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七百五十八章 張睦(上)

安燾事件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大多數大臣只是認為安燾耍了一個小性子,不算嚴重的錯誤。

中書的處理也幾乎等於是平級調任,同樣不算嚴重的處罰。

但大家都知道,這才是一個開始。

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對,還有的人準備搬來小板凳看熱鬧……

王巨卻當什麼沒發生一樣。

有商賈將絲料運到京城了,還有一些人加入到新機械聯盟公司。

這個古怪的名字就是王巨起的,也不能說不妥,它們確實是新機械,確實是一個超級聯盟,朝廷佔了一半,各個私人佔了一半。

並且王巨讓彼岸做示範的人還詳細地講明了它的利害關係。

不用擔心朝廷侵佔這些錢帛,它有很多投入的,比如進一步的研發,還有各個作坊的建設與改造,這個改造動作可不小,它幾乎將原來所有的冶煉與鑄造工藝全部推翻,必須建設若干新的大型作坊,也就是工廠了,以及後面材料費用,推廣費用,運作資本等等。

所以先前得要一千多萬貫成本的準備。

不過有一條,一旦它們的工藝進一步成熟,朝廷會採用這些新技術,用於器甲製造或者其他方面,但不會另外開設作坊,製造這些新機械投入到市場上,爭搶這個「公司」的利潤。

另外這些技術,朝廷同樣有義務保密。

同時也講明了,它開始時,因為價格高昂,技術還不完善等因素,利潤有限,真正的利潤是在未來。

關於這一條,露布上也刻意寫明了。

所以雖然一些人感到神奇,被這些示範的人幾句話嚇跑回去。

但還有不少人動了興趣。

大家都不是傻子,做了示範,豈能不了解它的未來。

不僅是灌溉排澇。還有紡織呢,實際這兩年,有人利用祖陽那個新織機,已經織出棉布了。即便彼岸未找到那種適合北方種植。質量更好的細絨棉,棉花也在一步步向北方普及,如今已經普及到幾乎整個福建路,與江南西路、荊湖南路的中南部。

民以衣食為天,佔到一個布。前景會有多大?

況且它還有其他用途呢,比如運輸、印刷等等。

而且它加入的門坎也比較低。

因此陸續開始有人參加,事實也證明朝廷並沒有想通過它,變相地從諸商賈身上謀利,前面得到這些投入的錢帛,後面朝廷開始於京城郊外汴水與五丈河畔建設諸多作坊。

隨後又請這些商賈與鄉紳派出管事,參與建設與賬目管理。

接著朝廷又下了一道詔書,兩條明確規定,第一條是一兩黃金相當於十兩白銀,一兩白銀相當於兩千文絹交。

這道簡易的詔書就是將金銀兌換比例規範起來。同時將絹交與金銀掛鉤。

關於這方面,宋朝以前幾乎是放任不管的,因此很混亂。

比如金銀的價格,宋初時一兩銀子相當於一千文,一兩金子相當於一萬文,但隨著得到南唐,以及閩國歸順,南方的金銀源源不斷而來,金銀價比隨之下降。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民用金銀增加。少量金銀外流,還有對遼夏兩國的歲賜,金銀價比立即節節升高。

可是各地與各地又不一樣,王巨未提出取締金銀進城稅前。廣南一兩銀子只相當於一千文,而一些緊缺金銀的北方地區,一兩銀子能相當於兩千五百文。

就是朝廷取締了金銀進城稅,廣南的銀價一兩不過一千五百文左右,北方局部地區仍在兩千文之上。

當然,那次取締。縮小了各地的差距,為今天的規範打下了基礎。

這是金銀價格,還有貨幣本身的混亂。

如一貫錢或者叫一千錢,有的地區按照朝廷規定是七百七十餘文,有的地區只有五六百文,但不可能提到八九百文,因為銅幣越來越緊張了。

同時還有大量重寶與鐵錢在流通著。

但不能怪宋朝不作為,那來的貨幣哦。或者發行大量的紙交,象南宋那樣,然而發行後呢,沒有金銀與充足銅幣兌現,信用大跌,好了,更亂了……

所以絹交切莫與銅幣掛鉤,那還沒有開始呢,就會亂掉了。況且它本身就是以金銀做本金的才向市場推出來的。

因此自這道規定發布後,等於金銀與絹交是統一規範的,至於各種原先的貨幣,如正常的銅錢,重寶,鐵錢,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上下有些浮動。

實際未來銀行司一旦順利搭建起來,絹交普遍的向民間發行後,各種鐵錢與重寶都會一一取締,只留下正常的銅幣,而且還要置一個安全的兌現率,那就是與絹交兌現率在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一百二十之間浮動。

但這一條,現在不能說的,一是貨幣仍然嚴重不足,二是民間有太多的鐵錢,重寶問題不大,這個鐵錢才是最頭痛的。

所以第二條規定則是從今以後,一貫錢必須相當於一千文錢,不再是以前的七百幾十文了,並且這個一千文只是指正常的銅錢,與鐵錢無關。

也就是將現有的貨幣規範起來。

實際銀行司還有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那就是風投。

比如一項有前景的行業,其主人又有經營之術,那麼銀行就可以主動投資進去,以後等著分紅,這比所謂的貸款利息收益會高得多。

還有這種混亂的貨幣市場,作為朝廷會比任何商賈都更清楚,那麼就可以抽出資金進行炒作,同樣會換回更大的收益。

然而王巨卻一直沒有說。

主要大家都不大懂,這種糊裡糊塗的風投,弄得好是能帶來大量收益,但弄不好,也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況且還會有許多士大夫用此做文章。

所以王巨說都沒有說,只是呆板地將其規範。

不過開始還會有動蕩的,比如牛。

前段時間下詔,大牲畜不計戶等了,朝廷也不強行限定耕牛價格,牛價應聲而漲。

而且連朝堂都知道下面牛價漲了起來。有大臣十分擔心。

王巨只說了一件事,牛肉價格一斤達到一百文,這是指平均的,實際京城牛肉價格達到一百五十文!

一頭牛能取多少牛肉。況且還有牛筋牛皮同樣可以謀利呢。

所以不要在宋朝了,就是彼岸,商賈給牧民的牛價一頭還達到了四五貫錢,然後腌制起來,販運到宋朝謀利。因此一方面是百姓不願意養牛。一方面許多人養了牛,剛剛養肥,就莫名其妙死掉了,然後進入百姓的餐桌。

於是這麼多年來,宋朝一直缺少耕牛。

然而人口越來越多,精耕細作是謂必然,沒有耕牛,如何能精耕細作。

所以想要百姓大規模養牛又不會莫名其妙死掉,只有象現在這樣,一是不將大牲畜計入戶等。二是讓市場決定牛價,三是等彼岸百姓數量更多時,彼岸能帶來更多的肉食,雖是腌製品,但也是對宋朝肉食市場的一個補充。

至於原先一頭牛隻有四五貫錢,那是違背市場的,以至王巨在地方為官時,直接違反這條命令,公開以更高價格收購耕牛,交給百姓。

諸人無語。這是簡單的賬,大家都能算出來的,牛肉,牛皮。牛筋,怎麼著,一頭牛也能賣出十幾貫錢。

然而一頭活牛隻有四五貫錢,這能不讓不法商人勾結里正耆長偷偷殺牛謀利嗎?

應聲而漲的,還有木材、磚瓦、石灰價格。

對這個,王巨反而表示歡迎。

磚瓦石灰等建築材料價格漲上去。但銀行司正式成立後,大量磚窯就會成立了,價格也能打壓回去。

至於木材,那更是巴不得了,漲得越高越好,逼得百姓建設磚瓦結構的房屋,而非是木質結構的房屋,同時木材價格上漲,海上貿易盈利也會提高,王巨將彼岸那麼多金銀帶回來,當真對彼岸沒有影響?

所以這些混亂,是良性的。

不過它也只是一個開始……

……

原先王巨讓趙度與內庫管理著蔗糖作坊,張銓之等人管理著船隊的經營,以及彼岸。

蔗糖作坊還好一點,但隨著規模的擴大,船隊經營與彼岸都開始出現了混亂,因此陸續於密州、杭州、泉州與廣州置設了一個類似辦事處的機構,打聽各地物價,負責與內陸各商賈談判相關的業務。

然而還是很混亂,並且朝廷因為好奇,時常派人過來旁敲側擊地打聽著,於是王巨在廣南對彼岸改制時,也將海上貿易重組,將這些「辦事處」一一取締,由專人負責經營與查看賬目,具體的貿易則由各支船隊領首之人負責。

實際這等於是如今朝廷的三省制度,中門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

其實管理方式,都差不多吧,頂多細節不同,名稱不同。

至於這邊,則雇募一些包打聽,打探市場價格,然而這僅是雇募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不僅在宋朝這四個港口,在其他的一些國家,如倭國、高麗、天竺諸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