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彎弓射天狼 第三百七十一章 為難

楊文廣打敗了西夏人,開始修篳篥城。但他想一想,覺得篳篥城依然很單薄,於是又轉到雞川砦築堡,在德順軍治平寨與篳篥城的中間,從篳篥城到古渭城中間還有一個慶曆時就築建的老堡達隆堡。這樣,五堡相連,理論上秦州的西側構成了一道緊密的防線。

這片面積可不小,整整橫跨了後來五六個縣,長度有好幾百里。兩堡一成,這數百里立成「內陸」,並且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古渭城不再是一個孤城屹立。那麼理論上西夏人難以順著這條線南下了。當然,危機還沒有消失,若是木征完全投降西夏,西夏人仍可以從熙河兩州南下。

不過這得一步步來,因此趙頊聞訊後大喜,詔書褒獎,賜楊文廣裘衣帶馬,改篳篥堡為甘谷堡。

宋朝得到甘谷了,西夏人不開心了。

到了七月,梁乙埋暗中派出一萬大軍潛襲甘谷堡。

但這一萬人運氣很不好。

秦州還有一員更厲害的虎將,名叫張守約。原來是定州路駐泊都監,遷徙到秦鳳路後一居就是六年,他平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括生羌隱土,大約搜刮出來近千頃,用這千頃隱土募弓箭手耕種,一邊耕種,一邊親自督促他們練習弓箭技藝。這一天張守約帶著五百弓箭手巡邊,巧都沒有那麼巧,這一萬人偷偷摸摸地向甘谷堡潛發,半路而遇。

說實話,張守約也不想打這樣的仗,但逼得沒辦法。只好迎戰。

初戰不利。畢竟雙方兵力懸差太大了。而且張守約手下全是步兵。看到危急,張守約親自擂金鼓助威,一邊擂鼓一邊指揮。五百弓箭手心神始定,練了這麼久,不是白練的,五百人專門往向是首領的人身上射,結果數名敵酋被射殺。餘下的敵酋看到弓箭又飛來了,立即帶著手下就逃。

五百打一萬!

但這也有深層次原因。吐蕃打西夏,往往勝多敗少,若不是他們自己散了,西夏還真拿吐蕃沒什麼辦法。

然而宋朝打吐蕃,卻是一打一個準。

與宋軍強大無關,而是吐蕃人打西夏,有著世仇,士氣能振作。

但他們與宋朝並沒有世仇,相反的,兩國。或者說兩放融合得還不錯,實際後來熙河叛亂。也要怪王安石,若是聽從王韶的意見,不徵收兩稅,再禁砍樹木,至少稍做一個樣子,熙河根本不會叛亂。

再進一步往深層次里說,就象現在宋朝北方的漢人,實際有鮮卑血脈的,河湟吐蕃同樣如此,有吐谷渾人的血脈,有漢人的血脈。河湟吐蕃在唐朝中前期是一直守在唐人手中的,當地的漢人還不少,不過最終融合成了新吐蕃人。這支吐蕃人與世界屋脊上的那支吐蕃人已經不能再稱為是一個種族了。甚至可以說,他們與漢人很接近。

所以才出現秦州蕃婦喜歡向漢人借種的故事。

史上北宋迅速滅亡了,否則只要做得夠好,這支種族是完全可以融合的。

因此兩軍交戰,若是真正的西夏人軍隊,張守約多半會失敗,然而這一萬人全部是西使城的吐蕃人,沒多少戰意,五百便打勝了一萬,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蹟。

但現在收復河湟戰爭還沒有打響,梁乙埋哪裡能想到原因,接到消息後瞠目結舌,怎麼一萬人被五百步兵打敗了?

他很不甘心,於是又使了一個小動作,兜嶺的東邊,環州的西北有一處地點,名字叫折羌會,原來是屬於宋朝的,後來被李元昊侵佔,以為西夏和市。

占就占吧,宋朝未爭,但也沒有承認,實際是屬於西夏的,但在宋朝眼中,它屬於有爭議地帶。

不過西夏用作和市,宋朝也就沒有過問了。

兩國和平最好,以和為貴,大家都做生意吧,何必打來打去,勞民傷財。

可是梁乙埋不知道怎麼想到這個地方,開始點集諸軍,在此打算設一監軍司,屯其地。張玉調走了,種診沒有調走,並且環慶路又調來一種,種古知環州。

接到消息會,兄弟倆一合計,於永和寨集兵,然後來了一個長途襲擊,以很快的速度跑完了一百二十里路,突然出現在折羌會,夏軍猝不及防,拒戰,俺們不打,不打也不行,兩種發起進攻,西夏被打得落花流水,又幹掉了兩千人。

實際總體而言,宋軍漸漸佔據上風了。

然而宋朝很古怪,這一做就是幾千幾千人,沒有大臣看到。一個羅兀城死了一千幾百人,立即天下洶洶,彷彿世界末日一般。

嵬名山到了京城,趙頊親自接見,授左監門上將軍,賜名趙懷順。

梁氏的小美男兼姘頭罔萌訛獻計,用景詢換嵬名山,俺也不要綏州了,只要嵬名山一人。郭逵說道:「詢,庸人也,於事何所輕重。若受之,則不得不還名山,自是蕃酋無復敢向化也。」

要這個小漢奸起什麼用?能值嵬名山身價嗎?

然後再到蔡挺,他於定川砦東北築熙寧寨,同時開地二千頃,募卒三千人為耕守之計。

這是宋朝一個進步的地方,已經開始初步在實行屯田制度。兩千頃地那可是不小的面積,一旦開墾耕種出來,得養活好幾萬人。

梁乙埋大恐,派兵順著葫蘆河南下,爭之。他的對手可是蔡挺,即便沒有王巨相助,那也不梁乙埋能對付的。於是中了蔡挺的埋伏,三軍慘敗,熙寧寨北面屬於西夏的洛勒緩等七族皆被官兵乘勢所破。這一役,為了以後平夏城大捷打下了基礎。

這幾場戰役,給了西夏人一個血淋淋的教訓,想要打勝。還是學習李元昊。十萬二十萬的來打吧。幾萬人真心不行。

但宋朝本身依然繼續苦逼著。

首先是裁軍,一共裁掉了十三萬多禁兵,加上戰死的一部分禁兵,現在禁軍數量下降到勉強五十四萬人。廂兵裁掉了十二萬人,下降到三十七萬人。

還繼續是一支龐大的冗兵。

這只是裁兵的第一步,以後還要裁。

但不代表著馬上財政會因此而受益,廂兵要好一點,多是農村兵。他們待遇低下,都是往年因為災害編入軍中的,當時編入進來是一件好事,一家人因此得活。可過了災年,那就苦逼了。他們待遇幾乎與保捷軍差不多,一年才三十餘貫錢糧帛的收入,然而保捷軍還能抽空回家勞動一下,進入了廂軍,那有機會回家勞動。於是一家人苦哈哈地熬著。

這是沒有放開的,若是放開了的話。讓廂兵自由選擇,朝廷再少許出一些錢帛。那麼五十萬廂兵會有四十萬廂兵選擇離開軍營!

廂兵的這塊不為難,並且是自由選擇,沒有出路的,依然聽從留在軍營里,頂多各指使必須重組一下,但是廂兵的重組,同樣也不會有風波。

難的就是禁軍。

這些人家屬多在京城,吃空餉的還好一點,檢索出來,朝廷不需要任何安置費。有出路的也就罷了,出來了就出來了,甚至極個別禁兵還巴不得出來。

但沒有出路的,一旦出了軍營,又是生活在物價昂貴的京城,想想有多悲催,關健現在又沒有免役法,否則將他們重新雇成衙差役差,又能找到一條新的出路,然而現在沒有,所以必須有後續的安置費用,並且還是一筆不菲的退伍安置費,讓他們順利渡過最初幾年時光,慢慢尋找出路,這樣才不會產生騷動。

因此它是第一步裁兵。

在第二步裁兵之前,必須在開封附近各州縣大規模開始了淤田,挪出大量耕地,將禁兵城外化,農村化,為什麼農村化,一是開封城太繁華了,不適宜打造一支鐵軍。二是這一裁與檢索吃空餉,暫時將餘下的各將軍震懾住了,但他們生活在城中,要吃要喝要玩要樂,不能吃空餉了,早晚必伸出另一隻貪婪的大手,那就是剋扣,剋扣士兵的兵餉。因此也要離開這個繁華的地方。三就是減少士兵家屬的生活開支。

這個有點麻煩,即便有了淤田,未必會有多少禁兵願意離開京城。

所以這必須往後挪。

然後才是第二步裁兵,再次檢索吃空餉,它是關健,不管什麼理由什麼情況,吃空餉必須杜絕之。

再進一步地淘汰羸弱士兵,生生將禁兵裁成四十五萬人,稍許增加士兵的薪酬,再於河北河東陝西巴蜀荊湖南湖與兩廣增加一些土兵,用二十五萬禁兵與這些土兵鄉兵混編輪戍,二十萬禁兵備輪戍與拱衛京畿安全。因為常駐兵力還是在二十萬,全國依然是主幹強,枝幹弱的局面。

而且也有一個例子,宋太祖時,只有十五萬禁兵,十來萬廂兵,就這麼一點兵力,對抗遼國,一統天下的。

兵不在多,而在於精,況且四十五萬禁兵,再搭配可能的三十萬土鄉兵與蕃兵,戰鬥軍隊數量也不少了。

若是那樣,戰鬥力變得強大,養兵費用卻會急劇下降。

這才是完整的裁兵。

所以第一年朝廷財政並沒有得計,就是到了明年,依然得計不會太大,後年才能稱得上真正得計。

三司也統計了一下,估計節約了三百幾十萬貫錢帛。若是拋除吃空餉的那部分,實際並沒有節約多少,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