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賞罰難題

太極殿上宛如一聲驚雷炸響,鎮住了許多人,包括皇帝李世民。

有那麼數十秒的時間,朝堂上鴉雀無聲,落針可聞,幾乎所有人都被這個喜訊給驚呆了。

不過待回過神來以後,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前所未有的喜悅和興奮。

李世民也回過神來,什麼也沒說,而是從內侍手中接過奏疏。作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們一樣,事情已經發生了,自己不能什麼都不知道。

奏疏有兩份,來自三個人。

晉王李治的奏疏,後面有謝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國公李績的奏疏,是關於此次戰事詳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瀏覽之後點頭道:「雉奴和李績果然不負所望!」

一句話,已經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統籌安排,晉王和李績只是具體的執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這是原則性問題,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連宰相房玄齡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盡,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該乘勝追擊,徹底滅了薛延陀,他們竟然進犯我大唐邊境,簡直是不知死活。」憋在眾人心裡許久的話,今天總算是可以說出來了。

「夷男呢?此罪魁禍首定要押送長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頓時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氣壯。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傷逃走,李績已經派人去追了。」

眾官員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對接下來的局面相當的期待。至於突厥人的事情則沒有一個人提及,畢竟阿史那思摩沒有公開造反,為了穩定起見,沒有人在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歡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軍覆沒了,貞觀十四年臨近年底的時候,連續兩場大捷讓人欣喜不已。

除了貞觀四年擊敗東邊突厥那次,大唐好像從沒有過今年這般威勢赫赫的時候,如何能讓人不激動?

所以今日的朝會,因為這份捷報突然間轉變了風向,成為一場慶祝和道喜的聯歡會。

大部分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無他,只因為晉王李治的名字不斷被提及。不斷被誇讚,連父皇都說出了雉奴不負所望幾個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績的手筆,但奏疏上卻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晉王殿下涉險前往定襄,穩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確實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點那什麼,和李治關係不是很大啊!

但李績出於各方面的考慮,自然不敢獨佔這份功勞,所以對晉王殿下多有恭維和推崇。畢竟從職級上來說,晉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績只是都督府的長史,下屬立功,豈能沒有上級的份?

對於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單獨屬於李績。那麼滅國之功無比卓越,封賞起來都是麻煩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勢必更高,處理起來更為麻煩,反正有自家兒子參與其中。那麼順勢將功勞往自家兒子身上多攤點,事情不就順利解決了?

這是君臣之間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績共同的訴求。所以在第一時間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順理成章變成了指揮和督師,一個十三歲的娃娃指揮作戰?這話顯然沒幾個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閉嘴了,皇帝誇讚自家兒子,說個不字豈非給自己找不痛快?

何況晉王殿下親自前往定襄是不爭的事實,那裡靠近前線,這也算是以身犯險,所以當得起這份功勞。只有少數對內情知之甚詳的人心裡清楚,晉王殿下這份功勞當真算得上實至名歸,以身犯險那是絕對不爭的事實。如今得到這些榮耀,哪怕是有所誇大,也是他應該得到的。

朝廷袞袞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們默許的事情,旁人有豈能反對?所以只是在一瞬間,晉王殿下的風頭瞬間蓋過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吳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約而同有種感覺,他們一直輕視了晉王殿下,或者說壓根就沒注意過。十三歲的晉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這樣一種驚天動地的別緻方式,可謂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們只知道晉王殿下溫文爾雅,很有禮貌和修養,是皇帝陛下最疼愛的小兒子。現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兩個新標籤,英武膽略和才能不凡。

敢於以身涉險,親臨前線沒有膽略行嗎?能夠以河東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職責,和李績一道將邊疆兵禍化解,這不是能耐嗎?

突然之間,晉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這個本來只屬於李恪的標籤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晉王殿下,文武雙全!

突然之間,很多人腦海里都有了這樣一個印象。連李二陛下都連續說了好幾次,雉奴不錯,回來後定要論功行賞云云。

這些話,李承乾和李泰都聽的清清楚楚,心裡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幾個月他們倆的風頭全被搶了,先是李恪,現在則是李治,原本誰也沒有把這個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似乎不能忽視了。

李治已經十三歲,成長速度比想像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鍾愛,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這年代立儲原則除了嫡長之外,還有立賢一說。何謂賢能?旁人稱讚幾句不算,功勞最為實實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脅突然之間大了很多,對於李承乾而言,又多了個人來推東宮的牆。對於李泰而言,身後又多了一隻黃雀。

在皇位和權力面前,手足親情算得了什麼?此刻兩位兄長心中除了忌憚之外,再無別的。

當然了,他們隨後也想到一個人。

雖然朝堂上沒怎麼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晉王府長史謝逸。無論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勞,他只不過才十三歲而已,能有多少謀略和能耐,若身後沒有人幫他出謀劃策,幫他辦事可能嗎?

顯而易見,如果非要說晉王的功勞有多大,最應該感謝的人應該是長史謝逸。

某種程度上,是謝逸一手造就了晉王殿下今時今日的功勞與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袞袞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憤憤,沒能將這個大仇人怎麼樣,結果是舊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著謝逸一步步將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銀牙咬碎,而且他們有種不好的預感。只要有謝逸在,李治往後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脅也不可估量。

###

朝會結束了,李世民回了承慶殿,宰輔大臣們也 跟了過去。

直到此時。他們也有空談談具體的來龍去脈。

「這是雉奴和李績的奏疏,還有謝逸附上的條陳,你們看看吧!」李世民順手將幾份報捷的奏疏遞了過去。

眾多大臣看奏疏的時候,李世民道:「李績的運氣不錯。先一步趕到了若真水,薛延陀人絲毫不知,直接便扎了進去,結果全軍覆沒。」

房玄齡道:「陛下。此事雖然兇險,但確實算是因禍得福,薛延陀主力被消滅殆盡。大唐去一心腹大患。」

「確實是,當真算得上意外,本來朕還擔心北方兵禍,現在看來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李世民道:「雉奴和謝逸有些門道,在定襄穩住了阿史那思摩,才讓李績得意從容安排,完成阻擊,大獲全勝。」

長孫無忌笑道:「陛下,臣說的沒錯吧,晉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和謝逸一道前去確實值得期待。」

「嗯,沒錯,雉奴這次著實給了朕一個大大的驚喜。」李世民笑道:「朕的雉奴真的是長大的,不出意外,現在該已經踏上返回長安的路。」

到了現在,李治的安全確實已經沒什麼可擔心的了,薛延陀主力被滅,李績大軍掉頭南下,阿史那思摩還敢有什麼輕舉妄動呢?

果不其然,隨後阿史那思摩的請罪奏疏就來了,說突利失曾前去鼓動他出兵反叛,被他言辭拒絕云云。但礙於舊日交情,沒有及時告發,請皇帝陛下降罪等等。

阿史那思摩自然是有罪的,得知造反反叛的消息而不告發,這確實算得上滔天大罪。何況他定襄突厥所部壓根就不是嚴詞拒絕,是處於觀望狀態,如今看到薛延陀人徹底完蛋了,這才想起來向大唐朝廷服軟。

這種人很可惡,要是換了旁人,李世民會毫不猶豫地興師問罪。

但是阿史那思摩不能,畢竟他的身後還有許多的突厥人,而且他沒有公開的罪過,所以很難治罪。

北方好不容易算是消停了,這時候沒必要把阿史那思摩逼急了,大家心照不宣,息事寧人得了。

於是乎,李世民和諸位宰輔商量,最終原諒了阿史那思摩。不過以養病的理由讓他前來長安定居,可以留給他體面和地位和富貴榮華,但兵權絕對不能再留。

至於定襄草原大軍交給了安國公執失思力,他是九江長公主的駙馬,與李唐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