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八百三十九章 富弼出使

「你這個小胡兒,豈能言戰?」耶律寬譏諷道。

看來遼國確實是很關注去年宋朝的戰事,連王巨嘲笑阿里骨這個小胡兒也打聽到了。

阿里骨憋紅著臉站在哪裡不知說什麼是好。

王巨說道:「戎國公,你退下吧。」

「喏。」阿里骨退下。

王巨又看著兩名遼國使者道:「耶律使者,我還是那一句,宋遼兩國實力相當,一旦開戰,可能會僵持幾十年上百年難分勝負,如果真到了這地步,兩國百姓都嚴重受戰爭牽連,生靈塗炭。因此無論是陛下,或者某,或者在座的諸公諸位大臣,皆不願意與貴國再度交惡。」

「不過一個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同理,一個國家的忍耐同樣是有限的,自從宋遼和盟以來,雖說邊境勉強和平,然貴國生生將三十萬歲幣改成五十萬歲納,又於河東勒索了七百里疆域,就這樣,我們大宋還忍耐了。但問貴國有什麼權利,對我們大宋指手畫腳!」

「西夏屢屢入侵我大宋,難道我朝不能略做反擊嗎!」

「或者你們以為你們遼國強大,我不知道高麗使者過來所說的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一個零散的女真各部叛亂,都能讓你們遼國損失幾萬兵馬,至今還未平定,以這樣的戰鬥力,某不妨再領兵兩三年時光,與貴國決戰於燕雲城下,直至將秦漢古長城一一修葺,才退出政壇!」

如果以東漢長城計算,則是涼州北部那段古長城開始,一直延伸到銀州,接著便是漸入遼國境內,燕雲十六州全部是在關內。

如果以秦朝長城計算,那則向北推到陰山,然後繼續向東推到白達里部,遼國的中京,遼東瀋州、東京等地區,則全部囊括進去了。

如果以西漢長城計算,則向西推到玉門關。

然而不是東漢實力削弱,到了東漢之時,已經茫茫然無對手,沒有長城防禦的必要,故此許多長城因為年久失修,陸續倒塌了。

但不管按照那一個長城,燕雲十六州是肯定在長城關內的。

並且宋朝人煙稠密無比,這意味著宋朝有了修長城的足夠勞力。

而且經過王巨幾年調整,國家也有了充足的財力。就象西北連續打了好幾年,但宋朝內陸百姓並沒有感到一點戰爭所帶來的影響,整個國家經濟仍在高速地發展著。

只要朝廷不急於求成,分成十年八年時間,以宋朝的財力與勞力,足夠輕鬆地將這個古長城全部修葺起來。

如果有了長城,再加上堡砦配合,一旦遼國失去了,也就永遠奪不回燕雲十六州。

耶律寬色變。

王巨說道:「我們大宋為了和平,一再忍讓,你們遼國卻一再相逼,某不妨藉助高麗之道,派人潛入遼東,打探遼東戰役虛實。如果高麗所言是對的,某很想做一件事,看看這個寰宇,究竟是誰家天下!」

「太保……」

「太保……」

前面是范純仁呼出來的,後面是耶律寬呼出的。

王巨這是等於公然吼出要開戰了,范純仁想勸王巨不要衝動。

但耶律寬心思則更複雜了。

作為遼國,肯定是不想宋朝滅掉西夏的。

不過現在宋朝已經同意西夏這份和約了,已經沒有必要無事生非。

況且遼東那邊多少拖累了遼國,遼國又能抽出多少兵力與宋朝開戰。或者指望西夏,現在能指望西夏嗎?

並且他前來,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雜糧。

去年宋朝送了一些雜糧種子,原本為了牽制遼國,宋朝還打算讓遼國派出一些官員與農民來到宋朝的河北,隨著當地百姓學習觀摩其種植方法。但因為去年遼國國書語氣有些霸道,讓宋朝不悅,給了一些雜糧種子,觀摩的事也就沒有了。

其實真實情況是阿里骨突然的背叛,打亂了王巨的計畫,但承諾過的又不能不兌現,於是王巨提議一條折中之策。這些雜糧從遙遠的海外運輸過來,除了王巨,幾乎沒有一個人了解,但就是王巨,他前世也不是農民,同樣不是很清楚它們的種植方法,只能說記得一個大約罷了。同時它們還有一個適應進化過程。於是才開始種植時,一是摸索準確的種植方法以及時季,二就是培養它們的適應進化,因此有的載植在南方,有的載植在北方。

為了應付遼國,宋朝將南方的雜糧種子調了過來,又只大約說了一下種植方法,所以兩個遼使將這些雜糧帶回去後,不能說一點收成也沒有吧,但與宋朝這邊的收成相比,差距太大了。

特別是遼東的叛亂,也不僅僅是各個使者的不法貪婪激起各部叛亂,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封閉的環境造成這一地區百姓耕作方法極度落後,落後就意味著貧困,貧困就意味著野蠻。

如果雜糧能在遼國大部分地區推廣,確實對遼國產生極大的幫助作用,包括遼東,如果有了收成,也能讓女真人進一步安定。而且生女真不是這一次叛亂了,小規模的叛亂不知凡幾,大規模的也不僅是這次,宋太宗那次叛亂規模同樣龐大。

宋朝答應不平滅西夏,西夏這件事也就了了,那麼接下來就要商談這個雜糧了,得派多少官員與百姓過來,得有什麼注意事項,否則遼國派來幾萬名官兵冒充農民,然後到處亂跑,宋朝河北路一二三就失守了,當然宋朝也不可能答應的。

特別是這個雜糧,中國正統史書,多隻記載著游牧民族不斷地南下,不斷地給中原百姓帶來一次次傷害,但沒有記載另一件事,那就是游牧民族的薄弱性,看似游牧民族無比的強大兇狠,實際上他們同樣可恨又可憐,那就是他們的生活習性與環境,如果風調雨順,一切平安無事,如果天氣惡劣,特別是在冬天來一次特大寒潮、這在北方是常有的事,那麼就會凍死大半牲畜,那就意味著第二年百姓沒得吃,會餓死一半人!為了糧食,或者內部各部族發起戰爭,或者就要南下入侵!

所以漢唐將這些游牧民族安置在河北河東陝西北部,當然這個政策肯定是錯誤了,不過也是無奈之舉,將這些游牧民族主體擱在這裡,一是寒潮影響不會大,不大就不會餓死人,就不會入侵中原,同時他們放在這裡,等於變相地形成一道長城,北方還有游牧民族,但南下時傷害的第一道防線則是胡人,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武則天年代,後突厥南下,逼得武則天以狄仁傑為元帥前去河北,實際上那次後突厥入侵,傷害最多的還是安置在河北北部的胡人!

這個情況王巨也說過了。

但說的,不是說這個安置政策,而是說燕雲地區對契丹的重要性。

可就是有了燕雲地區,糧食問題還是契丹的危機之一,有了這個雜糧,契丹就不會為糧食危機困惑。

現在宋朝做了很多讓步,那見好就收吧。

然而耶律寬也不簡單的,他剛要開口,范純仁開口了,恩,宋朝內部有情況,他及時閉上了嘴巴,看著范純仁。

隨著,范純仁……

他忽然想到了王巨,想到了富弼。

中心是富弼,是王巨開講時關於富弼的一段話。

王巨未去陝西前,開講了唐朝的牛李黨爭,接著就說到了富弼出使遼國。

慶曆戰爭打了數年之久,給宋夏兩國百姓皆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西夏百姓吃老鼠,觀音土與樹皮,宋朝情況同樣不是很好,以至一場小旱災,便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張海、郭邈山、李鐵槍起義在後面,前面是遼國藉機來勒索宋朝。在這種情況下,富弼出使遼國。第一次出使,搭成了兩個大方向,富弼逼迫遼興宗放棄對關南十縣領土的要求,要錢可以給錢,如果遼國能約束李元昊停止用兵,宋朝則增加二十萬,如果不能,只能增加十萬。

後面這一條很重要,這才導致遼興宗兵伐西夏,河曲慘敗,西夏同樣雪上加霜,然後才有了「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也就是宋朝最長時間的一段和平時光。

不過富弼不甘心,讓呂夷簡強行在國書附加了三個要求,我們宋朝給了,但兩國邊境上湖塘不得擴大,兩國不得於邊境添兵,兩國不得收留對方逃亡人員。

這三個附加的要求同樣很重要,因為遼國屢屢用宋朝於邊境擴大湖塘說事,但他們自己兒也在做,要我們宋朝不增加邊境實力,你們也不得於邊境增加實力與防禦厚度!

還有邊境不得增兵,就象慶州之戰,遼國隱晦地出兵,正是這一條,始終沒有真正將兵力調到前線邊境處。當然,也約束著宋朝,比如王巨提議的訓練邊兵,也是在二線訓練邊兵,而不是真正的最前線,這有效地保障了兩國和平。

呂夷簡與諸相公起草國書誓書,兩份國書,三份誓書,以及相關的副本,一共十份。富弼再度先行去了遼國,原因是時間太過緊迫,可他終是文臣,速度有限,因此讓他先行,後面用特腳遞方式將國書追交給富弼。然而這十份文件到了武強,才追交給了富弼,這讓富弼產生懷疑,於是冒著風險打開來看,發現他提出的三個要求不見了。

富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