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千古鄭國渠 第二百八十九章 水中壩

王巨盯著那篇奏子,上面寫了什麼,他還是能記得大約的,然後將眼光收回來,說道:「如果這樣,下官就講一講水利,而且事關重大,下官思謀不足,因此請韓公於政事堂將京城所有重臣召集,共同商議。」

「為什麼現在不能說?」

「下官所說的,不僅是鄭國渠,還有黃河,還有江南江東,荊湖南路兩廣。」

「王巨,你想說什麼?」歐陽修喝道。

「歐陽公,下官所說的很重大,國事為重,還望諸公同意。」

……

「稚圭,你為什麼同意這小子?」歐陽修不解地問。將所有重臣召集,這個小王巨以為他是誰啊。

「永叔,可記得六塔河?」

歐陽修臉色立即一變。

說到六塔河就要說到黃河,這是華夏的母親河,養育了一個偉大的文明。不過因為百姓耕墾嚴重,再加上它本身就經過許多沙漠戈壁地區,導致多次泛濫成災。這還不是恐怖的,恐怖的乃是每一次黃河大改道。

如果現在看長江的位置變動不會太大,頂多象太平軍,也就是當塗哪裡,現在長江位於太平軍的軍城,可能後來由於地震帶的關係,將長江往和州那邊推去了十來里,還有入海口越來越小,不過總體還是那個位置。

但黃河不是,最古老的黃河據傳是大禹治水流傳下來的,由洛水與黃河交匯處開始直向北,沿著太行山東麓一直流向天津入海。

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改道。從滑州決口。在冠縣北面東流,再從荏平北北向,由滄州入海。那是春秋時代的一場無比浩大的災難。

再到光武元光三年,黃河再次於濮陽決口,一直向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直到二十三年後才堵塞起來。

王莽建國三年,黃河又在大名府決口,一直泛濫到清河郡。當時因為王莽以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聽認水災延續了六十年。

再到東公永平十二年,漢明帝派王景治水,根據地形對濮州河道進行大幅度改造,由棣州入海,這才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十六國南北朝隋唐黃河沒有出現多大問題了,到了宋朝又開始降臨,多次決口泛濫成災。包括趙禎昏倒的那一年,黃河從橫隴埽決堤。一直順著大名府往北淌,不知道多少人家漂之一空。家破人亡。但只是災難級的決堤,還不是史詩級的決堤,史詩級的在後面,慶曆八年,澶州商胡埽決堤,這次更嚴重,大水一下子漫過大半個大名府,與衛河匯合,又回天津來了。

決堤了,那就得治,可怎麼治,卻發生了衝突,賈昌朝建議恢複故道,將商胡埽重新堵起來。丁度認為當學習王景,看河水流向,再決定動手。這個想法也不錯,可古今往來有多少王景,在古代論水利,王景那是排在前十位的,當時宋朝有這個能人么?這一爭議,就是三年,黃河又在郭固口決堤了。朝廷立即派人合龍,可是合龍後的水道淤泥泥沙越積越多,隨時還有再次決堤的可能。

這就不能再拖了,於是李仲昌上書,六塔河出來了,將清豐縣境內的六塔河挖深,它不出海,但可以用來分水,同時也能約束黃河自故道入海。

歐陽修怎麼琢磨怎麼不對,於是他翻看了許多資料,上了一本,說了三條。

賈昌朝的恢複故道,那是不可能了,因為河道里泥沙太多,就是將黃河束住,還是地上河,還會隨時決堤。

丁度的從長計議也不錯,可你得計啊,這麼久了,你的計在哪裡?

六塔河更是白痴計畫,小小的六塔河如何能讓黃河分水?現在黃河遠比後世黃河流量更大,那是每秒鐘可能產生幾千立方米的流量,一個小時就可能有一百萬方立米。那麼一天下來呢,一個月下來呢?所以六塔河擔負不了這個任務,一旦水勢大,河水必然倒灌,那個危害更大。

但沒人聽他的,然後趙禎發瘋,說曹皇后要害他,然後六塔河開始建設,也建好了,那麼合龍商胡埽。至和三年四月初一,商胡埽合龍,河水導致湧入六塔河,再從六塔河倒灌回來,與黃河主流對沖商胡埽,兩水合一,一下子商胡埽又決口了,可憐埽堤上還有數千名民夫與士兵還沒有下來呢,一起衝到大水裡淹死了。那不是王巨在青溪川的水,雖然當時水勢兇猛,卻是泄立停,一泄就停!這是黃河的水,哪裡會停,幾千人一個沒有活命。

當時宰相是富弼與文彥博,六塔河就是他們批准的,出了這麼大事,花了那麼多錢,得追究責任哪,兩個哥子死活不承認,不能怪俺們,要怪怪皇上,是皇上批准的,俺們只是執行者。再者,他們還有一個絕世武功,名叫乾坤大挪移,狄青悲催了。大家一起倒狄,於是忘記六塔河了。

黃河也鬱悶哪,這些小螞蟻們不是挺能折騰嗎,怎麼不折騰了,你們不折騰,我自己兒想辦法,自己兒分流,一條繼續順北流奔海,還有一條順著黃河故道,也就是李景改河道前的那個山東故道入海,嘉佑五年,韓贄一看這樣也不錯,是你老人家自己選的,那麼就這樣,鑿二股河,從此固定黃河。

但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

沒有!

因此那天王巨與章楶就順便談到了黃河,只說了幾句話,黃河兩流,故道那一流本來河道又淺又小,現在黃河泥沙遠比古時更多,因此在迅速沉澱之後,這條故道能迅速平塞。沒有了這條故道分水,黃河依然會出事。

其二就是那條北道,河北境內。特別是滄州。現在是萬湖之國。有許多小湖泊與池塘,因此宋朝只要守住河北中部三關一線,胡人鐵騎就難以南下。

然而現在河水北流,水勢浩大之時,河水必會沖向所有低洼處,包括天然的,以及為了軍事之用人工開挖的所有湖泊池塘沼澤,然後河沙沉澱。這些湖泊池塘一起全部消失。

消失後會產生什麼後果?從長城嶺往東,幾百里的防線,一坦平川,鐵騎可以任意馳馬縱橫。

那樣,沒辦法防了。

因為關係到軍事,章楶便將王巨這段話記錄下來。

記錄的還有鄭國渠,王巨隨便聊著,便聊到了鄭國渠,說是若重新修起鄭國渠,可得良田幾萬頃。甚至也能爭決其他地區幾萬頃耕地的灌溉問題。

於是章楶也寫在奏子裡面。

但這個奏子主要講的還是黃河淤田以及設泄洪區的事,這兩件事幾乎一筆帶過。

沒想到韓琦注意的就是這兩件事。

西夏終是皮癬之痛。北方的那個國家才是龐然大物。

他接到章楶奏子後,立即派人下去查看兩股黃河,果如王巨所料。請相信,王巨一次沒有去過那兩支黃河。說明王巨對黃河,或者說對水利比較懂。

但這個黃河很頭痛的,得多少人力與物力財力才能修好,況且王巨也沒有說什麼解決辦法。

這次王巨大捷,不過大家都清楚,到此為止了,沒有財力支持,根本不能做到擴大戰果。韓琦便又想到了鄭國渠。

陝西用兵比河北用兵費用更高,主要原因就是運輸費用太高了,這個運輸主要就是糧草。

正因為這個糧草,都不敢將三軍調到前線去。

大順城之戰勝了,這也是僥倖,陝西現在不缺糧,萬一遇到了旱災缺了糧食,恐怕蔡挺與王巨會迎來滅頂之災了。

因此他又想到了這個鄭國渠,然而誰懂?

不看這個鄭國渠,它會涉及到各方面的學問。

所以韓琦想讓王巨先試一試水,控制規模,節約財帛,就是失敗了,問題也不大,權當是積累一次寶貴的經驗。

韓琦是這樣想的,不過王巨真同意了,那會困難多多。

現在歐陽修提出疑問,韓琦便將那個奏子打開,指著上面關於黃河的那段描述,說道:「永叔,果如那小子所料。」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歐陽修立即嚴肅地說:「這麼說來,他會有好見解。」

「恐怕不能,但大約會提供一個建議。」

「好,就縱容他一回。」

其實王巨那時交談時,提到的鄭國渠也只隨便說一說,當初秦國的鄭國渠是能灌溉四萬頃,但那是秦國,現在宋朝水土惡化嚴重,根本做不到了。想要做到也行,但得堆金山銀山下去,試問國庫里有這個金山可以往下堆嗎?

但就是得到一萬頃良田,或者再少一點,五千頃,那也是好的。這五千頃可不是種世衡那個營田,靠天收,一畝一石也有可能,再拋去種籽,只有幾鬥了。但這五千頃,若成功的話,一年可能增加一百萬石以上的糧食。如果再按照王巨在華池推廣的那種移載法,那可能是一百五十萬石,兩百萬石,整個涇原、環慶、秦鳳三路軍士糧食都夠了,釀酒的糧食也不存在問題了,用兵成本將會下降一半有餘。

韓琦想得好啊,但他有沒有想過,若那樣,人口繼續在增漲又怎麼辦?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想辦法將西夏幹掉,那怕就是不打仗,兵費一年也會節約一千五百萬貫以上。若打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