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彎弓射天狼 第三百八十九章 那個名字

「這裡人煙終於正常起來,」全二長子說。

實際河北人煙也不能算是稠密,真正稠密的乃是京東到齊州一線,南方是兩浙,江南西路與福建路,然後是成都府路。

導致河北人煙不稠密的原因很多,隋唐演義,山東(崤山以東包括河北)就是主戰場,所以打得人煙荒蕪了。後來略略恢複,又有安史之亂。過了不久,又有黃巢起義。那才是一支真正食人的軍隊,史上最醜陋的起義軍!

宋朝立國以後,河北又迎來了宋遼戰爭,真正發展起來還是澶淵之盟以後。

並且發展得很快,在宋朝絲綢最好的地區乃是京東路,也就是山東的絲綢最好。非是蜀錦,蜀錦那是工藝,與蠶絲的質量無關。次之便是河北絹綢。

但河北現在的地形與後世不同,南高北低,南方適宜種植,臨近滄州地區則很低洼,往往海水倒灌,形成大量鹽鹼地,不宜耕種。而高陽關東北雖平坦,那是邊境了,人煙同樣不多。

因此百姓所居住的地方多在河北南部地區,並且以桑蠶業為主。

然而黃河又一來了,這對河北百姓傷害很大,特別是桑蠶業,一棵桑樹想要得計,最少等三年後才能成長才能採摘桑葉喂蠶,但大水一淹,什麼桑樹也淹死了。但就是這樣,河北南部地區的人煙仍比陝西稠密得多。陝西有人煙稠密的,長安地區!其他地區則沒有了,可見戰爭所帶來的創傷。

當然。在全二長子眼中。河北人口密度還是很大。直到到了滄州,才與延州相持平。

「嗯,」王巨淡淡一聲。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峰頂,第一次是西漢,真正大一統帶來的結果。第二次非是隋朝,也非是天寶,乃是北宋,不過曇花一現。往往沒人注意,這個原因主要是對農業與內治的重視,包括占城稻的引進與改進,占城稻在中間功勞不小。第三次乃是在清朝,雜糧造就的結果,也就是明朝載樹,清朝乘涼。第四次那是後世發達科技的產物。

包拯在嘉佑時就嘆息人煙稠密不可想像,從現在起,越來越不可想像。

但在王巨眼中,人還不是很多的。比如說現在幾里路一個村莊,能叫稠密嗎?

全二長子不知道王巨在想什麼。他又說道:「大郎,那兩個事物怎麼樣?」

「就那樣,」王巨淡淡說道。不算好,甚至都不能讓他滿意。

「但它們在京城引起了轟動。」

還是與棉被一樣,放在相國寺,這一迴向遊客發放了,每人分上一點點,請遊客無嘗品嘗,許多人詢問,但幾個僕役無一人回答。

特別是那些商賈,又嗅到商機了,再三問,但無論他們怎麼問,問不出半句話,將那些商賈急得要跳腳。

不過也有消息靈通的,王雱罵這些大臣是尸位素餐,但趙頊也是無奈啊,他還得倚靠這些大臣做事,除夕夜發完了怒火,第二天又從這兩壇里拿出大半,用食盒裝著,送到各個大臣家中。

因此有大臣以為又是內藏庫搗鼓出來的事物,有能力將黑白顛倒過來的司馬光下去看河了,沒有司馬光,其他大臣是無奈的,畢竟國家財政太困窘。現在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了。

這件事最後連王安石也注意了,但還沒有銷售,因此老王暫且觀注,未打主意。

但這是後面發生的故事,全二長子也不知道。

「大郎,人手夠不夠?」全二長子又擔心地問。

現在攤子鋪得太大,從關中到杭州,再到嶺南,讓全二長子很擔心。

「二長子,這個你不用擔心,如果是一下子推出來,人手就是一個問題。但這些年,是一步步來的,先是細鹽,隨後是竹紙,然後是燒酒,這替延州幾個商戶積累了許多管理經驗,也培養出一些管用的經濟人……你不懂,這個你就不用問了。」王巨說。不但培養了許多經濟人與管事,積累了經驗,還培養了許多人脈。

況且這背後又有趙念奴與高家,在這背後又隱隱地站著內藏庫,誰不長眼睛哪?不要說在嶺南,就是放在大名府,也未必有人敢打它的主意!

另外它還有一條,那就是真正的開源,如果與豪強搶中原的土地資源,那會很麻煩的。這個不搶豪強的利益,豪強也無輒。可能會眼紅,但不會產生深仇大恨。

就是有一條不好,三司開置木棉司,福建路那點遷民肯定不夠瓜分了。

另一個人先回到了京城。

司馬光與王巨一樣,都是走馬觀花。不過王巨顯然更負責一點,他甚至將許多河面的冰凍敲開,測量了水的深度,還觀看了積淤包括淤泥與積沙。

但司馬光下去看,只是大約看到了一下兩個河面的情況,再聽一下當地官員的報告後,便返回京城了。當然兩人體力也不一樣,司馬光是趙頊,文人,體力弱,王巨是王昭明,文武不分,體力強,也又年青之時,精力充沛。因此讓司馬光學習王巨,也是學不來的。

不管怎麼樣,這下去跑了一回,是吃了辛苦,趙頊立即召入對。

司馬光答道:「陛下,請如宋昌言之策,於二股河之西置上約束,擗水令東,等東流漸深,北流淤淺,即塞北流,放出御河與胡盧河,下紓恩、冀、深、瀛以西之患。」

「黃河積淤很嚴重嗎?」

司馬光心中五味雜陳,這個積淤乃是王巨再三強調的,但它也是事實,司馬光不承認都不行,又道:「陛下,相當嚴重。二股河不過是仁宗時黃河新道。北股河時間更早一點。然河有許多積沙了。但原來的河段河底只有淤泥,罕有積沙。甚至有的河床本身就是平坦低洼的原野。」

「束水沖沙……」

「陛下,束水沖沙未必可行,再說也無那財力。以臣之見,則倚黃河之性,順勢而治,此為疏導之策也,既省錢帛。又為安全。」

「為何卿選東流?」

「北流水勢浩大,多有太行諸水滾滾而下,加之河床抬高,水不得泄,便易產生決堤崩潰。而且北流之水更長,不及東流入海之快。臣曾經去入海口察看過,只幾十年,因為黃河帶來的積沙,海灘蔓延開始,在滄海處生生造就了大片沙灘。」

「那就依卿之策。」

不過王巨回來後。又帶來另一種說法。

元宵節過後,王巨同樣風塵朴朴地返回京城。讓他看。他就看,但現在國庫,有錢能根治嗎?無論那一流都不是流。因此看得很認真,帶來了詳細的數據,但未想根治,也不能耽擱了,鄭白渠那邊就要重新動工了,那才是他的正職。

黃河是大事,不然年年缺堤,這個國家休想好了,趙頊又立即召對。

「王巨,司馬光回來了。」

「陛下,他是怎麼說的?」

趙頊將司馬光的原話說了一遍。

「陛下,北流則不可行了,不僅是太行之水衝擊,還有邊境的塘濼。」王巨說著,拿出一張紙,上面寫著原來的塘濼,濼,就是湖泊,比如現在的梁山濼,就是梁山湖,其面積不比後世五大淡水湖巢湖小多少。王巨是走馬觀花,但也看了一部分塘濼,原來面積多少,現在還剩下多少,有的甚至直接消失。

要知道真正的北流不過才二十年,以這個速度下去,不用五十年,河北塘濼能消失八成以上,到時候河北自東往西,全部是平坦的平原,宋朝慢慢防禦吧。除非能得到燕雲十六州,那何其之難?

趙頊臉色微變:「依卿之計,那是東流了?」

「東流也不可以,這是臣測量的東流深度與寬度。」王巨又呈上另一張紙,紙上王巨測量了八個地點。

然後又說道:「臣又破開一段黃河主流河面,大約測量了一下其流速與流量,雖是在枯水時季,現在黃河的流量一個時辰能達到六百多萬料(一料一立方,比如一千五百料船就是一千五百噸船),當然經過狹窄的東流時,因為狹窄,可以逼得河水更快東流。但臣又仔細地看了一下,兩岸河堤並不高大堅固。想要迫水入東流,必須修起更高大堅固的河堤,否則汛期一來,北股水又束於東股水,河水必然抬漲。不決堤也會蔓延到平原地帶。而且就是修起高大堅固的河堤,因為其沙量,與其地勢,幾年後又成懸河之勢,必然出現更大的決堤。這是各地的高度,陛下請觀看。」

雖然是走馬觀花,但這些數據顯然更有說服力。

「因此不管是北流,或者是東流,如今朝廷是想草修草治,那都是不行的,不過拘於財政,只能草治。但想草治,必須選擇一些低洼產量低的鹽鹼地,藉助山嶺,修起第二道堤防,看著汛期洪大時,打開堤壩,將河水分流進來。這個也可以計算。」

「也能計算?」

「現在每時辰流量大約是六百萬料,汛期大的時候,最少在一千兩百萬料,甚至一千五百萬料。那麼一天就是一億八千萬料,十天就是十八億料。如果置蓄洪區,一個蓄洪區打算五百頃,平均深度半丈,就能泄去四千萬料,十個蓄洪區就能泄去四億料。少了這四億料洪水,汛期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