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七百一十七章 拯救

中書省是宋朝的權利中樞,因此機構龐大,包括舍人院、起居院、差遣院、考課院、審官院、審刑院、禮儀院、官告院、通進司、銀台司等等各個部門。

比如對王巨很排斥的安燾所在部門審刑院,就屬於中書的直系下屬機構。

除了這些下屬機構外,本身還有著許多相關的部門,早先分成吏、戶、兵禮、刑、工、主事、班薄、制敕庫八房,後來又簡化成孔目、吏、戶、兵禮、刑五房,總稱制敕院,後來又添加了生事房、勾銷房,後面兩房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前面五房,因此又稱為中書五房。

五房又置有公事、堂後官、主事、錄事、主書、守當官等下屬,原先多是由曹吏擔任,又稱為堂前官、堂後官,配合中書宰相的。

到了熙寧時,經王安石提議,各房置設了檢正官,由正規官員代替了曹吏。

比如眼前的這個人,官職就是檢正中書戶房公事,還有三司使李承之早先就擔任過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又稱為都檢正。

官職大約與三司各司判官相當,為五品官,官級不算太高,薪酬也不是很厚,但因為這個部門負責著各地文書與中書宰相下達的承上啟下之作用,因此十分重要,也因為文官取代了曹吏,各個都檢正也有機會與宰相一起參與到國家決策當中。

因此官職不高,但實權很大。

韓絳曾嘆道,都檢正雖不奏事,但與執政無異。

呂惠卿正是擔任著都檢正官職後,迅速提為宰相的。

可能這個人眼下還不大起眼,但王巨可知道他的厲害。不僅如此,他還是宋朝有名的書法家。

宋朝有三個書法家被低估,最屈的就是宋高宗趙構。其次是秦檜,然後就到了這個人。蔡京!

後人說宋朝四大書法家蘇米蔡黃,這個蔡是蔡襄,這說法是錯誤的,蔡京書法是不錯,但缺少新意,仍是唐朝的嫵媚姿態。其實真正的蔡,是蔡京的書法!

蔡京不解,小心地說:「見過王公。」

他心中想。難道是因為木蘭陂,所以這個厲害的新副相,才對我關注?

宋朝三修木蘭陂,最後一次正是蔡京大力支持,屢次上書朝廷,朝廷撥下巨款,才修建成功。

當然,這個人的才華誰也不能否認。

王巨心中忽然好笑,蔡京碰到趙佶,才成了有名的奸臣。但碰到宋哲宗這樣的主,能否成為奸臣?頂多一曾布罷了。

自己太小心了。

他額了額頭,算是打過招呼。

各部司轉過後。王巨開始正式工作,但開始做事仍是很小心的。後來王巨發現也就那麼一回事,於是對老王、蔡確、張璪說,兩廣、福建、雲南、交趾這五路的公務交給我處理吧。

還有誰比王巨對這個五路熟悉的?

也不過如此了,似乎又恢複到了他以前在軍器監那種默默做事,但不說話的辰光。

就連呂公著心裏面也在想,這小子並不是那種無事生非的人哪……

但這是不可能的。

這一天,王巨突然對蔡確與張璪說道:「鄉間有一戶人家,持有水碾一座。替百姓碾麥,每年可得工錢兩百貫。仍此人尤嫌不足。於是向百姓直接購麥碾粉,又將粉加工成麵餅出售。結果除去大量工錢,販賣成本外,每年只得五十貫。於是他第二年又只替百姓碾麵粉了,鄉鄰皆譏之。對乎?」

蔡確道:「子安,你想說什麼?」

如果按照這個小故事,這個水碾坊主做法是正確的,做錯了,難道繼續錯下去。因此好笑的不是這個坊主,而是鄉鄰。

但王巨冒然說出這個話,肯定大有深意。

「蔡公,張公,你們認為朝廷置市易司後,與原來的南方九路發運司周轉,那一個朝廷受益更大,那一個擾民更輕?」

市易司一年拋除各項開支,包括牙吏的薪酬外,純收入是一百多萬貫。

這也不是小收入了,想當初一個榷茶,從呂夷簡再到韓琦,數次折騰,最後朝廷才獲益一百來萬貫。直到王安石對蜀茶進行了更嚴厲的專榷制度,收入才激增起來。

但這是朝廷大買辦,看看後世的電信、聯通、中石油、中石化吧,這麼折騰,才獲益一百來萬貫,值得嗎?

「其實原來南方九路發運司的收益,遠遠超過了市易司,只是前者是隱形的,但認真去盤查賬目,還是能盤查出來。」

如今三司使李承之也是一個幹吏,宋朝大臣韓億、呂夷簡與范仲淹的後代算是最有出息的了。然而還有一個人,李迪,李迪的幾個子侄李柬之、李肅之、李承之、李及之,皆可以稱為一方名臣。

而且李承之也是變法派一方的大臣,先是主持條例司,後是擔任都檢正,並且多次臨時差遣到各地察看變法情況,也參與了各項變法的決策。但因為彈劾楊蟠,王安石「包庇」,兩人最終產生了齷齪。因此與張載一樣,雖屬於變法派,但不屬於王安石派……

所以王巨即將提出的提議,在三司那邊不存在任何問題。

然而得說服眼前這二人,不然會讓變法派產生一種想法,這小子幹嘛廢除市易法,難道更改主張,對變法下手不成?

但這兩個人當中,蔡確問題不大,主要就是張璪,他與王安石很親近的。

反正這攤子事亂的……

果然,張璪聽後有些不喜,說:「朝廷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又來更改法令,必會引起不必要的騷動。」

「張公,你認為朝廷當真是安定下來?如是這樣,為何我回京發生了這麼多事?張公,你也被許多人彈劾了吧。」

張璪還是不認可,心想,之所以如此。是你確實在南方殺了許多人,又是因為軍功進入東府,所以許多人不滿。

「張公。」王巨不管他怎麼想,繼續道:「不是安定。而是潛伏,但這股力量仍然存在……人無遠憂,必有近患哪。」

王珪在邊上說道:「王子安,莫要多說,我這就對三司招呼一聲,讓他們核計一下。」

其實對這個市易法,王巨乃是最反感的。

當然,它毛收入遠不止一百萬來貫。主要是由於官府大買辦,造成巨大的浪費,還有一些官吏又從中貪墨,因此到了朝廷口袋變得很少很少了。

於其這樣,為何還不取締之?

況且它嚴重的干涉到了市場經濟,從客觀的經濟角度分析,非是進步,而是一次嚴重的倒退。

然而王巨今天冒然說出這番話,可不僅是為了取締市易法,還有。為了拯救一個人。

那就是薛向。

薛向被貶到潁州,但他心中不服氣哪。我這不是想國家好嗎,哪裡做錯了?因此就說了一些牢騷話。然而潁州離京城很近,這些牢騷話便傳到御史台。

李定聽到後,想了一想,認為不過是一些牢騷話,有何大驚小怪的,便沒有作聲。然而御史滿中行不服氣,上書說薛向近以懷姦反覆,妄沮有司,罷樞密院。黜守潁州。責命已行,曾不知懼。偃然自若,乞重加貶竄。

再加上李定這兩年得罪了許多人。一些士大夫落井下石,由是趙頊下詔,將薛向再次貶到隨州,同樣是知州,性質是兩樣的,潁州就在京畿,雖不是一路首州,但與陳州、亳州等一樣十分重要,隨州在哪兒了,荊湖北路,湖北!

又詔李定坐情而不糾彈,落一官,知河陽府。

李定的啥,王巨不是太在意。但薛向僅是知隨州,若大的人才太可惜了。

但這個人不大好救……利害關係太多。

老王發話了,張璪也沒有作聲。

但這個賬目比較難以盤查的,就在這天,趙頊將王巨召到延和殿。

趙頊先是問:「王卿,到了中書,可適應否?」

「臣初入中書,一切陌生,勉強為之吧。」

「最近有人彈劾你那個傔客韓韞,說他以前一直逗留京城,鬼鬼祟祟。」

刺相案和稀泥和掉了,但民間還有許多議論聲。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愚弄的,大多數議論聲對文彥博不利,但還有一些人堅持認為是王臣使的苦肉計,其中韓韞在裡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後打聽之下,韓韞以前種種也浮出水面,因此也有了一些彈劾,僅是一個門客,這幾個彈劾無關痛癢,不過是趙頊順便問一問。

其實趙頊召王巨進宮,還是因為王巨太安靜了。

王巨答道:「陛下,臣家中是養了一些侍從與傔客。」

這太正常了,朝廷還刻意給高官發放豢養傔客的費用呢。

「臣南下時,幾個傔客多帶到南方,後來各自有各自的任務,有的去了海外尋找礦藏,還有延州幾個商戶也成立了一支船隊,臣同樣在裡面投放了一些契股。陛下,非是與國內百姓爭利,不礙朝廷制度吧。」

「不礙,不礙,不過王卿,你們幾家手中有多少船隻?」趙頊忍著笑問,對於這個,他真的很好奇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