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八百二十七章 青丹谷

「太保,你喊出大宋最強的聲音。」章惇道。

當著遼國使者的面,吼出看看這個寰宇究竟是誰家天下,王巨算是宋朝第一人了。

兩個遼國使者差一點咽死,如果是以前,他們會立即說當真我們不敢出兵?至少大軍集結於邊境,嚇唬一下這群南蠻子!

可現在遼國被遼東那群女真人牽制,他們有苦難言,哪裡敢用兵宋朝?

不過宋朝交出了仁多保忠,確實也算是給遼國人面子,隨後宋朝又拿出許多雜糧種子,現在這些雜糧推廣的重心雖在陝西,但也在河北河東開始推廣,遼國聽說後,暗中派斥候過來打探,確實產量很高,而且多是耐旱作物,遼國君臣皆有些心動。

於是兩個遼使借著台階下,不言此事,灰溜溜地帶著一些雜糧種子與仁多保忠返回遼國。

王巨道:「諸位不用擔心遼國,他們以前是一頭老虎,但現在是紙老虎,一戳就破。」

遼國可不是紙老虎,最少能算是匹有些瘦的駱駝,如果遼國是紙老虎,現在王巨也是紙老虎,遼國真的出兵,難道王巨真的安撫阿里骨,放棄湟州?也不收復西夏,而與遼國決一死戰?

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看誰嚇倒誰了。

王巨所以這麼說,是寬慰大家,怎麼辦呢,大夥都有莫名其妙的恐遼症,這病,得治!他在君臣相送下,出了宣德門。這一回沒有象上回做賊一般地離開,京城百姓也適應過來,最少不會夾道相送,還有人站在路邊認出了王巨一家,揮手大呼太保,但這個不用太避嫌了。

春天到來,宋朝繼續在發展著……是在繼續發展,並沒有因為前線大規模的戰事,而影響到了後方!

不過從今年起。多少會波及到後方,但也算是很難得了。

彼岸第一批船隊到達,是去往大食那邊的船隊,他們帶回來大量金銀。也將原來那些借條徹底償還。這批資金的注入,也給宋朝經濟發展帶來了良性的助力,不過沒有幾個大臣能看出來了。

他們看到的只是金銀,現在這個金銀太重要了,關係到了整個銀行司。隨著這批金銀到來。金價也漸漸平穩住。但有人心細,仍看到了王巨所說的透支後遺症,那就是今年彼岸的船舶數量變少了,採購商貨數量也變少了。但對彼岸無所謂,正好將船舶抽出來,裝載百姓前往更東邊的那個彼岸。那邊經過幾年的征伐開墾,也到了大規模移民的時候。

隨後真正彼岸的船隊也陸續到達,同樣數量變少了許多。但今年彼岸船隊又帶來了十幾種果樹蔬菜的種籽或樹苗,大多數只適宜南方種植,不過南方也是宋朝的地盤。而且王巨也解說了其意義,這些多不是糧食,不過每出來一樣果樹蔬菜,實際就等於造就一項產業。

但有一樣物事,王巨禁止帶過來,那就是煙草。

遷徙過去的百姓多了,發現了許多宋朝所沒有的作物果蔬,也發現了煙草,甚至還有百姓在那邊開始種植。

王巨得知後,愣了半天。最後才說,種就種吧,反正是禁不掉了,但最好禁止百姓學習當地的土著人去抽它。也不得移植過來,不過種了的,將煙葉烤乾後,看能不能向大食天竺那邊銷售。不過王巨也知道這是枉然,只要找到這玩意了,它傳播起來會很快的。

而且納悶的他最想要的細絨棉至今仍沒有下落。

衣食住行。衣還在食前面,它不僅是遮蔽身體羞丑,就是這一條也很重要,成了人與動物的區別標誌之一,同時還是擋禦寒冷。即便現在的宋朝,北方每年凍死的人也比餓死的人多得多。

雖然粗絨棉快推廣到了長江一帶,可是它產量低,棉籽多,棉纖維短,如果不是現在棉花價格比較高,還有王巨直接推廣了最先進的種植方法,放在後世,以這種低效的棉種,棉農可能哭都來不及。

而且棉花價格一直很高,也意味著不能惠及所有百姓。

但好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消息。

其實王巨記已也沒有錯,它原產地確實是在北美,只是位於墨西哥南部的高地,以及加勒比諸島上。

墨西哥現在那邊有一個強大的國度,彼岸是避開的。

加勒比諸島是在東面,彼岸根本就沒有踏足過,所以上哪兒找去,那怕找到了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找不到這種新棉種。

不過也快了。

陶青就曾提議,於那個細長的灣區,開一條運河。

這個難度並不是很高,它不象後世的那條巴拿馬運河,必須要求能讓巨輪航行,現在要求只是能讓一兩千噸海船航行就可以了,長度還是那個長度,但寬度與深度要求全部下降了數倍。

陶青提出這個要求,非是好大喜功,而是兩塊大塊的西側多是山區為主,想要肥沃的平原地帶,必須將百姓帶到兩塊大陸的東面。儘管東面有部分地區是茫茫的叢林,比如那片最大的恐怖的熱帶雨林,那隻能望而生畏了,但餘下的地區多不存在任何問題,高山上升起梯田,湖泊沼澤變成沃土,正是現在宋朝百姓最拿手的好戲。

但想到達東海岸,就必須保持通航。

不過王巨沒有同意,即便是一個中小型運河,所需的勞力錢帛也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於是去年王巨讓賈會帶信給那邊,可於一安全細長處,修一條道路,然後在那邊修建一個碼頭,再於那邊建造一些船舶,先行派少許百姓前去開拓,畢竟現在彼岸百姓數量仍然太少了,沒有必要立即佔領那麼大的地盤。

如果此舉成功,必然從一些海島上經過,那麼就能找到王巨所要的棉種。

但細絨棉的作用,只有王巨心中清楚了。

宋朝君臣還以為王巨判斷失誤呢,畢竟這些多是王巨「道聽途說」而來,即便有失誤,也不奇怪,而且眼下的粗絨棉之推廣,已經讓大家很滿意了。

王巨有些失望地放下飛書。對王紫川說了一句:「去將種將軍請來。」

王巨回到湟州後,並沒有因為遼國的威脅而立即用兵。

原因在延和殿,王巨也對趙頊與幾個宰相說過,首先是氣候上的因素。湟州一帶比東面更冷些,即便春天,晝夜溫差也很大,不利於宋軍行軍作戰,拖到夏初。氣候能適應了,時間也來得及。

其次要等西夏恢複元氣……當時在延和殿,王巨說出這句話時,幾個宰相一起愣住。

然後王巨解釋了原因,去年連連慘敗,梁家威望下跌,反對聲音強烈,似乎這是對宋朝有利的,但西夏與吐蕃不同,他們已經立了國號。大夏在他們心中有了正統的地位,因此宋朝一旦大軍正式發起滅國之戰時,所有矛盾會全部消失,又擰起一股繩,當然了,無論他們怎麼擰,也非是前幾年伐夏可以比擬了,不過戰事拖長,契丹人就會插手。這是王巨最不想看到的。

因此前線繼續淺攻加中攻,先將仁多保忠釋放回去。兩個遼使帶著他去了遼國,相信會立即送他戰馬讓他回西夏,仁多保忠一回到西夏,本身與梁家關係就不錯。現在又有了殺父之仇,必然會進一步支持梁乙逋,並且在他蠱惑下,西夏還會繼續與宋朝交惡。

只要繼續交惡,就會不斷地產生戰機。

而且西夏梁乙甫得到仁多家族的支持,力量會進一步茁壯。去年宋軍佔據銀州石州後,主運退縮,會讓梁乙逋產生一些錯覺,並且這個梁家雖是漢人,但從男到女全部是戰爭瘋子!

稍加利用,邊境將會繼續爆發戰爭。

放於邊境處作戰,雖然地利不利於宋朝,不過僅是在邊境處,經過斥候的偵察,至少地形不陌生。也就是在地利上不會吃大虧。

經過連續性的慘敗,去年西夏百姓生活很慘,儘管夏石銀是西夏的老巢所在,宋軍撤退後,西夏不得不安撫百姓,但因為牛羊都讓宋軍擄走了,連同秋收的莊稼也提前當成青飼料割走,西夏又撥不出多少糧草來賑濟,於是自去年冬天起,就有許多百姓挖草根,剝樹皮,找老鼠充饑。

其實到了今年春天更慘,有許多百姓又開始吃觀音土了。

但反觀宋朝那邊,百姓安居樂業,因此最少在邊境處,人和上西夏也佔據不到什麼優勢。

打到最後,西夏又向他們乾爹求救了,但只有不是宋朝先動的手,遼使過來依然說不出所以然。

那麼到後年,則能更輕鬆地將西夏拿下,遼國想發兵就發吧。

連連大捷之下,王巨也想與遼國小較一下手腕。

也就是給梁乙逋「恢複」西夏元氣的時間,給他更多聚集兵馬的時間,於邊境想方設法進一步重創。

敗到一定地步,百姓連飯也吃不上了,哪裡還顧得什麼國號?

河湟這邊也要時間,到了湟州,這邊吐蕃人對宋朝不可能那麼親近了,甚至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東邊有一個國家叫宋朝。

這種人心所向,對宋軍後面的行動不是很有利的。

儘管王巨兩次集結了各族首領,宣傳了他的民族政策,但效果並不是太大。

於是王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