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754章 下海潮

午門外,袁繼鹹的馬車緩緩停下,次輔李邦華立即走了過來,和以往一樣跟首輔打招呼。

「眼睛通紅,元輔昨晚沒睡好吧?」

袁繼咸看了眼自己的這位本省同鄉副手,點了點頭,「睡不好啊,皇上已經決定明年夏天御駕西征,要發兵三十多萬。而到明年夏季前,朝廷還得完成首次官吏大考,這事趕事的都碰一塊了,哪能睡的著啊。」

內閣的首輔和次輔都是江西人,首輔袁繼咸江西宜春人,次輔李邦華江西吉安人,相鄰的兩個府,甚至連鄉音都是差不多的。當初明末時,首輔周延儒和次輔吳甡都是江南人,一個江北一個江南,同在內閣,卻矛盾重重,結果還弄出了江北黨和江南黨。如今的兩位江西閣老,倒是配合不錯,袁繼咸天子老師,威望極重,李邦華新為次輔,也是極力輔助首輔,恪守本職,內閣上下倒是難得的上下一致。

李邦華只是笑笑,沒多說什麼。皇帝在總理會議上的那番話,已經讓他明白西征是必然,就是親征也很難改變,因此現在聽到確切的消息,他也不驚訝。兩人並排著進入午門,後面一眾官員隨後。

兩人剛進入內閣衙門,結果就有內侍來傳旨,召他們前往乾清殿。

一同被傳召的還有其它五位總理參政。

「臣叩見陛下。」

「不用行禮了,都坐下。」劉鈞坐在上首對一眾中樞重臣道。

「今日朕召諸位總理參政前來,有兩件要事吩咐。這第一件,是朕已決意明年五月親征漠西蒙古,打仗是軍隊的事情,但外交、後勤這些需要由朝廷諸官配合支持。籌備糧草,準備器械,拔付戰爭的款項費用,另外還要派出使臣前往葉爾羌、沙俄甚至是烏思藏等地,儘力做些外交工作,拉攏分化敵人等等,這些都要馬上去安排並抓緊。」

七位總理參政,都只是點頭,沒有人再反對了。

「很好,既然大家都點頭,那就要全力以赴,不要陰奉陽違。有意見就說,沒意見了就努力去落實,朕最討厭的就是陰奉陽違,背後扯後腿的行為,若有人有這樣的念頭,朕絕不容忍。」

「好了,第二件事,就是官吏大考。這也是一件大事,朕很重視此事,也希望你們重視起來,朕準備從朝廷各部衙抽調專人,組成一個聯合考核組,專門負責此次考核。」

官員考察,其實各朝都有。

比如明朝之時,就有專門的京察制度。

京察是京官考察,最初三年一察,後來十年一察,最後又改為六年一察。四品以上官員考察後,或升或黜,由皇帝親自裁決,五品以下的退休、降職、免職和革職各有不同,也稱為內計。

有內計當然也是外計。

外計就是專門考察地方官員,也稱為大計。在明朝時,京察是由吏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聯合負責主持。

這種考核制度本質上當然是積極的,京察把考察的不稱職官員共分為年老、有疾、罷軟無為、貪淫、酷暴、素行不謹、浮躁淺露、才力不及八類,其中年老有疾強者退休,罷軟無為、貪淫酷暴者革職為民,素行不謹者免職,浮躁淺露、才力不及者降一級外調。

考察的方式,則是採取向部院發出訪單匿名考察,完成後由內閣票擬去留,或者發還各部院重審議定,最後造冊奏請皇帝裁決,將察疏下發。在京察結束後,言官對留用官員的彈劾,則稱為拾遺。

因京察免職的官員,不得再敘用,而被言官拾遺所攻擊的官員,一般也無人有倖免。

不過從萬曆時期開始,京察就變質了。京察開始成為黨爭工具,東林、三黨三大派系相互傾軋,勢如水火,直至明亡。

晚明之時,內閣輔臣以尚書銜兼殿閣大學士,掌握票擬批答的權利以協理朝政,地位在六部之上。

而內閣輔臣再掌管吏部兼領銓選,那就與前朝的宰相無異了。因此到了後來,明朝特別規定吏部尚書不入閣。

但在明朝的京察制度里,雖然由不入閣的吏部尚書與左都御史聯合主持京察,可最終還是要送到內閣票擬決定去留,尤其是當時不論是都察院還是六科,還是六部,其實都算是在內閣的領導下的,因此京察最終才會變成了黨爭工具。

大漢現在要兩年一考,包括京官考察和地方官員大計。劉鈞可不希望最後這個官吏考核,成為了朝中官員相互結黨攻擊的工具。因此,這第一次的考核就極為重要。

不把考核的職責交給某一部衙,而是每次考核從各部衙中抽調人員,組建一個專門獨立的臨時性考核組。

考核的流程,則是官員先寫述職報告,自陳政事得失。同時,調查組通過明方和暗察對官員的政績、操守等做調查,同時該官員任內的上司、同事、下屬,也都需要寫一份關於該官員的報告,還要調查他任內的帳目、以及私人的財產,按劉鈞的意思,最後還要進行公示,公示他的任職得失、財產數量等等,公示期內,對所公示的內容有疑議的,可以檢舉。

總的就是分為三步,自述,包括上下級以及共事同僚們的評述報告。調查,包括明訪和暗查,查任職得失,往來帳目,私人財產。最後一步,就是公示,把調查的結果都公示出來,接受檢舉。接到檢舉後,必須給予調查,出示結果。

這樣的考核就非常嚴苛了,有問題的很難逃過。

就算沒有什麼大的貪污腐敗等問題,可最終也還要對他們的任內政績考核,最後評出稱職、勤職、供職三個等級,進行獎懲。

甚至在述職報告里,還得附交一份申論,以此闡述對國家大政的意見,提交對本職的一些施政方針。

大考不但要考廉潔奉公的程度,還要考核任職理政的能力。

京察和大計都要以四格、六法做為考核標準,四格就是才、守、政、年。才是指才幹,分長、平、短三等,守是操守,分廉、平、貪三類,政指政務,分勤、平、怠三類。年則指年齡,分、青、中、老三類。

至於六法,則是指「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等六個方面的缺失。經過考核,被列入「不謹」「罷軟」者,革職處分;屬「浮躁」「不才」者降級;「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除了四格六法外,考核還有一個硬性的指標,就是規定了淘汰率。每一品級的官員都有一個淘汰率,若是那些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後,把不才、浮躁、不謹、罷軟等革職以及降級後,還沒達到硬性淘汰率,就要把考核成績排在後面的那些人里,直接再淘汰一批直到達到指標數字。

這個硬性淘汰指標,才是這次大漢官吏大考最狠的一招。

在這一招下,不官怎麼官員包庇放水,最終你都得淘汰掉定數量的官員,然後補充新鮮血液。

大考由各部衙抽調的這個官吏考核組負責,但內閣、御史台、議會,依然對考核組有監督之權。

對於那些考核中發現有貪腐瀆職的官吏,要追究責任,移交司法系統審理。

對於考核成績優秀的官吏,由吏部給予升遷,對於成績平者,維持原職,對於成績差者,給予降了中或者革職。

軍隊方面,則不在這次的考核範圍之內,軍方由兵部、樞密院等軍隊內部系統衙門組成考核組單獨考核。

考核組負責的是考核,最後提供考核調查結果,最終的處置,則由議院和御史台監督內閣吏部執行。

在這整個考核過程中,皇帝握有最終解釋權。朝廷所有的部門都參與進來,但誰也沒有獨自決定的權力。

趕在年底各衙封印放假之前,朝廷向天下公告了官吏大考的詳細內容。

「這是要大清洗啊!」

順天府衙門裡,一個不入流的無品書吏早書到衙門,照例燒了殼開水,然後泡了杯茶,開始看報。

結果頭版頭條就是考核的詳細章程,看完後,李德不由的直囁牙。

李德是個無品的吏員,但吏也是有等級的,李德是個經制吏,還是個吏目。現在朝廷已經不限制吏員升補為官。

以現在李德的資歷品級,只要考核成績可以,他完全有機會升一個從九品。他今年才不到四十,說不定有生之年還能混上一個七品。

可是現在看著這個考核章程,李德眉頭緊皺起來了。

居然如此嚴厲,又要考政績,又要考廉潔,還要申報財產,甚至要公示。

他不用想也知道,他自己肯定過不了這些關卡。他十幾歲時就開始在衙門裡幫閑了,二十多歲時,他便正式從他父親手裡接替了那個世襲的書吏位置。然後一直到了大漢,又幹了三年。

以前在明朝時,他在順天府也沒收撈錢,不過那個時候大家都是這樣。

但到了大漢,他也沒少撈,只是沒以前那麼明顯了而已。平時迎來送往的,財物不少。特別是現在他管的還是城建這一塊,工程項目這麼多,他也說不上是索賄受賄,平時什麼父親母親過壽,自己生日,孩子入學,老人生病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