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東華唱名 第六十三章 親戚

「見過你的舅母。」李員外沉聲說道。

李貞李萬元李妃兒只好恭恭敬敬地喊了一聲舅母。

但他們很奇怪,李夫氏秦氏娘家有些遠,乃是華州人,以前因為做私貨生意,秦氏父親與李員外的父親結識,關係不錯,然後結成兒女親家。

古代嘛,婚姻大多數如此。甚至連王巨都不大排斥。

不過雖離得遠,兩家因為私貨依然經常走動。秦家那邊幾個長輩李家兄妹都認識的,哪裡來的一個舅母?

「外甥女長得好俏,」呂氏眼睛亮了起來。

「嫂子誇獎了,你們下去吧。」李員外說道。

這個親戚來得古怪,她也能算是秦家的媳婦吧,但其夫君乃是自己妻子遠房遠房遠房的兄弟。都不知道從那一代敘起了,況且這是大過年的。

只是這個八輩子都打不到一起的舅兄如今成了湖城知縣,李員外不得不打起精神應付。

「嫂子,這次來有何貴幹?」李員外直接問。

「我這次來乃是為了一些私請。」

「都是親戚,何來私請一說。」

「那我就說了,我有一個侄子,很不爭氣,聽說延州有一種玉鹽,能不能讓他參入進去?」

「這個……它不是我一人的產業,我也不敢做主啊。」李員外終於會意了。實際去年一年也吸納了許多關中或其他地區的大戶人家進去做為契股。

這是無奈的事,在延州他們是地頭蛇,會起到一些作用。但出了延州,他們這條蛇就鬥不過那些坐地龍了。那怕有官府支持。

於是二十幾家聚集,商議了一個辦法,有選擇地吸納一些外地有影響的豪戶,而且它的契股形式比較簡單,每次到京城買了鹽鈔回來,用鹽鈔換回解鹽加工,細鹽賣完了就可以作為一個新的開始,不會因為財務分割產生糾紛。

況且它技術並不複雜,儘管後面在不斷地改進研發,估計都不會很長遠。

但也有選擇的。

不僅這個大戶要有影響有勢力,對他們產生支持作用,在當地口碑必須要好,否則私心過重,內部就會產生了糾紛。

正是這條策略,如今細鹽銷售範圍南達巴蜀,東達并州,甚至到了京城,幅射範圍幾乎有三百多萬戶。其實就是王巨所說的瘋狂搶佔市場,在所謂的玉鹽未泛濫成災之前獲得最大的利益。

秦知縣乃是湖城知縣,乃是潼關要道上的知縣,能加入也不錯的,可關健不是秦知縣本人,乃是呂氏娘家的孩子,李員外連秦知縣都不了解,就不要說是這個孩子了。

「聽說你在裡面是一個大契股。」

「是有這回事,但我不是最大的契股,」李員外苦笑,最大的契股乃是朱家與趙家,誰讓人家朱家運氣好,若非看在自己女兒的面子上,自己可能連第三契股都占不到。

「不如這樣,不久就要買第四次鹽鈔,到時候各家會派管事去京兆府商議,吸納一部分新的契股,我可以替你侄子做一個介紹。但必須得讓我知道他的一些情況,這樣大家才能同意。」

「這麼難?」

「是難,主要它獲利快,增加契股就會影響其他人收益,所以新契股必須對玉鹽銷路有幫助,並且本人品性好,不能影響玉鹽的和睦。」

後面就不大好說了,那家沒有沾親帶顧的,不錯,早晚這個口子得破掉,但不能從自己手上破。若說關係,有的人背景遠勝過你這個所謂的舅母。

呂氏在思考。

李員外喝茶,心道:「舅母」你慢慢想吧,我說得再清楚不過,我同意不管用,得讓五十多家契股動心。

「外甥女多大哪?」

「你是說妃兒,她十四歲了。」

「可有了人家?」

李員外立即警覺起來,道:「有了。」

「那家的孩子?」

「雲岩知縣張載的門生,張載視其為自己子女。」

「那個張載?」

李外員有點暈,但不好發作,又說道:「他中進士後,文相公對其才學十分賞識,令其在京城大相國寺坐虎皮椅替天下士子講《易》,乃是天下有名的儒臣。」

「那為何只是一個雲岩知縣?」

「雖然張公至今是知縣,但他從司理參軍磨勘到知縣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時光。」

這就是宋朝進士五甲與官員磨勘。

嘉佑二年那屆進士榜星光璀璨,不過如王巨所想的那樣,才氣是一部分,運氣也是一部分,所以那一屆前三名與這些大牛們一點不相干,狀元章衡有幾人知道嗎,榜眼竇卞有幾人知道嗎?探花羅凱有幾人知道嗎?

但它卻是極重要的,不僅是唱名在前的榮譽,也決定著進入仕途的起點。宋太宗時將進士分成三個等級,後來多次改變,分成五個等級,天聖時一度分成六個等級,前五名為第一等,第二等稱第一甲,第六等稱第五甲,後來再改,第一等也就是前五名稱為第一甲,第二等大約十幾人到二十幾人稱為第二甲,第三甲第四甲一般一百來人,多時兩百餘人,餘下的就是第五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第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第三、第四甲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

所以那一屆進士中狀元章衡起始官職便是大州湖州的通判,蘇東坡乃是二甲(不是第二名,估計在第六名到第二十名之間),守孝後授予從八品的福昌主薄之職,但他運氣好,歐陽修罩著,還未行,讓他參加制科,考了一個罕見的三等,立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就是這樣,還不及章衡的起點之高。

張載估計與范仲淹一樣,大約是中了三甲,有可能是四甲,因此僅是一個小小的從九品司理參軍。

王韶的名次估計更差,因此久久沒有授職,於是跑到秦州河州開始了傳奇生涯。

但這是一個起點,進入官場還有一個磨勘過程,一般三年一遷,看政績是平遷或者是高遷,范仲淹熬成知縣整花了九年時間,張載僅花了四年多時光,應當來說,這個速度不算慢的。

呂氏的臉色就不大好看了。

人家只用了四年多便熬成知縣,可自己丈夫用了多少年才熬成知縣?

實際王巨那六拜風騷之極。

第一拜拜出一個啟蒙讀物。

張載也立即看出它的價值,於是重新改寫,王巨歲數太小,就是寫出赤壁賦這樣的文章,考慮到年齡因素,人們還會指點其中的不足。當然,驚奇會有了。

但張載確實有這個學問去改寫,改寫過後的弟子規,王巨甚至感覺比原來的弟子規還要更好似的。

然後張載將它印刷出來,一千來字,雕板容易,六七頁紙,成本也低廉。然後將它們分發鄉里,讓它與《百家姓》並為第二套啟蒙讀物。

好東西,早晚要發光的,再加上張載的名氣,迅速它就流傳開來。

餘下五拜更是直指儒學核心,只有第六拜那個問題,大家都疏忽了,畢竟現在存天理,滅人慾仍沒有市場。如是推廣,不準抱妹妹看歌舞,讓寇準、蘇東坡、韓琦與小宋他們何以情堪哪?不準享受美食,讓呂蒙正何以情堪哪?不準享受美酒,讓石中立何以情堪哪?

所以許多士子都好奇,僅是一個拜師禮就那麼拉騷,那麼這對師徒日常生活中又談論了什麼?有的人都恨不能入駐張載家去聽一聽。

只是這個表嫂估計不會感興趣了。

另外還有一件事,朱歡那個二兒子去年解試考了一個第二。

放榜時朱俊說了一句話:「若無王家小郎提點,我絕對考不中這個名額。」

但那時王巨是什麼樣?一個小山寨的野小子,如今卻隨著天下有名的大儒又學習了很長時間,那麼進化到了什麼地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