父之名發下了三道聖旨,以防不測:

一、加授太子姚泓錄尚書事,正式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

二、命皇弟東平公姚紹與右衛將軍胡翼度統領禁衛軍,駐防宮城,並在京城實施戒嚴。

三、派殿中上將軍斂曼嵬搜查廣平公府,沒收所有武器,送往國家軍械庫。

南安公主入宮探病時,姚興最小的兒子姚耕兒也偷偷跟了進去,遠遠看見姚興已不能說話,甚至對南安公主的問候都沒有任何反應。

姚耕兒立即出宮,對他的兄長南陽公姚愔告密道,「父皇已經去世,還不早定大計!」

姚耕兒和姚愔都是支持姚弼的,姚愔得到消息後,立即通知了尹沖,隨後兩人以最快的速度集結隊伍,直取皇宮;宮中們發現勢頭不對,立即緊閉宮門,率禁衛軍殊死抵抗。

姚愔、尹沖一時沖不開宮門,便另尋道路,攀牆而上,沿著房梁抵達後宮的馬道。太子東宮的衛隊長姚和都又正好率東宮衛士趕到,堵死了馬道,姚愔的人仍無法突破。

急紅了眼了姚愔、尹沖放火焚燒宮門,兩邊你爭我奪,在宮裡殺得難分勝負。

就在這驚天動地的爭鬥之中,姚興卻再一次醒了過來,在得知姚弼的人正在攻打皇宮時,他只得強撐病體,乘轎到達前殿,終於下令賜姚弼自殺。

禁衛軍看到姚興尚未駕崩,自是士氣倍增,姚愔的人則士氣盡失,幾步不再做任何抵抗便四散奔逃了。

姚愔被捕獲處死,尹沖則與他的弟弟尹泓逃向了東晉。

聽說姚弼確實已經自殺後,強撐著最後一口氣的姚興,相繼召見了姚紹、姚贊、梁喜、尹昭、斂曼嵬等重臣,並發下遺詔讓他們輔佐新君。

次日,姚興駕崩,謚「文桓皇帝」,廟號「高祖」。

對姚興的多數兒子和部份鄰居而言,他的駕崩無疑是讓人期盼已久的事。

兒子們希望他死,是巴望著他的寶座,因為他不死,皇位就空不出來,大家就沒有機會打內戰;鄰居希望他死,則是眼饞後秦的國土,因為他不死,後秦再衰弱,也仍能保持一個統一的整體,攻打起來有一定難度。

只要他一死,他的兒子們還能不把國家鬧個四分五裂?

赫連勃勃就曾說過,「姚興也是一世之雄,各藩鎮都願為他效命,關中還不可圖。」

「是時候打一波了!」

這當然是范二得到姚興的死訊時,對手下幾員大將做出的決定。

此時正是隆安七年的六月,也是姚興去世的半個月之後,由長安逃出的尹沖兄弟甚至都還沒有到達健康。

范二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得到長安方面的消息,自是因為早就將偵察兵安排到了長安,更重要的是,信鴿已經普及到了軍事應用中。

早在春耕前,范二便做出了大量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的計畫,其中種植棉花一項,便是為了北伐而準備的。

從布置農民種植棉花到現在,也就僅僅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而已,但這幾個月內周邊各國的局勢卻是瞬息萬變的,最有利於晉國的變化當然是拓跋珪和姚興的相繼離世;後秦國姚興幾個兒子的內鬥,當然也是范二喜聞樂見的。

面對如此有利的條件,范二當然不會錯失良機,在與劉穆之、盧循、蔡葵、蔡芝、冉小賤、檀道濟等人一番商議之後,他終於指著地圖道,「咱們這一次的目標,便是洛陽!」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六朝定都於此,稱之為千年帝都並不以為過;中華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

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東漢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

西晉永嘉五年,匈奴漢主劉聰派劉曜等攻破洛陽,殺晉官民三萬餘人,擄晉懷帝,焚燒洛陽城,洛陽化為灰燼,中原士紳紛紛舉家南遷,史稱「衣冠南渡」。

京都俱毀、天子臨難,這對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而言,無疑是永遠的痛。

最讓人難以容忍的,當然是皇室祖先的墳墓——西晉皇陵已落入夷狄之手,這對所有東晉治下的臣民而言,都是一個莫大的恥辱。

也因此,稍微有些抱負的江左臣民,皆以北伐中原、還都洛陽為己任。

在洛陽淪陷之後,東晉曾兩度收復洛陽。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永和十二年,時年四十五歲的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姚襄後收復洛陽。

桓溫在洛陽修復了西晉歷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議遷都洛陽,東晉朝廷卻對此抱著消極態度,只求苟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只得將洛陽周邊的百姓遷往荊州,並留下兩千將士駐守看守洛陽,保護皇陵。

十年後,前燕國太宰慕容恪親自領兵攻打洛陽,殺守將沈勁,洛陽再次淪陷。

前燕被滅後,洛陽也就理所當然落入了前秦手中,但前秦因淝水之戰的失敗而分崩離析,東晉也藉機出兵北伐,謝玄趁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