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熱風吹雨灑江天 第142章 《殺胡令》

聽著冉小賤說起他父親的主家時,范二突然心中一動,脫口問道,「令尊的大名可是叫冉盛嗎?」

「你……你怎麼知道的?」冉小賤心下一震,亦是脫口而出。

同時又對范二的身份有了一些懷疑,但想及他頭上的武興侯名號時,又不由自嘲起來。

我不但知道你父親是冉盛,還知道你的母親叫陳潤兒,還知道陳氏有個陳操之呢!

范二當然不會將這幾句腹誹說出來,畢竟冉盛陳潤兒還有陳操之什麼的,都只是他福至心靈的揣測罷了。

大概這個世界上並沒有陳操之這個人吧?

真有這人的話,自己此前怎會沒聽過?退一步說,就算真有這人,混了幾十年仍是名聲不彰的,又有什麼可懼呢!

范二正胡思亂想時,他身邊的阿仁卻忍不住開口道,「令尊既有如此氣魄,想來也是個英雄人物,而令堂又出自潁川陳氏,也該是知書識禮的。他們怎會……怎麼給你取一個如此粗鄙的名號?」

阿仁的問題實在不太不含蓄了,但好奇害死貓,又未嘗沒有懷疑冉小賤剛才之語是空話大話的意思;畢竟他自己都說了是黑戶,想查他的祖輩都做了什麼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阿仁聽說范二要收下他,那麼自然是要調查他底細的,可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頭」,這小人還是自己來說比較合適。

聽了阿仁的疑惑,冉小賤的情緒上卻沒有太大的波動。

他又見范二笑著對阿仁點頭,便嘆了口氣道,「我的本名叫冉曜,這個『曜』字和當今天子那個『曜』是一個字,『小賤』卻是街坊鄰居給叫出來的!」

原來是為了避諱啊,不過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

難道眼前這熊孩子真的很賤?

冉小賤一眼就看懂了范二和阿仁投來的懷疑眼光,遂辯解道,「我小時候的確有些淘氣,但自從家母去世後,便沉穩了下來;又聽家父說起祖上的故事,我便再沒做過令街坊鄰居討厭的事。」

范二對冉家的事還是挺感興趣的,當下便極力讓他轉述冉盛口中的故事。

冉小賤對此諱莫如深,畢竟他們父子身份敏感,哪裡肯說?

一個想要知道真相,一個打死都不說,最後總還是有人會妥協的。

冉小賤畢竟年輕,實在是剛不過范二這個兩世為人者的持久,只得答應下來,但提出了只講給他一個人聽的要求。

兩人隨之上了車,冉小賤開始敘述起有關冉閔的故事。

冉閔的祖先曾任漢朝黎陽騎都督,家族世代擔任牙門將。

他的父親冉良勇猛多力、攻戰無敵,歷任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北方大亂時加入了陳午的乞活軍。

冉閔的父母和族人,在抗擊後趙石勒入侵的戰場上相繼犧牲,年僅十二歲的他卻因天生英武而獲得石勒的青眼,就此被收為「義孫」。

冉閔此後便追隨石與石虎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他的地位也扶搖直上,只用了二十多年就從一個奴隸變成了一個大將軍。

可他出身於乞活軍,又怎肯認賊作父、甘當走狗?

直到永和六年,已經忍辱負重長達三十年的冉閔,終於等到了對後趙實施清算的最佳時機。

當後趙武帝石虎去世後,皇室內部因為奪嫡而發生了內戰,冉閔乘機在王都鄴城起事,且很快攻克皇宮,最後將留在鄴城的石氏子弟全部殺死。

同一天,冉閔頒布了第一道《殺胡令》,由此點燃了北方大地上積鬱已久的民族矛盾。

北方漢人爭相追殺胡人,民族仇恨的列焰如火山迸發一樣炙烈,僅僅數日間,鄴城周邊就有二十多萬羯人被殺。

這場以血還血的悲劇,讓北方的漢人終於揚眉吐氣,冉閔則從此成為所有胡人要誅殺的第一個目標。

同年,冉閔在司徒申鍾、司空郎闐等人的擁護下於鄴城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

後趙新興王石袛則在襄國(邢台)稱帝,並號召被六夷控制的州郡起兵討伐冉閔。

此時中國大地上五國並立,分別為東晉、冉魏、前燕、後趙、前涼,除此之外北方還有無數的胡人部落環視中原。

冉魏政權像母親的手臂一樣,護衛著戰亂中飄零的漢人百姓們,北方漢族的文明在這裡得以延續。

冉閔在冉魏豎起大旗後,長江以北的漢人義軍紛紛歸順,就連離江左很近的合肥義軍首領也歸順了冉閔,並接受了他賜封的「南蠻校尉」一職。

冉魏的大好形勢頓時引起了江左政權的不滿和恐慌,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江左朝廷對冉魏這個同樣打著漢人旗號的政權,是絕不可能容忍的。

如果冉閔殺完了胡人,他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會威脅到江左了!

同樣是漢人政權,如果冉魏進攻江左,江左的同胞大概不會產生太大的抵觸情緒,這和北方胡人打過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啊。

江左朝廷有了這個危機意識,便開始在冉閔的背後搞起了小動作。

冉閔在與六夷作戰時曾向江左求助攻,後者不但不出兵援助,反倒趁機攻陷了冉閔賜封的南蠻校尉守衛的合肥,並將當地百姓掠回江左。

江左政權不僅直接進攻冉魏,還聯合胡族以維護漢人正統的名義進攻冉魏,更是大肆冊封北方胡族各種名號,以確定他們討伐冉閔的大義。

永和六年年底,冉閔帥帥重兵進攻後趙的殘餘勢力——襄國。

在羯族人堅壁清野的策略下,冉閔圍攻襄國長達一百多天而不能下,這也是他領軍以來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在襄城被圍的這段時間,石袛迫於壓力去除帝後,並以玉璽為代價請求前燕援軍;燕王慕容俊派御難將軍悅綰帥三萬人來救,正好碰到冉閔與姚襄、石琨的聯軍在作戰。

面對又一支生力軍的到來,冉閔在前後夾擊之下終於力不能支,只得退回鄴城。

鮮卑與羯族聯軍乘勝追擊,兵逼鄴城。

面對生死存亡,冉閔懷著決死一搏的膽氣主動出擊,漢家精銳氣貫長虹,直殺得七萬胡軍屍橫三百里。

冉閔化被動為主動,此後四戰四捷,終於滅掉了襄國。

冉閔在滅掉襄國的過程中花費了太多時間,又無暇南顧,且在前期遭遇了襄國之敗,所以原本屬於冉魏的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盡數被江左收入囊括。

姚襄也投降了東晉,因與殷浩結怨而棄東晉北奔,後被桓溫所敗,被苻堅所殺。——姚襄是羌族英雄,同時也是後秦開國皇帝姚萇的兄長。

後趙勢力被全部殲滅的第二年,也就是永和八年的五月,慕容俊終於下達了對冉魏發起總攻的命令,冉閔也由此遇到了最可怕的敵人——慕容恪。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的第四子,是容慕俊的弟弟、慕容垂的兄長。

他從十五歲統軍以來未嘗一敗,胡人部落亦稱其為「慕容無敵」,這個名字曾嚇退過數萬大軍。

傳說中,慕容恪是一個風華絕代的美男子,他每次作戰時都會戴上面具,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長相太過妖孽……

這個傳說同樣適用於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但傳說只是傳說。

事實上敵人在戰場倒的確無法看到慕容恪的面容,但他每次上陣戴的不是面具,而是面甲。

面甲連著頭盔,是重裝騎士特有的裝備之一;拉下面甲之後,他臉上裸露的部分,就只有兩隻眼睛之間的這條直線了。

慕容恪憑藉著特有的重裝騎兵部隊,對付一般的步兵基本可以做到碾壓,他也因為自己的戰功而入選十六國時期的十大將領之一。

慕容恪之所以能與王猛、謝安並列,不僅僅是因為他過人的領軍能力,更因為他輔佐幼主的人品,他實際上是一個霍光似的人物。

冉閔和慕容恪的相遇,意味著關係到冉魏命運的常山會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兩軍交戰前,冉魏一方便已失去了優勢。

一是糧食問題,冉魏的士卒不是在戰鬥,就是在前去戰鬥的路上,所以他們對糧食的消耗實在太大;又因為此前繳獲的糧食儲備早已分給了百姓,所以他們不得不靠打草谷為生。

二是外交問題,自從冉閔頒布了《殺胡令》後,冉魏便成了胡人的公敵,又加之江左政權的敵視和打壓;而黃河以南的勢力也漸漸被江左蠶食,所以冉魏的地盤越打越小。

再一個就是冉閔的兵實在太少了,全軍也就一萬人左右,而且還是以步兵為主。

慕容恪率領的卻是十萬騎兵,其中還有重甲騎兵這種絞肉機一樣的存在。

雙方兵力對比如此懸殊,又是野戰對決,冉閔一方几乎沒有任何勝算。

大將董閏和張溫也都勸冉閔暫避之,但他卻斷然否決了,於是司徒劉茂和特進郎闓等人先一步絕望自殺了。

雙方正式遭遇之後,冉閔才終於認識到什麼叫無能為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