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彎弓射天狼 第三百八十四章 《感事》詩

王巨不知道後方有人居然能指望他掏出一百多萬貫治甲器……

談話還在繼續。

就是閑聊著,王巨不想交惡,況且這兩人確實是兩個干臣。特別是章惇,在史上如果他能火拚掉向皇后,說不定北宋還不會滅亡。但也不大好,以河北現在的防禦力量,即便沒有海上之盟,女真人崛起之後,早晚也會南下。到時候北宋還得完完。

女真人……王巨也不能想了,一想到種種問題,同樣會抓狂。

呂章二人純粹是想交好。

所以三人聊得比較投機。

章惇道:「子安,不知木棉司一年能獲利多少?」

「這個不大好說,我先說第一年,雖然去年內藏庫經營規模不算大。」

實際也不小了,但相對於三司出手,確實不算大。

「不過自去年春天我就與官家略做謀劃,安排人手,去年秋天起廣南東路官員與福建路官員就開始配合執行。因此時間寬裕。但今年三司看到木棉之利後,才開始出手,估計各項詔書才勉強到廣南東路官員手中。即便廣南東路官員現在開始發起百姓再做準備,數量太大了,不易發起百姓做役了。如想百姓做役,必須適度地出一些錢帛募民。」

「是啊,真有這回事,程師孟就上書提及此事,官家恩准了。」呂惠卿道。

敢情王巨是白擔心了。

「那就好,不過時間還是有限,正月大多是節日。百姓也想休息一下。二月百姓就要開始春耕生產了。這麼短時間內。能開墾出多少耕地?況且必須圈出圍堤。圍堤里要平整出耕地,建造房舍。」

「是啊,時間太短了。」

「然後到明年,這個時間寬裕了,並且木棉獲利,三司手中也有了經濟,擴大規模。但這件事我也與官家在宮中說過,實際一床棉被真實的成本不過三四百文錢。」

「就這點錢?」

「吉甫。我算給你聽,一畝地產凈棉五十幾斤,可紡彈七床棉被。我打算一畝地收穫七石米。」

「不可能有這麼高產量。」章惇道。

「打比喻吧,況且種棉比種稻穀累人,特別是采棉時季,那連喝一口水的功夫都沒有,晚了,棉花就爛在田間了。一石米的價格在廣南東路只有兩百餘文。也就是棉花收購上來,一床只有兩百來文,紡彈加工。運費,加一床簡易的棉套。場稅,四百幾十文足矣。憑什麼能售二十五貫?物以稀為貴。一旦多了,價格就漸漸跌下來。」

「原來這樣。」

「但吉甫兄、子厚兄莫急,我再說它的需求,即便福建路,冬天時也略有些冷吧。」

「深冬時會冷的,同樣有霜凍。」呂惠卿道。他們全是建建人,豈能不知?不過那邊接近零度的天氣很少很少了,即便深冬,也有好幾度溫度。但肯定不及嶺南。

「相信棉製品普及後,也能用上吧?」

「若是便宜,薄被子還會需要的。」

「那就是了,到長江一帶更不用說了,遼國呢,西夏呢,高麗呢,倭國呢,河湟吐蕃呢?這是多少戶人的需求?多了價格必然會下降,但需求量太大,不會降到頂點。在這十幾年內,利潤都很豐厚。究竟獲利多少,由市場決定,我不敢妄測。但三司會因此而獲得不菲的利潤。故我在官家面前沒有反對。再說一旦推廣,兩廣就會為朝廷帶來收益,又解決了福建路與江南西夏人口的壓力。利國利民之舉也。」

「那我就放心了。」

「但子厚兄切記,不管商人賺多少錢,還是交給他們去經營。」

然而這一回註定讓王巨失望,無論是王安石,還是趙頊看到棉被價格漲到二十五貫,全部眼睛綠掉了,是不可能再交給商人去經營的。

「子安兄,京城來了一個奇人。」呂惠卿道:「道德,才學,文章,千古無人能及之。」

「哦。」

「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特愁吏之為,十室災人禍。

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間關幸見省,笞撲隨其後。況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閉倉庾,縣吏鞭租負。

鄉鄰銖兩徵,坐逮空南畝。取貲官一毫,奸桀已雲富。彼昏方怡然,自謂民父母。朅來佐荒郡,檁檁常慚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執其咎。乘田聖所勉,況乃余之陋。內訟敢不勤,同憂在僚友。」

「悲天憫人……」王巨道。

說老實話,在道德上王安石確實不錯的,雖不及范仲淹,但才氣比范仲淹又勝了一籌。

以王安石的才情,這首《感事》詩寫得很是一般。

但能看到詩人的一種心態,對百姓的同情,對暴吏、貪婪豪紳的痛恨。

「這是他的情懷,子安,你再聽這首小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呂惠卿吟完,似乎還在回味,又說道:「古今往來長短句中,當數它為第一。」

有很多宋詞寫得不錯,比如蘇東坡的念嬌奴、水調歌頭,兩首江城子。

周邦彥雖因為壓合音律而被推為北宋第一詞人,不過確實有些小令寫得也還可以。

但即便在這些優秀的宋詞中,這首桂枝香依然是翹楚之一,最少能擠入前三名行列!至少現在確實當為第一!就連蘇東坡看到了。也驚嘆一句。此老乃野狐精也!將大蘇嚇著。

而且這首小令剛一傳出。第二年便傳唱於京城,不過王巨不在京城,就不知道這件事了。

王巨平靜地說:「乃是介甫公作的吧?」

「不錯,我與王公交談,十分敬佩。」

「國家是需要一棟樑之材來治理了,天色不早,我長途而來,也要回去休息了。」王巨說道。

三人確實談了很長,呂惠卿與章惇不好久留。只是呂惠卿略有些鬱悶,我還沒有介紹王安石呢。

王巨第二天就下去了。

如果不是有心人,都不知道王巨曾經來過京城。

趙頊開始動手了,得為變法鋪路。

屈原死在半路上,他是大臣,俺是皇帝,不會死。他也弄錯了,屈原死在半路上,若是繼續向史上發展。他是死在棺材裡……

趙頊將所有重臣召到延和殿議事,先是說:「諸卿。朕繼位以來,財政一直匱乏,趙卿(趙抃)說六冗,王陶說冗兵,朕也裁去了二十五萬軍隊,另外又將坊場河渡陸續拍賣,又有木棉之收益,盡數以資國用,又將內庫珍珠龍腦交給榷務貨資國用,仍財政為何一直匱乏?」

呂公弼說道:「雖裁兵,天下冗兵仍然沉重,現在五十四萬禁兵,三十七萬廂兵,又有十數萬蕃落與保捷,僅是豢養的官兵就達到了一百一十多萬,財政如何能好轉?況且裁兵需安置,兩三年後,會稍許扭轉一些。且臣再進一奏,本來裁兵乃是良政,仍鄭白渠卻增四十六營官兵,逆流而上,導致四十六營保捷並無鎧甲。請陛下斟酌。」

「不是淘汰下來諸多禁兵,他們的甲器呢?」

「他們原來用的是紙甲布甲,其實就是衣服,隨著淘汰,也讓他們帶回去了,哪裡還有鎧甲。」

「也就是他們原先等於沒有鎧甲了,為何不向朕稟報?禁軍當中還有多少兵士沒有鎧甲的?」

「不少,但非是在我朝,而是在仁宗朝、先帝朝,甚至在太祖朝、太宗朝、真宗朝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畢竟那麼多軍隊,如何一一裝備?」呂公弼答道,不要問我,與我無關,與現在的西府更無關。

「那麼武器呢?」

「能用的武器也讓諸營官兵留下來了,不能用的才交給保捷軍,那邊試後,一律沒有留用,全部交給京兆府重鑄或銷毀。四十六營保捷如今一無鎧甲,二無武器。若是裝備,所需又是一筆不菲的錢帛……」

「不說了,國家糜爛哪,糜爛哪,爛到骨子裡了,今年朕賣珍珠龍腦,明年朕還能賣什麼,賣這個嗎?」趙頊舉起玉璽說道。

他是在說氣話,就是賣,得有人敢買啦。

但這個玉璽也要賣,那就噁心人了,司馬光也不敢說,只要用好了人,國家就治理了。趙頊在逼,司馬光逼得沒辦法,於是忽悠,想治好一縣,得用一個好知縣,想知道那些人是好知縣,得用好知州,想知道那些人是好知州,得用好轉運使,想知道那些是好轉運使,得用好宰相。也就是宰相用好,國家也就大治了。那麼那些人是好宰相呢,呂誨,呂公著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用好他,用好他的好朋友,天下大同馬上就要來到。

但趙頊心中卻是很得意,這一招管用哪。

論氣,早氣得麻木了,何必今天生氣?

他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