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千古鄭國渠 第三百五十八章 不可傳

王巨說道:「陛下如要問,但請切記一句,只可聽,不可傳,否則臣與呂吉甫將會成天下眾矢之的。」

「這麼嚴重?」

「真的嚴重。」

「那你說一說。」

王巨先拿出一張地圖,在地圖上用手指頭大約畫了一個圈子:「陛下,這一帶就是主要權貴外戚的集居地,當年連耿直的包拯下去查隱田,都不敢查下去,因為包拯查的主要就是這一地區。」

王巨再指著開封說道:「看看這一地區與東京的關係?若是學習武則天遷都,並且遷得狠一點,一下子遷到長安,會產生什麼效果?」

「很難……」估計趙頊一時還沒有想明白,甚至他都未想到西夏,只想到一動首都,這幾百萬百姓怎麼辦,未來供給怎麼辦。

「是難,但是世襲更難。陛下,臣不大清楚朝廷制度,請問恩蔭有幾種?」

這個趙頊是很清楚的,他說道:「大約五類吧,第一類是祭祀大禮,包括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明堂祭祀后土、皇地,宰執可蔭補本宗、異姓、傔客、大夫各一人。東宮三師、三少到諫議大夫,蔭補本宗一人。寺監長貳開封少尹可蔭補子不一人。二是官員致仕,現任宰執使相三少或蔭補三人,曾任宰執、使相、三少與現任節度使,可蔭補二人,其他諫議大夫以上者可蔭補一人。還有官員上奏遺表,曾任宰相與三少、使相可蔭補五人……」

趙頊說不下去了,僅是這三種。首是郊祭。幾乎是三年一次。那麼這個宰相最少能蔭補五到七人,致仕三人,臨終遺表五人,十五個人了。還有呢,乾元節少監以上的官員就可以蔭補一人,這個更悲催,年年有。另外一個也悲催,皇帝改元。就是改年號,如明年就要改成了熙寧,皇帝即位,公主生日,皇后逝世等等,都有一定的蔭補名額。

這樣下去,官員豈能不冗嗎?

「陛下,莫急,這個世襲就與這個有很大的聯繫。陛下,臣再問一句。這些恩蔭的規矩多來自何時?」

趙頊仔想地想了一下,說道:「真宗。仁宗,真宗還是真宗的晚期,以真宗為多。」

「臣再問一件事,為何太宗重用科舉人才?」

「這個,」趙頊不大好說了,原因嘛,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這是為了洗去宋太祖的勢力與影響。

「看來陛下是誤會了,臣再說一件事,比如葛少華,他南下去做得還好吧?」

「據南方來的密奏說他做得不錯。」

「臣估計也不會太差?為何,臣一為官,他就隨我做事了,特別是鄭白渠,鄭白渠難的不是水利,而是土地,而土地乃是最難處理的利益糾紛。他不但幫助了我,還主動參與了。這就替他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官宦子弟也是如此,有許多官宦子弟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一上手領起政務,遠勝於科舉子弟。不要說讀聖賢書,滿朝都是讀聖賢書的官員,他們辨論時也是聖賢之言,但做聖賢事的沒幾人。因此臣對侯可說,你以寬厚為本,一輩子就這樣。為何,他只默默做事,不會夸夸其談,那有機會得陛下與宰執青睞的可能。」

「你是說默默做事的官員很難上來,上來的多是夸夸其談之輩……?」

「差不多吧。」

「這不可能!」

「臣就說一件事吧,司馬光也在地方上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員,有過什麼作為?或者是陛下所說的豐州一行嗎?但他現在呢,是帝師,是翰林學士!程師孟呢,百姓都替他立了幾座生祠。就象臣在華池做得很好吧,但有沒有生祠?這些小兔崽子不行哪,我在的時候不怕我折壽,呼我老子,我一走,一座生祠花幾個錢哪,也不立。」

趙頊讓他說得哭笑不得。

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真相,想讓百姓立生祠還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就這麼一個官員,因為不會夸夸其談,就一輩子漂在地方了。

甚至在史上他拍王安石的馬屁,都沒有拍上來。

王巨又說道:「臣與陛下得見,乃是運氣使然,沒幾個官員有臣的好運氣。」

「不能想哪,不能想。」

「無妨,臣說過,有這樣的百姓,這樣的士兵,他們就是大宋的牆基,土壤,根基不壞,宋朝還是有葯可醫。臣還是說這個世襲。但為何隋朝時就開科舉?到了太宗時不但大肆科舉,還刻意將李昉之子李宗諤、呂蒙正子弟呂蒙亨、王明之子王扶、許仲宣之子許待問四人黜落,又說,此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陛下,這幾人除了李公外,餘下三人,都是可謂當時一代風流人物,人人都是千古難得的良吏,我輩學習的楷模。」

「這三人朕也知道,王明文武雙全,許仲宣是寇準的岳父,也是一個程師孟一樣的良臣,所到之處,百姓皆懷之。呂蒙正更不用說了。」

「但為什麼太宗要這麼做?」

「朕明白了,世襲!」

道理真的簡單,就是讓寒門子弟不斷地湧進官場,當然趙匡義那樣做,也是為了及時洗去大哥留下的勢力影響,但也有一些深意的,大量寒門子弟湧進,減少社會矛盾,同時大量寒門子弟湧進官場,豪門權貴卻不能參加科舉,那麼一代又一代官員不斷地更替著,就很難產生世襲的高門。

但自宋真宗後,漸漸壞了規矩,大批官員正大光明地派子弟參加科舉,科舉落第,還能混一個門蔭。於是各種各樣的官宦世家就產生了,權利、財富、土地漸漸往少數人身上集中。

那麼國家矛盾還不會激化嗎?

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為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

不僅是高官,實際南方派系高官不少了。畢竟科舉南方的進士比北方的多。不過因為恩蔭制度。基礎官員仍然不及北方人,北方官員才是上上下下最強大的力量。他們豈會不維護北方的利益?

也就是說今天時弊的危害關健是兩條。

一條就是這個瘸腿的軍事制度,導致積弱,產生大量冗兵。

第二條就是世襲!

產生了冗官,兼并,隱田,稅務不良!

「陛下心中清楚就行了,切不能說。否則整個宋朝都動蕩了。現在不是太宗之時,國家草創不久,各方勢力沒有形成。但現在各方勢力已形成了,即便太宗太祖復生,面對這種形勢,也不敢動這個世襲之。所以臣的那幾個策子,將蔭補官員放在了最後。」

「朕清楚了,難怪你們兩人鬼鬼祟祟的。」趙頊勉強一笑道。

「此事重大,臣等不敢說。」

「朕知道了,此事是重大。最好你們以後也少議論。」

「喏。」

不過總的來說,呂惠卿撈的好處更大。趙頊對呂惠卿印象更深刻了。至於王巨,他的花團夠多了,沒必要再添這一朵。

「王巨,那本書修得如此?」

「陛下,你過來。」

呂惠卿自覺,立即徐徐退下,趙頊欣賞地看了他一眼。王巨心中悲憤地想,都是智高一百八的牛人哪。

沒有機會,一有機會,立即就被這些猛哥抓住。

算了,反正自己也阻止不了此人的個位,不如結個善緣。

王巨打開他修的書。

「又是這種文字?」

「臣在前面做了解說。」

實際就是將這本里的算術題公式化,數字化。比如有一題,假令太史造仰觀台,上廣袤少,上下廣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高多上廣一十一丈。甲縣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縣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功常積七十五尺,限五日役台畢。羨道從台南面起,上廣多下廣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袤四丈。甲縣一十三鄉,乙縣四十三鄉,每鄉別均賦常積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羨道畢。二縣差到人共造仰望台,二縣鄉人共造羨道,皆從選給甲縣,以次與乙縣。台自基下給高,道自初登給袤。問台道廣、高、袤及縣別給高、廣、袤,各幾何?

袤,長度,廣,寬度。

後面一堆演算法解釋,什麼高冪,大冪,中冪,小冪,廉法,增損,截高,廣差,整整一千多言。

就是王巨盯著它,還要看好半天才看懂。

實際就是三次方的公式,一道並不是太難的數學題,相當於初二的水準吧。幾道數學公式就解決了。

王巨翻開一題,對著上面的解說,一一講解。

「這樣啊,似乎比你的那些題目容易。」

王巨摸了摸腦袋,這好比嗎?

然後說道:「陛下,不用多久,臣那本數學書出來,陛下就能看懂了。」

「恩,」趙頊沒有太在意,儘管數學有用,但在他心中仍是小道。這也不是他要來的正事,看到四下無人,他從袖間滑出一道奏章,說道:「這是韓琦上來的書奏。」

王巨打開一看,上面寫道:

臣不知朝廷措事本末,更不知來投蕃族得壯兵幾人,種諤領熟戶又有多少。不過臣想他不令大帥知委,必無合用錢帛糧草隨行(指沒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