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北部灣海盜 第六百章 我們幫助你

「子安,為何要辭官?」趙卨道。

「公才兄,難道朝廷制度不准許官員自己辭官回鄉?」

那是不會的。

富弼他們反覆請求致仕,不是制度不准許,而是那樣致仕,朝廷還會讓他們戴著一些高級的散官,同時還有不菲的退休金。但象王巨這樣辭官,就什麼也沒有了。

「陛下對子安很器重。」

「陛下對我很器重,但我沒有回報陛下嗎?公才兄,我知華池縣,配合蔡公大捷。陛下即位,我獻三策,裁軍強兵、逐步減汰官員、坊場河渡制度,就包括現在的淤田,也是經我才引起大家注意的,那時直到介甫公來到京城前,幾乎讓陛下當成了國策。然後主修鄭白渠,公才兄,如果沒有鄭白渠的產糧,去年慶州戰役,國家得花費多少?隨後主持軍器監,不僅推出了火藥、虎踞炮、新式鎧甲,改良了神臂弓,以及各種刀具藤盾,並且獻策,讓朝廷發起郵驛變法。」

也就是王巨所說的郵政系統。

王安石也採納了,因為弊病不多,涉及的利益也不多,所以也是反對聲音較小的變法。

當然,當時王巨想出這個辦法不是斂財的,而是為了木棉司,木棉司的背後,則是向南方的移民。後面的才是王巨真正看重的。

雖然到了王安石手中,又加了一些斂財的新條款。

「嗯,木棉似乎也與我有關,來到慶州。是慶州大捷。公才兄。你說我那一樣對不起朝廷?」

趙卨也無語了。這些功績,不論那一樣拿出來,都足以讓任何官員啃一輩子老本了。

他不得已說道:「正是子安有如此大才,更應當效勞朝廷。」

「公才兄,你當真不知,滿朝堂的大臣都將我罵成國賊,小人,又有誰站出來替我主持公道?這種情況下。讓我如何效勞朝廷?我非是夏竦,公才兄,你不要遊說了。」

話說到這份上,趙卨只好離開。

不要以為他是延州知州,雖然他不會害怕王巨,但就是王巨辭官了,也不會害怕他牽就他。

妃兒說:「官人,他也是好心。」

「他未必是好心,暫時他是文公的人,我這一辭官。那一個人最尷尬?」

王巨走的其實是一步險棋,原因他也與章楶解釋過了。否則連章楶都在勸說他。太激烈了。

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哪。

上了,大蘇,看看全國上下叫冤的。

因此能卡住王巨的無外乎就是官職。現在王巨連官職都不在乎,那還用什麼來卡王巨?

那麼以後有人想對付王巨,就要琢磨一下。王巨不在乎官職,可有幾個人不在乎官職?甚至連京城都不願意離開,況且在京城的官職。

並且這一辭,遠不止這一條……

若是這一步走成功了,以後王巨也能安心做事了。

「官人,這與文公有何關係?」

「放心吧,不用多久,官家的詔令就會到我手中了。我若立即反悔,那就會成了一個天大的笑柄。」

但有這個人在耳邊煩,終不是一個事。王巨想了想說:「不如這樣,我們到橫渠去,與恩師會聚,順便教一教學子的數學。」

鄭白渠還有一棟宅子,不過除了主宅外,餘下的宅子也被王巨拿來當私塾了。不能現在將那些學子往外趕,可不趕,他身邊這麼多人,也沒辦法住。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最親近的親人,一個個去了杭州,馬上又要向泉州轉移。包括延州,都沒有什麼熟人了。所以索性去橫渠。

想到這裡,他喊來陸平:「陸平,你馬上帶著一些錢帛,騎馬去橫渠,替我蓋幾排房屋,隨後我們一道去橫渠去。」

「好來。」

陸平先去了橫渠。

隨後王巨在延州城逗留了兩天,帶著一家老小,好一大群人慢騰騰地向橫渠出發。

但慶州那邊卻炸了營。

章楶沒說,不過王巨在州衙接待候元禮的,邊上有胥吏,有衙役,這些人迅速將消息泄露出去。

百姓不相信哪,王巨怎麼會逼得辭官,也不是年老多病,難道真是昏君當道?

於是一個個來到州衙詢問,章楶只是確認了王巨確實是辭掉了官職,其他的沒解釋。

不過王巨在州衙里解釋得很清楚,章楶不說,這些胥吏衙役們全說了。

慶州軍民得知真相,全部迷茫了。

將士們則是心想,自己打敗了幾十萬前來入侵的西夏人,不但無功,反而是有罪的。

那些作坊主們則是心想,這種貸助是苛民,天哪,那麼多苛幾次吧。

百姓則是心想不是說愛民如子是好官嗎,怎麼成了收買民心,或者說現在愛民如子做得不對,非得象孫沔那樣貪污殘暴,才是大宋的好官?

這都是什麼道理啊。

當然,如果軍民繼續這樣想下去,那很危險的。

特別是那段橫山,西夏可是念念不忘。

章楶迫不得已,只好向百姓們解釋,非是官家昏庸,官家一直對王巨十分器重。只是因為朝中有些大臣不喜王巨,因此想方設法誣陷王巨,這才逼得王巨辭掉官職。

這一說,矛頭只對準了一個人。

去年王巨與文彥博發生衝突時,知道文彥博不會甘心的,因此將所有真相,來龍去脈,暗中派人宣傳。

儘管他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然而還有一群人,他們也巴不得將文彥博的名聲抹黑。因此在這些人的鼓噪下,幾乎整個宋朝百姓都知道了文彥博在慶州大捷後的懦弱表現,以及他那句名言,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是與百姓共治天下。

至少在慶州。男女老少都知道文彥博在打壓王巨了。

因此整個慶州議論紛紛。包括一些過往客商都加入到了議論行列。

這天,慶州城中一個生意興隆的茶肆,便有兩個客商在議論。其中一人說道:「其實還有一個辦法,說不定能讓王知州回到慶州。」

他倆只是說著玩,但他們是外地客商,並不了解當地百姓的心情,前面說完,隔壁茶桌上的幾個茶客便拉起他的衣袖。問有什麼辦法。

這個客商便說道:「上書朝廷啊。」

並且他還舉了一些例子,就象張士遜在知射洪縣裡,百姓捨不得他走,便拚命地將他挽留,甚至直接將他堵在縣城裡,不讓他出去,然後上書轉運使,轉運使上書朝廷,成功地留下。

不僅是張士遜,在宋朝類似的事迹有好幾十起。

有人是粗暴地強行將官員留下。有人是一邊留一邊上書。

有的留成功了,有的沒有留成功。

那客商一一娓娓道來。

其實沒有他說的那麼容易。普通宋朝官員來來往往,百姓哪裡管得著,甚至有的官員老百姓還巴不得他們早點走呢。

即便是優秀的官員,也未必能做到讓百姓相堵於道,相堵於城,再三挽留,如范仲淹地方官做得很不錯,然而多會有百姓強行將他挽留下來?若不是出這檔子事,王巨以後走了,慶州百姓肯定捨不得,說不定相送的百姓又相堵於道,引起轟動,但未必強行挽留王巨。

這是在特殊條件下的產物,有大恩於百姓,如張亢,就被百姓相堵於道挽留過。

或者前任暴戾,形成了嚴重的鮮明對比,或者其他類似的一些情況發生,才會發生這種現象。

不過百姓不知道啊,聽得津津有味。

這時候他的同伴說道:「有什麼用?王知州都辭官離開慶州了。」

這人不服氣地說:「最少還王知州一個公道吧。不然皇上還真以為王知州在下面魚肉百姓呢,辭了官,還污了名聲。」

「你以為一般人就能見到皇上啊,到了諸位相公哪裡,官官相護,還不是瞞了下去。」

「一個人不行,十個人呢。十個人不行,一百個人呢,就象去的東明縣一樣,最後皇上還不知道了嗎。」

「東明縣,那是在京城,這裡是什麼所在,慶州,邊塞。」

「邊塞又如何,難道它不是宋朝的邊塞?」

看來這兩人喜歡抬杠,然而邊上的人卻聽得抓耳撓腮,便問:「兩位哥子,什麼東明縣哪?」

其中一人便說了東明縣事件,不過他們不是慶州本地人,然後兩人抬著抬著,又抬起一個京兆府妓館的行首漂不漂亮。一人說很漂亮,另外一人說並不漂亮。

京兆府行首與慶州百姓無關,兩人在為那行首抬杠,餘下的茶客則在討論如果上書了,管不管用。

於是在兩個客商「無心」的抬杠下,慶州百姓開始商議上書朝廷。

這時慶州作坊主田秉義站了出來,對其他人說,明公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我們是互相幫助,我幫助了你們,你們也幫助了我。實際我們真的沒有幫助明公,現在才是輪到我們幫助明公的時候!」

他就是那九位作坊主之一。

在他的帶動下,許多人開始商議如何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