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北部灣海盜 第六百二十三章 自保

「明公,這是送給你的信。」一個驛卒小心地將一封厚信遞給王巨。

這便是郵驛改革帶來的便利。

章惇也未貪功,王安石雖未說,不過章惇卻說出來了,主意是王巨想的。

確實,它的出現產生了許多積極的意義,儘管王安石的斂財,多少使它蒙上了一層陰影。

陰影就是郵寄財物的收費。

也不能說是物,主要就是財,銀子、銅錢與絹帛。這個不是真寄走的,單件郵寄在這時候成本肯定無比的高昂,它的性質還是與唐朝的飛錢一樣,宋朝在郵驛未改革之前,也有類似的做法,那便是在甲地匯款,乙地取錢,錢非是真從甲地寄過來的,而是乙地從各地周轉過來,然後收取一些手續費。

比如現在從泉州寄一百匹絹,十兩銀子,五十貫銅錢到洪州,銅錢是基本貨幣,它不會變,但銀絹各地都會產生一些差價,特別是絹差價更大,質量好壞,本地產出數量,絹帛的種類,那麼做一個估價,然後交到泉州相管州庫,由官府根據情況,或從外地調撥,或由轉運司調向各處外地。

郵卒再將書信與單據送到洪州收信人手中,收信人再從洪州郵驛里將等價的銀絹銅錢取出來,不過在洪州又要根據情況重新估價。

其實這個過程本身就產生了一些誤差。

然而經過王安石的謀劃,手續費卻高得驚人。

近者是兩成收費,最遠的收費能達到六成!也就是寄十兩銀子。官府要收取其中的六兩!實際多數官府支出與收入基本都是平衡的。只有少數支出或者收入出現一絲嚴重逆差。那才需要周轉,但非是米草,而是錢帛,實際成本不足一成!

反正王巨是不能急了。

如果不是這麼做,它也是對各地官員的一種錘鍊,為以後的銀行打下了基礎。但這麼做了,就不要指望錘鍊的什麼了。

而且這種高昂的手續費,對他下面的計畫同樣產生了妨害。

當然。好處還是有的。

比如現在普通書信,不管是官員,或者兵卒,或者普通百姓,只要交足了郵費,皆與異地親人互相書信往來,而非是專門讓自家家僕騎馬互相聯繫了。

王巨便打開信。

信是韓韞寫來的。

燒酒作坊上交給朝廷了,王巨便讓韓韞主持蔗糖作坊銷售的一部分事宜,負責向西夏與吐蕃這兩塊的銷售。這是賺「外國人」的錢,朝廷也沒有太在意。

以便讓韓韞繼續主持那個蓄謀已久的計畫。

因此韓韞如今多在長安與京城這兩地活動。

王巨臨離開京城時。讓韓韞留心著京城的一些消息。真不行,就去找趙念奴吧。反正趙念奴後面一大串宗室子弟,都是蔗糖作坊的契股,不用避嫌。

信上說了很多事。

趙世居謀反案將趙頊驚醒,呂惠卿不可信任。

於是趙頊迅速又起用了王安石。

當然王安石不可能將此案鬧大了,力主宋禧之意,李士寧決杖,配永州;范百祿坐報上不實,貶監宿州稅,這案子結束了。

總之,呂惠卿這次做得太急,反而弄巧成拙。

不過現在不是對付呂惠卿的時候,王安石便重派沈括主持與遼國的談判。

說老實話,沈括這個人人品還不如呂惠卿,首先說蘇東坡。幾年前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沈括去東南檢查兩浙路的農田水利。趙頊便對沈括說,蘇軾通判杭州,卿善待之。兩人在杭州相遇,把酒言歡,也確實不錯。不過這些書信讓沈括一直保留下來,後來便成了烏台詩案的證據。永樂城之敗後,沈括閑賦潤州,又象沒事人一般,對蘇東坡迎謁甚恭。大蘇也無輒了,只能哭笑不得。

還有對王安石的態度,王安石在位時,他就是誇新法得到王安石重用的,包括這次出使,王安石立即推薦了沈括。然而王安石一下台,立即向吳允反映新法的種種弊端。

趙頊很少罵重臣小人的,但就說了呂惠卿與沈括是小人。

然而為什麼王巨對沈括很看重,一是此人確實有學問,這個學問不僅是書寫《夢溪筆談》,包括農田水利上,因為他的學問,也頗有建樹。而且此人賦有心機,他一生命運轉折點不是兩面派,相反的兩面派讓他如魚得水,步步高升。敗就敗在了永樂城,那一戰太慘了。

科學上需要沈括推廣,政治上也需要這樣有心機的人做戰友……當然,王巨寫信給沈括時,還是很注意的,不然弄不好就成了第二個大蘇。

大科學家下去,非同凡響的,他先是去河東盤查,不僅是黃嵬山一路,遼國人所爭的一共有四處,一是黃嵬山,向南挖了三十多里。二是蔚州秦王台、古長城地段,向南爭了七里。三是武州瓦窯塢地段,向南爭了十里以上。四是長連城地段,也向南爭了一部分,綿延到了黃嵬山。然後將原來宋朝疆域地圖,與現在遼國所爭的疆界線繪製成圖,遞給趙頊。

遼國人爭是沒有道理的,這幅地圖就是證據。

然後與遼使六次談判,遼國只好捨去黃嵬山,而請天池。

其實王巨在京城也說過這件事,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讓步,然而黃嵬山這一段不能讓。

但王安石忽然又用韓縝代替了沈括談判。

並且王安石在地圖上以黃嵬山畫了一道線,對韓縝說了一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當然得到了黃嵬山,遼國開心萬分。

因此後人為此產生了爭議,有人說王安石沒有賣地七百里。單論長度或縱深是沒有七百里。

然而這七百里是指方圓七百里,幾大片確實方圓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間。

又有人說這次談判一直拖到了熙寧十年才正式定落下來。那時王安石已經徹底貶相了。與王安石無關。但實事是王安石做出這個讓步。事態已經無法收回,除非開戰。不錯,韓琦與文彥博、富弼、張方平這些大佬奏章言語中,也等於逼迫趙頊同意契丹的請求,賣地求和,不過他們閃爍其詞,並沒有明說。因此只能說是王安石賣了這七百里地。

還有人說遼國得到了這七百里,後來就和平了。不錯不錯。

但為什麼黃廉嘆息一句:「分水畫境,失中國險矣。」

真相是這一賣,在北宋滅亡各種因素中,它最少佔據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勞……

王巨看到這裡感到訝然。

不當繼續發生這個故事的。

一是因為自己的承諾,章惇調撥了三百萬戰備儲糧,專門運到邊境,甚至為此還出台了一些政令,如何減少運輸成本。邊境依然有許多饑民,但不會象史上那麼恐慌了。

二是因為自己的推薦,章楶與劉昌祚、苗授皆調到河北。甚至趙頊將張玉也調到河北。

夏初到來,船隊返回。又帶回一批糧食,當然不會象去年那麼多了,不足一百萬石糧食,大部分運到杭州,交給官府了,官府如何處理,王巨不干涉的。還有一部分則是運到密州,再僱用那種平底吃水淺的海船,運向河北前線,交給章楶。有了這批糧食,就能徵得大量邊軍。

章楶在政務上不是特別出色的,但在軍事上,誰也不可小視。

所以現在的河北情況比史上要好得多。

況且韓縝去與遼國洽談時,也接近秋收到來,災害情況已經漸漸舒緩。

為什麼王安石居然繼續苟和了?

王巨看著信,有點發獃,讓他發獃的原因就是那個黃嵬山。

黃嵬山在遼國人手中沒有發揮用途,不過在另一個國家手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金人第一次南下,西路軍攻克朔州後,僅是六七天便拿下代州,再六七天,中山投降,兩天後包圍太原。不過在太原城下受阻,兩國講和後,完顏宗望率兵返回。

第二年又來,完顏宗翰自雲州出兵,僅是幾天便攻破文水,半個月後拿下太原,完顏宗望則從河北發兵,於井陘大敗种師中的宋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北宋滅亡。

然而雁門關呢?西陘寨呢?

怎麼這些重關險寨一起消失了?

其實沒有消失,而是遼國得到了黃嵬山北部地區,宋朝已經無法構置一道完整的防線,由是金人自這裡,順利南下。所以這一讓,河東路再也不是一道鐵壁了。

所以為什麼遼國拚命地爭這一段,傻瓜才不爭。

不過王巨只是發獃,這個時候他是不敢說話的。

去年年底進京述職,王巨暢開講了海外對宋朝的貢獻。既然公開了,王巨也派人暗中著手做進一步的安排。先是讓人宣傳,鼓勵饑民前去泉州,今年是不可能在密州讓他們登船了,離京城近,國家重心所在,不能做得太過份。

因此讓這些饑民以就食逃荒的名義向南方流動,然後暗中又假借了一些空戶,一路做善事,供給衣食,不然幾千里路走下來,還不知得死多少人。

到了泉州後,就可以一把頭將這些饑民遷徙走。

然而王巨還疏忽了這次旱災帶來的危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