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大漠孤煙直 第六百九十七章 芒種

「吳公?」燕達奇怪地問了一聲,隨後不說話了。

如果是吳充從中作祟,郭逵肯定會猶豫不決的,在宋朝武將不值錢,那怕他一度擔任過西府副相之職。

不過王巨是士大夫,是文臣,所以吳充不便公開說,於是將這件事用詔書形式通知王巨。

瓊娘問了一句:「吳公會不會將熊公的兵馬調到瀘州?」

「這個不會,瀘山江南地區多山多林,蕃騎難以發揮作用。如果僅是指那五千川兵,從其他地區皆可以抽調。再說,熊公的兵力如今在雅州備裝待發,一個瀘州南方,一在成都府西側,兩相相隔遙遠。吳公就是有此意,在兩府便不得通過了。」

燕達忽然問:「吳公與少保有恩怨乎?」

王巨搖了搖頭。

如果說呂公著還差不多,至於馮京與吳充,王巨與他們有什麼恩怨,頂多略有些爭岐,但這豈不是很正常不過?

燕達終於想到了:「吳公反對用兵南方?」

「可能是吧。」

其實王巨也無所謂,如果這事兒發生得早,反對開邊大理的大臣們還能用此做為借口,阻撓自己。但現在箭在弦上,就是熊本的兵馬也要即將出發了。用什麼來反對?

是兵力傷亡過重嗎?

各地有反抗,陷入泥沼嗎?

用掉許多錢帛,勞民嗎?

都沒有,並且大捷在望,如何阻撓。

王巨這是擔心平定大理,他返回朝堂,會面臨的麻煩。畢竟現在吳充位高權重,不亞於當年的王安石。

但王巨擔心過頭了。

詔書確實是吳充發給王巨的,本質上吳充也確實對開邊南方不大感冒。以前豈不是很好嗎,如果再象唐朝時那樣,被南詔拖累那該怎麼辦?

不過王巨節節勝利,趙頊好功。吳充也不好明說。可這時候朝堂遇到了一個大麻煩,接到王巨奏疏,大家都知道大理基本上能收復過來了,本來大家對王巨用兵就不會懷疑。況且大理自己兒內部還搞篡位與分裂,如何是王巨的對手。

因此根據王巨送來的情報與地圖將大理分成三府,善闡城與大理城毫無疑問置府了,另外大理第三城建昌府同樣還保留著府的編置,餘下劃分為十五州七軍五十五縣。若干羈縻州,羈縻州不問,這要等王巨將大理平定,才能得知羈縻州的數量,不過多也罷少也罷,反正不用朝廷委任流官。

但就是這些府州軍縣,要委任的流官數量也極其龐大了。

並且大理新近收復,對官員品德與能力要求額外嚴格,所以這麼多流官,讓吳充頭腫了。

最讓吳充頭大的。許多官員不願意去大理,這不象交趾,雖然同樣偏遠,而且天氣酷熱,可哪裡遷徙了大量內陸漢人過去耕作,容易治理。

但大理有多少漢人?

都是蠻人,聽說這些蠻人還十分剽悍,動不動就撥刀子你捅我一下,我刺你一下,這樣的地區如何治理?

所以正好接到歸來州反叛的消息。吳充沒好氣,將事件經過原原本本讓堂吏書寫下來,發給了王巨。

不過詔書發出去不久,吳充便病重去世了。

人死了。妖蛾子一起出來了。

郭逵犯下錯誤,先是貶官,趙頊怒氣還沒有消解,索性讓郭逵閑賦洛陽,並且派使責問郭逵,你為何在邕州搖擺。又在富良江畔搖擺,並且不讓燕達與苗履乘勝渡江。

說的不算,得做出來才算。

燕達成了此次王巨南下用兵中的第二號主將,可見王巨對燕達的器重,但燕達表現真的不錯啊。不但用兵厲害,如今廣南主力軍隊幾乎就是燕達練出來的,儘管那個實戰訓練頗有爭議。

郭逵被逼得沒辦法,於是在今年含含糊糊地說了一件事,是吳公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安南事以經久省便為佳。

吳充弄出這句話,讓我怎麼辦?

正好吳充去世,趙頊也不好追究了。

然後在史上吳充的孫子吳儲與吳侔與「神仙」張懷素有來往,皆坐死,於是蔡條在《鐵圍山叢談》里記載此事時,隱晦地書寫了一句:蓋逵承望相臣風旨,因致坐斃。事未竟,會吳丞相以疾薨於位,得不治。其後幾三十年,當大觀之初,吳丞相之二孫曰儲、曰侔者,以同妖人張懷素有異謀,皆坐死。一時識者咸謂安南之役,天之所報雲。嗚呼!執事之人,主國家謀議者,可不謹哉!可不戒哉!

意思如果不是因為吳充私心作祟,讓郭逵產生動搖,如何有那兩次搖擺,沒有那兩次搖擺逗留,就不會讓軍中產生大規模的瘧疾傳染,死掉那麼多軍民,更不會讓交趾繼續逍遙法外。

所以報應來了,報應到你孫子頭上!

當然,現在王巨還沒有聽到吳充這句話,甚至都不知道吳充已經病逝。

因此再問燕達,以便了解更多的情況,當真一輩子呆在南方不成?

雖然還是未問出什麼,但大約斷定吳充對自己用兵大理不滿。因此寫了一篇長奏。

奏中先說第一件事,李斯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一座小山,輕而易舉便能用火藥將它炸毀,但能不能將泰山炸毀?一條小河,輕而易舉就將它堵塞,但能不能將長江堵塞?就象交趾李朝,一二三湮滅在歷史長河了。國家小了雖易治,但能長久嗎?

這說法也不對的,科技進步到一定地步,照樣在長江上修三峽工程,不過對於宋朝來說,是休想將長江堵塞了。

但這個意思還是正確的,國家大了,必然難治,可是綜合力量無疑就強了,也比較耐操了,就象後世。無論列強想瓜分中國,有沒有瓜分起來,如果不是慈禧這個老妖婆子,連半殖民地地都休想撈到。相反這些列強會陷入沉重的泥沼戰。如果國家不大,早讓倭國入侵成功了。如果國家不大,早讓美帝顛覆了。想一想中東那些小國家的命運吧。

況且得到大理,代價並不高。

第二件事便是這個歸來蠻,還望朝廷儘快解決。

為何呢。它的西邊就是易溪等烏蠻部,雖然有一些地區實施了改土歸流,但許多地區因為時間緊迫,不得不繼續羈縻,包括這個易溪部。

王巨經營這裡,便是為了未來大理與巴蜀保留一條暢通無阻的通道,不過左右皆是羈縻地區,因此這條通道實際很窄。

通道有多重要,一是未來這裡可能會有大量銅礦,並且已經勘探到一處銅礦。

二是商貿往來。

三便是軍隊能相互聯繫。書信消息能迅速送達。就象這份詔書,如果不是這條通道打開了,那麼最少得晚半個月時間,才能送到王巨手中。甚至他與熊本的聯繫都變得很困難。

如果讓歸來蠻與易溪等部聯合起來,隨時便將這條通道切斷,大理弄不好就成了孤懸的海外之地。

不過這一回用兵歸來蠻,一定要打探消息,謀定而後動,象王宣那樣用兵肯定不行的,八百對六千。還是匆匆忙忙地應戰,豈能不敗?並且能聚集六千兵馬,說明歸來蠻實際不可小視了。

不僅要立即用兵,還要狠狠地震懾。否則即便平定大理,瀘州地區仍動蕩不休。

第三件事便是講到治理,動亂的根源不是普通的蠻民,其實許多蠻人地區普通的蠻民比漢人更可憐,他們不是民,而是奴。真正的根源便是這些蠻首,因此得想辦法改土歸流。例如象這次叛亂,便是一次改土歸流的大好時機。改土歸流了,其境也就太平了。

而且現在就有一個最好的觀察場所,王巨在廣南西路許多蠻區實施了改土歸流,讓京城派巡察官員下去看一看變化,與百姓的生活情況,就能看到效果如何。

然後將奏疏送走。

兩軍忽然變得很平靜。

「大瞟信(皇帝),宋軍分出一路兵馬自牟州南下,剿殺豪強,分配土地。」斥候稟報道。

「分出三萬兵馬,還有原先攻打秀山城的那幾萬宋軍也在剿殺豪強,分配土地,並且漸漸向最寧府方向轉移。」

「下去吧。」楊義貞看著地圖說道。

王巨這個改土歸流已經不算是一個秘密了,並且一度讓楊義貞感到很艷羨,以前大理各部強橫,也成了大理治國的一個弊病,只有象王巨這樣,以後才能做到真正治理大理。

不過他是學不來的,王巨是外來人,可以這麼做,而楊家是當地豪強,牽扯了更多的因果線(指利益關係),如果這麼做,即便環境許可,也只能引起更大的反抗。

現在就是一個機會,各部豪強多帶著丁壯來支持兩家了,支持高家的兵士與豪強們要麼被王巨擊斃,要麼關押起來,各地兵力空虛,正是改土歸流的好時機。

所以王巨讓姚麟帶著三萬兵馬,並且從戰俘中找出一些人做嚮導,又讓餘下戰俘兵共同做著民夫,押運糧草,並且許諾押運糧草結束後,就釋放他們回家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