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五洲震蕩風雷激 第382章 第一次北伐

扶余清慧在謝氏莊園中遇刺後,回到東府城後便脫離了生命危險,此後開始漸漸恢複過來。

范二卻將真相隱瞞了起來,反倒大張旗鼓地給謝氏施壓,號稱找不到刺客決不罷休。

究其原因,范二除了要表達對扶余清慧的關切外,還打算趁機打掉門閥士族私置部曲的陋習,從而為下一次推行司馬元顯曾失敗過的「免客為奴」政策奠定基礎。

范二的想法似乎並不能瞞過某些聰明人,因為這次刺殺事件從第二天開始,就出現了某些偏差。

陳郡謝氏和琅琊王氏竟然就此結成了攻守同盟,並將從豫章被押送回來的王愉推向了檯面,後者似乎也得到了某些保證,竟在當天就向丹陽府衙出首,並在表示對此事負責的前提下選擇了自刎。

這個時代沒有株連九族的說法,范二對這樣的結果雖有不甘,卻也只能就此結案,而且無法追究他同樣看不順眼的王縱和王綏。

就在同一天,傅弘之從南陽發回了與後秦國結盟失敗的急信。——姚興在得知范二入主健康後,已經悍然撕毀了此前談好的一切條件。

這也意味著,國際形勢再一次惡化起來,范二在晉國的四周根本找不到任何盟友,如果不包括寧州的爨寶子的話。

為此,范二不得不淡化處理此次刺客事件,健康城也在王愉自殺後的第二天恢複了正常。

幾日之後,王縱、王綏兄弟潛逃,一路往北而去。

而在稍後的幾天,甘純與劉裕順利完成了交接,並提拔了北府軍中的幾個低級將領,比如朱齡石、蒯恩、檀韶、檀祗、檀道濟等人。

朱齡石,字伯兒,沛郡沛縣人,現年三十歲,其家族世代擔任將帥。祖父朱騰,任建威將軍、吳國內史,伯父朱憲及朱斌都是西中郎將袁真的將佐。

朱憲任梁國內史,朱斌任汝南內史,大司馬桓溫在壽陽討伐袁真時,袁真認為朱氏兄弟暗地裡勾結桓溫,就把他們處死。

朱齡石的父親朱綽歸降桓溫,作戰時經常帶頭衝鋒,不怕犧牲。壽陽平定後,袁真已經去世,朱綽擅自打開袁真的棺材斬戮死屍,桓溫為此差點將其斬首。

桓溫之弟桓沖苦苦求情,朱綽才得以免死。

朱綽因受了桓沖的再生之恩,事奉桓沖就和事奉父親一樣;桓衝去世後,朱綽哭泣嘔血而死。

桓沖的幾個兒子對待朱齡石和兄弟一樣。

朱齡石小時候對練武痴迷得連飯都不想吃,看到樹樁就會情不自禁地衝上去打兩拳,碰到什麼東西都會順勢踢一腳。

朱齡石拿手絕技是飛刀,他為了練飛刀,竟讓自己的舅舅躺在床上,再剪出一張小紙片貼到枕頭上,自己卻站到八九步遠的地方將刀子扔過去,嚇得他舅舅閉著眼睛一動都不敢動。

好在他天生就是一塊練飛刀的料,居然刀刀命中紙片,而沒有命中他舅舅的腦袋。

他舅舅腦袋上有一個很大的肉瘤,這個肉瘤無疑成了禍根,像肉包子時刻誘惑朱齡石。

有一天,朱齡石看到舅舅睡著了,腦袋上的肉瘤格外顯眼,他頓時就打算將肉瘤割下來;結果肉瘤確實被他割掉了,但他舅舅也就此喪命。

朱齡石膽大包天,到了戰場上同樣像拚命三郎一樣衝鋒陷陣。

他曾經是桓修的部將,後來因為桓修給司馬道子出了餿主意,桓修因此被治罪,他的部曲也東奔西走,自謀出路。

朱齡石輾轉到了禁衛軍中,終於被劉裕看中……

相比於朱齡石,蒯恩的出身就更低了。

孫恩之亂時,劉裕往郁州追殺孫恩的潰軍,在就地徵召士卒時,將蒯恩徵到了軍中,命他充當擔任雜役士兵,主要負責搬運喂馬的糧草。

蒯恩常常背負一大捆馬芻,是一般人的兩倍之多,他每每將馬芻丟下在地上,仰天長嘆,「大丈夫應該開挽三石弓箭殺敵,怎麼能僅當一個馬兵呢?」

劉裕路過時,剛好聽到蒯恩的感嘆,於是立即提拔他為正式的戰士,並送給他武器鎧甲;蒯恩就此追隨劉裕,常常率先攻擊敵人,殺人無數。

蒯恩既熟悉戰陣又膽量才能過人,且忠誠恭謹從不犯錯,很得劉裕的喜愛。

檀氏兄弟則都是劉裕的京口老鄉,三人中又以檀道濟的能力最佳。

許多人以為「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所做,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最早提出「三十六計」的人,其實是檀道濟。

甘純在淮陰接收了劉裕所領的兩萬北府軍後,隨之就地整合,又將部分老弱病殘送回了京口,而後開始對剩下的隊伍進行換裝、換武器。

此時北府軍的總人數大概在五萬左右,儘管與南燕國的大戰在即,范二還是打算將其精簡為三萬人,其餘人則轉為輔兵。

就在甘純在淮陰大刀闊斧地削減北府軍時,范二終於還是退出了京城,並帶領萬餘黎民軍在當塗駐紮了下來。

當扶余清慧的箭傷完全復原後,她與范二進行了完婚。

范二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督促劉穆之、扶余清慧等人為攻打南燕而做的後勤工作了,再遠一點的想法,顯然是救援寧州。

隆安四年七月初七,范二正式像當今天子司馬德宗上書,請求出兵討伐南燕。

此議一出,朝中文武百官頓時議論紛紛起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從當初對范二的驚恐中恢複了幾分,所以對他的這個提議給予了否決。

反對范二的官員,自然是擔心戰爭的結果。

范二入主京城之後,非但沒有做出招兵買馬的舉動,反而裁掉了一萬北府軍和兩萬禁軍!

東晉國現在能夠調用的兵力,也就三萬北府軍、兩萬黎民軍以及幾千豫州軍,總人數甚至連六萬人都不到,就算是加上三四萬輔兵,也就能湊出十萬人來。

憑藉十萬人就悍然對有著三百萬人口的南燕國發動戰爭,能夠勝利嗎?

況且南燕國是後秦的小弟,真要打南燕的話,至少也要聯合北魏吧?可北魏現在正和柔然作戰!

如果打不贏南燕,會不會被反噬?

而且發動十萬人的部隊,需要耗費多少糧食?剛剛才緩過氣來的三吳地帶,今年又能交上多少稅收呢?

從歷史經驗看,東晉之前兩次最有望成功的北伐,都是栽在慕容家手裡的;這兩次北伐分別是,由桓溫被慕容垂、慕容德兄弟擊敗的枋頭之戰,以及劉牢之被慕容垂擊敗的五橋澤之戰。

范二雖然至今未嘗一敗,可當年的桓溫、劉牢之又豈是無能之輩?

這些人對於燕國作戰有著天生的恐懼,他們擔心慕容氏再一次大敗范二的不敗神話,擔心南燕人會搞防守反擊,一氣打到江左來。

另一些反對范二北伐的人,則是因為他們對范二的能力太有信心,他們擔心范二北伐成功之後就會回來篡權,而後開始改革三吳地帶,王謝等大族顯然屬於這一類人。

其中當然也有支持者,比如袁崧、劉穆之等黎民軍一脈的官員,他們都無條件地站出來支持范二的舉措。

事實上,范二要打南燕的想法早在幾個月之前便與他們通過氣了。

就算他們當時還有各種想法,極個別的反對意見也難免不會被范二使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給「集中」了。

此外,有些與范二並未又什麼交集的官員也都為范二的提議點了贊,聲望最隆的幾個包括五兵尚書孟昶、車騎司馬謝裕和參軍臧熹三人。

——這樣的情形,與苻堅南征東晉何異?

儘管此時的反對意見數不勝數,可如今范二的上書與左手交給右手何異?他之所以還要上書,只不過是想看看朝廷中支持自己的到底有多少人而已。

結果,范二很失望。

理所當然的,最終的討論結果還是被范二一把火燒掉了,此時雖未有「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說法,但范二總算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的。

七月十五,范二率領一萬黎民軍和一萬五千北府軍以及兩萬輔兵,由健康城乘船出海,將目標定在了琴島。

琴島也就是後世的青島,這兒屬於高密郡治下。

范二之所以選擇在琴島登陸,一來是這兒有一個天然的港口,由京城到此的距離也不算太遠,——只要風向順利,沿著海岸線航行十日左右就可到達。其次,琴島已經在齊長城之內了,其與廣固的路程已不足五百里。

理論上說,范二從健康城到達廣固的時間,可以在半個月之內完成。

實際上肯定與理論有些差距,畢竟范二此行共有四萬多人,想要這些人在半個月內都保持最佳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一個,范二此次北伐也不是孤軍作戰,而是與甘純以兩路大軍同時對南燕進行攻擊。

甘純指揮的陸軍,理所當然會遇到南燕軍隊的頑強抵抗,除非甘純能夠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