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七百九十八章 點將

「唐朝人口最巔峰時乃是天寶之時,到了晚唐,人口數量並不多,然而因為兼并嚴重,一場旱災到來,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導致唐朝真正滅亡。如果兼并繼續蔓延擴大下去,人口膨脹又是如此厲害,其實不用多,三十年後,就能看到我朝種種危機了。也就是諸公如果壽命長,就能看到了。」

大夥都喘著粗氣。

其實這個戶數統計遞到戶部,也將戶部官員嚇了一大跳。

王巨不提醒,頂多說一句人煙稠密罷了,但王巨再三提醒,如何不意識到其中的危機。

實際有一些有先見的大臣,如包拯,早在宋仁宗時就提到了這個問題,說人煙稠密無法想像,未來會給宋朝帶來種種危機。

但那時候才多少戶?

現在包括南方三路,近兩千萬戶,自古以來,可有過兩千萬戶的記錄?

雖然它也說明宋朝內治確實做得很優秀,不優秀,人口增漲的速度就沒有這麼快,但繼續增漲下去呢?

李清臣問:「太保,即便沒有兼并,這樣下去,我朝也會出現種種問題。」

「沒有兼并,就容易解決了,其實只要兼并不蔓延,就有辦法緩解之,比如我將山陵灘涂湖澤交由個人或者數人承包經營,專人經營,不僅造福了其他百姓,也會得到更多的物產,同時它也是在變相地阻止兼并蔓延。」

「新機器技術在發展,已經有一些田地多的主戶購買之,用之灌溉排澇,只是現在它價格仍然很貴,一旦技術進一步提高,價格下跌下來,同樣可以普及,就可以提高單畝的產量。」

「高產雜糧的補充,並且它們還多是耐旱作物,可以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

「朝廷撥款。用於農田水利與興修道路,不僅會繁榮經濟,也會增加耕地面積。」

「彼岸在不斷地改進船舶技術,隨著海船變大。運輸成本會下降,因為彼岸地廣人稀,往往一石稻米只有一百餘文錢,還有,交趾路的開發。那麼就可以利用海船,南米北調。」

「不要因為彼岸是一群商賈就岐視之,況且他們愛國之心不亞於我等,也不要因為彼岸遷徙百姓而排斥之,且不說彼岸在逐步將各市變成州,交給我朝管理,就是不能管理,隔著萬里大海,他們又能威脅到我朝嗎?相反的,同種同根。只會互相幫助,互相強大。那麼彼岸的遷徙,也可以寬鬆一部分人口猛烈增漲的壓力。」

「還有,可以出台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鼓勵百姓晚婚晚育,獎勵一些改良作物種子、提高產量的百姓……」

「晚婚晚育?」趙頊奇怪地問了一句。

「結婚生育盡量晚一點。如果能做到這些,大宋就可以確實兩百年無憂了,諸公或者問兩百年後怎麼辦?那太遙遠了,但如果真的想兩百年之後,那只有一條。提高技術,不僅是新機器,還有肥料,種子的改進等等。否則不用多。我說三十年也許誇張了,五十年後我朝必因此而危矣。」

王巨說得還有些誇張。

首先這個人口增漲的比例不對頭,不是搜刮出多少隱戶,或者南方收回了幾個州,那幾個州實際也沒有多少百姓。

這個激增主要還是王安石發起的農田水利法,包括江東圩的開發。還有王巨以前敲邊鼓的輔助性措施,現在開始收紅利了,帶來了第一波人口激增。

如果未來朝廷不變動王巨這些政策,那麼十幾年後,宋朝又會迎來第二波人口激增。

但過了十幾年,激增的速度必然慢慢地降下去。

其次王巨說得確實有些誇張。

只要宋朝不出現宋徽宗這樣的人物,再加上拓出幾路之地,以及新機械的出現,不敢說象後世水泵那樣普及吧,至少會起到一些作用的,以及這些雜糧的提前出現並且重視之,那麼宋朝能容納的百姓數量是兩億五千萬之巨。

為什麼說兩億五千萬,而不象清朝那樣四億多人口?

且看清朝的疆域面積吧,也許西邊的不適宜多少百姓生存,但還有一個北大荒呢。

其次就是作物的產量,可憐江東圩那樣的肥沃淤田,一畝地能收五石稻穀,那就算高產了,至於其他地區,一畝地稻穀產量只有三石左右!再想一想後世的畝產千公斤吧。

再到麥子,畝產更低,連兩石都沒有。

清朝也沒有那麼高的產量,但清末時技術已經在提高,產量最少遠超過宋朝了。

因此王巨琢磨著,宋朝人口一旦膨脹到三千五百萬戶,才能發生種種危機。但過了這兩波政策紅利,想膨脹到這個數額時,那最少得一百多年後了。

然而兼并如果惡化,稅收再度變得不合理,什麼也不好說了。

不過若是調控得當,說不定也真能延續兩三百年。只是事實不是向後者發展,而是向前者發展……

王巨之所以將它說出來,不僅是為了遷徙百姓正名,主要還是擔心以後,趙頊一死,高滔滔說不定會改變這些政策,那麼自己所做的努力,就會毀於一旦。

並且高滔滔絕對不是象金大神所寫那樣英明賢慧,這可是一個很不省事的主。

「陛下,諸公,當時我從彼岸歸來,一度雄心勃勃,想用銀行司取締青苗法,改良免役保甲保馬法,進一步地擴大道路水利,這幾條似乎是做到了。然而對於兼并,臣碰都不敢碰。同時臣當初還想逐步取締支移、折變、加耗這些苛捐雜稅(除了這三種雜稅外,還有預買,戶口鹽錢,耗腳斗面,蠶鹽錢,牛皮錢,農具錢,鞋錢,曲引錢等近二十種雜稅,但許多雜稅不經常執行。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雜稅就是這三種),但考慮到各方面的經濟,臣不敢提出取締了。陛下,臣每當想到此節。心中慚愧萬分。」

這是王巨謙遜的說法。

如果非得挑刺兒,再完美的國度,也能找出許多毛病出來。

實際上經過這段時間的治理,宋朝幾乎能達到咸平之治那樣的巔峰了。

雖然不象聖相李沆那樣,悄無聲息地就將宋朝變好了。但得考慮兩者時空情況的不同,李沆所面臨的壓力顯然要比王巨小得多。

最主要還是時間太緊了。

如果不是擔任趙頊的身體,以及大家會產生疑慮心,再給王巨兩年時間,王巨甚至可以做到讓宋朝超過了咸平之治的高度。

王巨拱了拱說:「苛政猛於虎,這些雜稅同樣害苦了許多百姓,但我來不及處理了。還有黃河,漢朝都能讓黃河強行改道,用來治理河患,以我朝財力。為何不可以?興師動眾如此,陛下又是如此的信任,但河患不休,我卻視而不見,所以越想越慚愧啊。未來平定西夏,朝廷財政必然進一步的寬鬆,望諸公努力之。」

隨著王巨徐徐退下。

蔡卞在下首嘆息道:「太保是進亦憂退也亦,司馬公之言失誤矣。」

看看王巨,不僅在任上文治武功,而且都將離開宋朝後的人才儲備安排好了。現在又指出未來各種弊病與注意事項。這是一個海外王的做法嗎?

但這個海外王還真有市場啊。

甚至坊間流傳著一個很難聽的說法,說王巨此次回來為相,主要就是為了從宋朝騙走大量人口去海外的。

還有更難聽的說法,皇上為了斂財。對彼岸的那些金子銀子感興趣了,所以將一百多萬百姓變相地賣到海外去了。

王巨也聽說了,但沒有太在意,若是一點一滴的變化,老百姓感受不到的,但這幾年變化太大了。當真老百姓心中沒有一桿稱,況且他明年還會拿出兩個狠手……

要麼你們將我名聲想辦法抹黑,要麼我將你們徹底踩到糞坑裡!

……

「太保,聽說不久我朝會因人口而出現危機?」韓韞問。

「韓兄,你聽誰說的?」

「我聽章公說的。」

王巨會意了,大約是章惇寫信給章楶,信中談到了這件事。

他笑了笑說:「實際沒有那麼嚴重,只要以後朝廷不將我實施的種種法令廢除,至少在這幾十年不會產生危機。」

還有女真人呢。

不過女真那邊王巨也布了一步棋,而且將西夏滅掉後,宋朝將兵力屯於北方,再於各堡砦上廣置火炮,即便完顏阿骨打再度崛起,也不可能象另一個時空那樣,揚長直入了。

反正王巨到死的時候,也不會看到北宋滅亡,除非依然是趙佶上位,並且比史上更能糟蹋,從內部瓦解,但那樣,與人口極限又無多大關係了。

「就是以後也要看,如果彼岸技術進一步發達,研發出一種新肥料,大宋未來又出現幾個大度的明君,看到人煙太過稠密,發一個狠心,讓彼岸遷徙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百姓,用此緩解人口的壓力,幾次大遷徙,那麼大宋還可以屹立兩三百年,三四百年。然而就是沒有人口壓力,只要是帝制,尊尊,官本位,恩蔭世襲制度,大宋早晚還得滅亡。」

「所以我在彼岸置立的制度,是君主立憲制,實際就是一王二內閣制度,其總統相當於我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