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八百六十四章 黑暗之劍,光明之心(上)

「據解密的一些文件,永和年間,朔黨之瘋狂,有可能也有聖祖秘密派人在背後推動之故。」講台上的教授講說完這段歷史,然後說道。

「這種說法有待考證,但當年銀行司的一些失措之舉,確實是聖祖派人唆使了孫覺。」

「但不能因此否認聖祖的偉大,當年朔黨力量太強大了,加上武宗一直想用平衡之道,異論相攪的祖宗之術,導致王介甫與聖祖一直不斷地妥協。不破不立,只有徹底地讓他們破掉,才可以樹立新的秩序。」

「所以有人論述聖祖,是用黑暗之劍去持光明之心。請大家注意這一點,手段可以黑暗,心卻不能黑暗……」

永和黨爭過去了近兩百年,在這兩百年中,彼岸一直堅決執行著王巨的政策,不認同中原者中國者,一律殺無赦,這也是彼岸最重要的制度。紹聖后,宋朝也有意與彼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甚至諸王多迎娶宋朝公主,這使得彼岸百姓一直將宋朝視為正朔,事實上彼岸雖分裂三國,但明確規訂這三國是中原王朝的羈縻國,三國之主只稱王,而非是皇、君、帝。儘管大家對王巨很尊敬,只是說聖祖,而非是聖皇。

當然,彼岸這種君主立憲制度,君王的權利無限的下放,宰執又改為換屆制度,大夥失去了稱王稱霸的雄心,加上王巨立下的制度,也就沒有對中原王朝產生野心的土壤了。

在這種良好關係下,宋朝也鼓勵著無地的百姓向彼岸遷徙,使得彼岸迅速繁榮,當然,這也緩解了宋朝的人口壓力。

但宋朝在彼岸幫助下,以及交通的改善,先後滅掉遼國,黑汗,花剌模子,以及吐蕃各部,使疆域超過了唐朝鼎盛之時。

然而因為立國時久,宋朝政治再次惡化,兼并嚴重,貧富嚴重分化,大臣將士們文恬武嬉,幾乎到了病入膏肓之時,即便彼岸不斷幫助,都阻止不了這種趨勢蔓延擴大,相反的,宋朝內部有許多人認為彼岸以臣凌君,認為彼岸是干涉宋朝內政,凌駕於宋朝之上,導致許多大臣對彼岸越來越排斥。

以至彼岸漸漸放棄了宋朝,有一些眼光長遠的人都開始為新王朝準備了。

不過因為王巨留下了一些預言,彼岸對於宋朝今天,早就有了心理準備。

但又不能否認這段基業,正因為宋朝前面很長時間在強大著,彼岸依附著宋朝,才得以迅速發展。也因為這兩百年的一統,宋朝經濟迅速發展,各項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與彼岸幾乎聯手進入工業文明的初期階段,宋朝內部資本主義也正式萌芽,為後面的新王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其中的得值得借鑒,其中的失也值得借鑒,三洲懲戒宋朝的局面,先後將遺產稅提高百分之二十,每戶標準財產內不用交納遺產稅,但超出部分,必須交納等值的兩成錢帛,或者由官府派人核算,割出兩成財產由官府處理,才可以繼承父輩遺產,用來打擊世襲、壟斷與兼并。

這個遺產稅是王巨自紹聖年間陸續發起的稅賦改制,首先改革的是商稅,商稅中過稅沒有動,但往稅大幅度做了調整。關係到民生方面的,往稅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比如糧食,只有百分之二。各種坑礦在百分之四到百分之八之間,各種酒類與奢侈品則達到了百分之十。市舶司的對外或者進口商貨也進行了調整,民生方面的只有百分之五,奢侈品如宋朝的基率,百分之十,但逃稅者會苛以嚴厲的處罰。宅地稅也與宋朝不同,彼岸制訂了一個標準,普通的民宅不徵稅,高於這一標準則每年征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稅率,千分之一則是對某人進行評估,對國家與社會有貢獻的人,就可以享有這個資格,否則就是千分之二。

其次就是遺產稅,王巨將其提高到了百分之十五,但也制訂了一個標準,按照此人家中的宅、地、以及其他所有資產進行評估,普通人家則不必交納這個遺產稅,但高於這一標準,則必須交納百分之十五的遺產稅,不過有的人家全部是不動產,因此可以按照銀行最低貸款率,准其在十年內陸續償還。超過十年,那麼則派人強行切割其財產,進行拍賣處理了。

這些制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包括王巨本人,如果他死了,將其財產分配給三個兒子,那怕是王室的財產,同樣得交納遺產稅。同時進一步下調兩稅,一些烈士戶、孝子、善人、老師等,則全部免其兩稅,但這不包括官員。

然後又做了一條規訂,官員子弟相互聯親者,其子女則不可能進入官場,官員子女相互聯親,或者與當地豪強富人相互聯親者,官員本人則不可以進入行省級別的官場,也就是想擔任行省級別的官職,其子女必須與寒門子弟聯親,以打擊世襲。

這些制度推出後,一些有錢的人開始迴流,遺產稅太高了。

彼岸也不阻攔,但正是這些人的迴流,開始將彼岸的情況帶到了中原。

這時候宋朝與彼岸關係越來越好,彼岸有意放開四五十個州,准許宋朝派駐官員,因此宋朝有意地派出多名官員前來磨礪。

看看彼岸的官多難做,再看看你們這個官做得多舒服,那麼應不應當更加為朝廷效力?

其實並沒有宋朝所想像的那般艱苦,只要不貪不犯下嚴重錯誤,只要一代出現一個差不多的官員,就可以保障三代人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即便是彼岸這種制度,官終是官,還有許多優越性的,只能說比宋朝的官要好得多。

但經過彼岸的磨礪,只要派過去的官員認真學習,一般回來後,都會成為不錯的官員,以至在後來的宋朝「超黃金」一百年中,有九個宰相,有著去彼岸為官的履歷。不過自紹聖過了一百年後,宋朝茫茫然沒有了對手,又漸漸走向腐敗。

而且隨著對彼岸的厭惡,宋朝做了一個更錯誤的舉動,再次詔令,不得百姓移。

這才是致命的錯誤,雖然在彼岸幫助下,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包括各類糧食種子進行了改善,遼東也全面開發,但這時候宋朝達到了近六千萬戶,加上官吏豪強的剝削,種種矛盾激化,終於導致這場大起義的爆發。

也不是彼岸制度就完美了,主要還是彼岸過於廣袤,雖然自身人口在迅速繁衍,中間一百年,又陸續從宋朝遷徙過來幾百萬戶百姓,但人口基數太少了,到現在總人口還不足兩億人,以及糧食產量的增加,也就是最少還要四百年時間,才可能發生土地與人口危機,但到了那時,恐怕彼岸早進入「現代化」。

隨著傳來宋朝發生了一場幾乎席捲全國的大起義,讓人搞笑的是這批義軍將彼岸的那套制度不倫不類的全部搬了過來。消息傳到彼岸,許多人啼笑皆非。雖然是好事,但同樣給了彼岸一個警告。三大王室聽聞後,迅速削減開支,捐出近半產業的契股,用於各洲賑災救貧。

三洲也分別宣布,對官員家屬經商者,務必從嚴審查,有子弟為官者,必須從基層做起,而且提撥升遷時,必須經過更嚴格的政績考核,以免象宋朝那樣,因為恩蔭與聯親,導致官官相護,迅速走向衰敗中。

正因為如此,學院里的教授又再度將這段歷史拿出來反覆開講。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樂城之戰,種種跡象證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會伐夏,伐夏後必失敗。而且沒有人敢小視王巨,所以為聖,比如科學,王巨老了後,將彼岸一切為三,開始安心著書立學,然後留下了許多定理與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學的推進,正是各個學者不斷地研究王巨留下的這些定理與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順著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進展,但想繞過這些假想,則沒有什麼進展。

但沒有王巨這個默視,趙頊則不可能放權給王巨,同樣則沒有王巨改製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滅掉西夏,擊敗遼國,為後來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讓高滔滔與文彥博、劉摯等人瘋狂,宋朝上層精英則不會對朔黨徹底失望,那麼趙煦親政,章惇張商英主政,朔黨的勢力依然象一團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張二人就不能完全恢複王巨的改制,同樣不能集中力量,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後面越瘋狂,才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王巨可能的推動作用,使得朔黨更加瘋狂,也使得那幾年宋朝許多百姓民不聊生,這是一次比坐視永樂城慘敗還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這麼做,甚至會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當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無疑是宋朝,但將來重要的則是彼岸,這裡在將來則關係到整個族群的命運……

正是這個手段,使得宋朝進入漫長的中興時代,沒有一個中興的宋朝,彼岸則不能蓬勃發展,畢竟那時候彼岸人煙稀少,物產有限,就包括貿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彼岸的金銀、礦產、技術,也對宋朝漫長的中興起了加成作用。

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長的共贏時代。

所以教授說,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