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大順大順! 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百斤

「王知縣,這一回能通知他們準備吧?」李三狗問。

「現在還不行,必須等到西夏軍隊兵臨金湯城與白豹城時,才能說出真相。」

「那來不及了,再說大軍壓境,到時候也無法送達情報。」

「情報能解決,大不了繞一些道,北從長城嶺進入保安軍,再繞到華池,或者從南邊淮安道繞道過來。並且大軍壓境也有一個好處,平時大家也許不會害怕,更會承諾協助這一戰,然而無數大軍滾滾而來,有的部族就會退卻,退卻不要緊,萬一泄露了,大事去矣。大軍壓境時通知,那些部族懦弱害怕,就可以看出來了,也能避開他們,不會泄露。」

這個部族害怕,不是指整個部族的百姓,而是指野利各部的酋長與有聲望的人。

主要就是他們,就是那時候也不會對說各村寨百姓的,而是到了真正發力的時候,才會讓這些酋長將真相傳達給百姓,再由他們帶著各百姓舉事。可能會有一些百姓反對,有一些百姓害怕,不過大家開始行動了,反對的想舉報來不及了,害怕的也只好跟隨。那麼計策就可以接近成功了。

王巨又遞給他一張紙頭,道:「上面寫著我開出的條件。」

李三狗打開一看,大喜道:「有這些條件,我也不用擔心了。」

「三狗叔,這只是其一。這兩年國家財政緊張,你也知道了。此戰過後,你們野利族有功,朝廷會有獎勵。但那個獎勵不多。可有一條你們野利族未來的好消息。」

「什麼好消息?」

「你時常說朝廷對蕃人不大信任,是有這麼一回事,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年,有沒有一些蕃族在宋朝與西夏之間首鼠兩端?有沒有一些蕃族仗著族中百姓多,對官府桀驁不馴?有沒有一些蕃族投靠西夏,甚至公開叛亂?不但現在有。將來也有。而且李諒祚從去年起,開始轉變了一些手段,軟硬兼逼。但還沒有軟下來,如果山那邊承諾一些條件,或者送一些重金收買,會不會有更多的蕃族投奔過去?你讓朝廷如何相信?」

這也是事實。李三狗無語了。

「我再說朝廷如何對待蕃族的。你在王家寨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同樣是邊民,漢人的負擔有多重?但蕃人有多少負擔?即便強人集訓,只能就近於各村寨以隊為編置集訓,我那三戰打出一些威望,這才讓他們於西華池砦集訓,就那樣,時間都不敢太長。是不錯。朝廷征策軟,沒有很好地保護蕃人不受侵犯。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蕃人不付出足夠的忠心,時而叛亂,時而囂張,朝廷會不會同意花更大的代價保護?」

「這個問題就頭痛了,各族不一樣啊,有的忠心,有的不忠心。」

「三狗叔,這就對了。今年西夏升西使城為保泰軍,讓禹藏花麻為統軍守之。為什麼西夏對禹藏花麻相信?他背叛了吐蕃,又帶著手下與西夏官兵到秦州燒殺搶掠,兩國都不能容他了,只能隨西夏一起榮辱。所以西夏才會相信他。一樣的道理,山那邊的一千多帳野利族棄暗投明,並且又在關健時候參戰,以後再也沒有辦法重新投奔西夏了。那麼朝廷官員以後甄別那一蕃部可信任時,會選擇那一蕃部?一旦產生信任,各方面資源傾斜過來,你們野利族以後想不茁壯發展都不可能了。當然,請切記,莫要象環州的慕容族那樣。」

「是啊,王知縣,你放心吧,一旦他們投奔過來,我讓他們勒碑盟誓,只要宋朝不負他們,他們永世忠於大宋。」

「那就好,說不定若干年後,我又能回到慶州。」

「哈哈,那時我肯定開心死了,」李三狗朗聲大笑道,那時王巨就不會是一個知縣了,可能就是慶州的知州!

說完了這件事,王巨又看著姚兕說道:「秋天到來,似乎又是西夏抄掠之時,我在華池縣十分囂張,但在前線一點動靜都沒有,這也不大好吧。」

姚兕一笑,會意:「好,我回去後立即吩咐各都踏白軍行動,清掃柔遠寨、大順城與荔原堡前所有西夏斥候。」

其實就是對前線巡邏森嚴起來,還會有西夏斥候在宋境活動。

西夏那邊也是,因為過去偵查,陸續有一些斥候出事或者犧牲了,但王巨就不派斥候過去了?還會派。不過隨著巡邏森嚴,斥候活動範圍減少,能打探的消息也就有限了。實際山那邊已經開始緊起來,若非有野利族幫助,王巨手中得到的消息也有限,甚至這個消息渠道也成了蔡挺重要的消息來源。

並且也必須緊了,現在還不會動,再過十幾天,隨著西夏軍隊陸續準備開撥,這邊也要開始行動了,主要布置就在荔原堡,大順城,柔遠寨!

姚兕又說道:「若晚一年就好了。」

若象現在這樣訓練,再過一年,軍隊戰鬥力會更強大。並且再有一年時間,甚至能將華池數營官兵一起換裝,特別是那鎧甲。

真的很輕啊,姚兕穿了一身新式馬甲,都感到身上壓力整少了一大半。騎在馬上,有一種想飛的感覺。

但王巨在心中說,若再晚一年,那我就悲催了,說不定朝廷因為遷怒,還不知道將我貶到嶺南那個旮旯里。

他笑了笑說:「知足吧,論鎧甲武器,現在環慶路所有軍隊,那一個及華池諸營?別忘了,他們中間有的將會趕赴大順城,那才是主戰場。還有,那場戰役,能給對方準備一年多時間?」

「哈哈哈,知足了,知足了。至少我還沒有率領過這麼強大的軍隊。」姚兕開心地說。

不僅是鎧甲,還有士氣,以及一年練下來的武藝。並且有許多戰士去年經過血戰的考驗,有了一定實戰經驗。

這也是王巨在做最後一次準備。

不過表面上慶州還與往年一樣,除了華池縣諸官員繼續「囂張」著,其他諸營官兵仍然龜宿,比烏龜縮得還要緊。

蔡挺也象茫然無知一般,八月到來,先去華池縣看了高梁。隨後主持了秋闈。似乎今年科闈有一些舉子考得不錯吧,蔡挺還親自設宴招待,並且又將王巨與蔡挺二人喊過來做陪。

實際僅慶州一州大大小小的官員。就有近十名是正牌進士出身的,不過章王二人意義不同,一是兩人就是去年的進士,二兩人名次高得很高。二甲的前列。都在前十名之內。因此他們來相陪,有著一些象徵意義。

文臣嘛,最喜歡可不是這些?

還有文臣喜歡的,那就是內治。

蔡挺又發布了一道露布,秋天到來了,今年風調雨順,但望各位官吏不得苛征於民,又指派了各地百姓就近於各堡砦鎮交納稅糧。以寬於民。

隨後又來到華池縣,仍與軍政無關。而是高梁的產量。

他讓人選了一處長勢最好的高梁,然後開始收割,再派差役稱重量,丈量田畝。

一會兒,產量出來。

畝產兩百九十斤。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可是包括蔡挺在內,一個個也驚呆了。

一個胥吏說道:「三百斤哪。」

還差十斤呢,不過虛報十斤還是可以的。

蔡挺也喃喃地說道:「五石哪。」

五石包括一季冬小麥,加在一起,兩季產量達到的五石。

這個產量放在九百五十年後,可能會笑掉大牙的,但在宋朝那是一個驚人的產量。後來萬春圩開發出來,最高產兩季能達到七石,那是肥沃的圩田,加上高產水稻,才有的產量。然而也震動了朝廷,因此江東圩才開始正式走上議程。

可能秦朝為後人留下長城靈渠,隋朝留下了大運河,但兩個國家因兩大工程一起迅速滅亡了。

然而那一個朝代留下的東西最多?非是大運河,也非是長城,而是宋朝。江東圩,太湖圍,各種梯田,占城稻,一直到九百多年後,後人仍在受益。

眼下的高梁與那些工程無關。

現在江東圩暫時沒有出來,有,但不大,朝廷也沒有開始重視。就是出來了,與北方產量也無關。整個北方的產量也不過在兩石左右,這一下子提到了五石,使得大家一起恍若在夢中一般。

王巨笑著搖了搖頭,宋朝這個產量讓他真的無話可說了,看著大家在發獃,王巨說道:「也沒有那麼多,一曬過後,重量還會減少。再說它也是特例。大約這種移載技術能使高梁達到畝產兩石吧,若是缺水,少肥,或者土壤貧瘠所在,產量還會更少。」

「你啊,老夫怎麼說你,怎麼不知足。」蔡挺逗樂了,拍著王巨腦袋說。

是啊,不能用這塊地做證明,平均起來可能只有兩石,但它是高梁,不是高產的水稻,若不用這種方法種植,一畝地不過一石多點。之所以種的人多,主要是它耐旱,北方缺水啊,只好種它了,另外它需要的種籽很少,不象小麥水稻那樣,一畝得要幾十斤種籽,往往一畝只要一斤種籽,若是用這種方法,種籽可能只要幾兩就夠了。

所以大家一起驚呆了,包括那塊地的主人,可憐的老漢帶著一家人,聽著眼前這些官員胥吏的議論,也恍若夢中一般。那老漢喃喃道:「小的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