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開國建業 第715章 一個縣有多少個官

參議院的大會廳內,嘩啦啦一下子湧進來上千人。

內閣和議院各據一邊,可謂涇渭分明。

內閣第一次遞交給參議院的預算報告就給駁回了,尤其這預算報告其實還是已經在總理會議上通過了的,連皇上都點頭通過的預算報告,不過是拿到參議院來走個過場,結果參議院還真的豬鼻子插大蔥裝起大象來了。

內閣上下都很不服氣,連袁繼咸都不服氣,都這麼搞,以後這工作還怎麼做。是不是以後議院的人不管內閣什麼事報到這裡,他們都要來這一下反對,是不是不反對就顯不出他們的存在了?

他們內閣是辦事的,這些議院參議員光知道動動嘴皮子,比以前六科和中書時,這些人囂張多了。這次必須把他們的氣焰打壓下去,要不然,以後這事就得沒完沒了。

倪元路和一眾參議員們也都大眼瞪著內閣官員們,這些參議員以前多是六科給事中或者中書舍人,本來的職務就是專門搞行政審核的,但以前畢竟地位較低,七八品小官,哪怕皇帝給予他們審核六部的權力,但哪有今天這麼風光。

不說成了參議員直接從七八品升到了五品,而且參議院那是完全跟內閣平級的,他們也不再是分散的六科,而是所有內閣行政命令都可以審核。尤其是最重要的財務預算這樣的大事,他們一樣擁有封駁大權。

既然有了權,自然就得用。他們可不再是內閣的附庸屬下,不合適的地方,就要叫停反對。

兩邊你瞪我,我瞪你,瞪了半天,也沒有人先開口。

最後還是眾議大夫姚明恭先開口打破了沉默,姚明恭之前是內閣大學士,不過年紀大,且他本來就沒什麼主政能力,能進內閣,那不過是因為他是從龍派,當初皇帝讓他入閣,也不過是佔個位置而已。

現在也不需要他這個吉祥物了,他便識趣的主動辭職,皇帝也批複同意了,不過皇帝要求他再發揮一下餘熱,來這新建立的議院做眾議長。反正眾議院也是高級官員們的養老院,因此姚明恭倒沒拒絕。

今天這場衝突,內閣是他的前單位,議院是他的現單位,雖然參眾兩院並不搭界,但他做個中間人還是不錯的。

「諸位,都是為了公事,咱們有事說事,莫因公事變成了私怨。」

次輔李邦華也出來說話,「眾議長說的有道理,咱們就有事說事,倪議長,報告我們也帶來了,請你們再重新指點一下。」

「那是自然。」倪元路點頭。

他手裡也有著內閣原來呈上來的那份報告,此時讓人拿了過來。

「諸位,咱們有事說事,就事論事,你們遞交上來的兩份報告,那份去年的財政開支總結報告我們暫且不說,先放到一邊,就說這份今年的財政開支預算案報告,就很有問題。」

「哪有問題你直說,一條條的說,我們一條條給你解釋。」袁繼咸沒什麼好脾氣的道。內閣好不容易終於拿到了完整的行政大權,擺脫了司禮監,可結果卻又來了個議院。原本以來這議院不至於故意跟他們作對,但事實他們就是在故意找茬。

倪元路哼了一聲,翻開手裡的那份厚厚的龍漢三年財政支出預算案報告。

「那好,我們就一條條來說。第一條,行政支出預算一項下面,其中官吏俸祿項,就預計支出兩億銀元,天啊,兩億銀元,你們還真敢寫,你們知道這兩億銀元是多少嗎?融成銀錠得有八千多萬兩,而晚明之時,國家一年太倉白銀收入不過二百餘萬兩,你們現在居然一年開出的官吏俸祿就兩億元,難道你們覺得這很正常?」

財務卿陸維章站了起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倪參議長,我們的這個預算表都是非常嚴格的統計計算的,並不是隨意捏造的數字。相比起明朝一年只有二百餘萬兩太倉白銀收入,我們一年官吏俸祿支出兩億塊確實很多,但這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這是兩碼事,不能混在一起說。」

「大漢的疆域確實比明朝大,但總不至於開銷就會多這麼多吧?」倪元路問。

陸維章回道,「倪參議長剛也說了,明末時太倉一年白銀收入不過二百餘萬兩,折銀元不到五百萬塊。可我大漢如今一年財收多少?我是財務卿,對此最清楚,就告訴一下倪參議長,去年我大漢帝國年財收突破了二十億銀元。五百萬與二十億,大漢如今的疆域比明朝擴大頂多倍余,人口增加遠不到一倍,但我們的財收是明末時的多少倍?」

大家都知道明末太倉一年二百多萬白銀收入,其實只是明朝國家收入的一小部份,明朝還有兩三千萬石的糧食收入,這些糧食在大漢起碼能值八九千萬塊,另外明朝征的三餉等,一年近兩千萬兩白銀,換算成銀元也都有四千多萬塊銀元。若再加上鹽稅商稅關稅等,也還有不少,更別說還有大量拖欠征不上來的。但不可否認,大漢的財收起碼是崇禎時的二三十倍。

他繼續娓娓而談。

「二十億年財收,你認為是怎麼來的?就算拋開戰爭收入,也依然是一筆巨大的財收,這些收入,與帝國寵大的官吏隊伍分不開。沒有這麼多的官吏管理,帝國就不會有如今這麼興旺的工商業,朝廷也收不到那麼多的稅收。」

倪元路卻不理會這些。

「兩億元的俸祿開支,請陸財務卿告訴我,朝廷現在究竟有多少官吏,會需要如此多的俸祿開支?」

陸維章回答,「截止目前為止,帝國大約有文官二十萬,武官十五萬,另外公務員八十五萬。」

這個數字一出,大廳中響起一陣驚呼之聲。這些聲音多是那些前來湊熱鬧的眾議員們,許多原本只是商人、地主甚至是農民的會議員們,他們並不清楚帝國究竟有多少官吏,但聽到這個高達百餘萬的龐大數字時,他們還是驚呆了。

倪元路高聲道,「二十萬文官,十五萬武官,公務員八十五萬,加起來就是一百二十萬了。天啊,一百二十萬啊,歷朝歷代,從未曾聽說過哪朝有如此多的官吏。宋代之時,有冗官之稱,但其開國之時官員不過七千餘人,最多之時也不到五萬官員。而如今,帝國立國不過二載,居然就有二十萬文官,十五萬武官,你們不覺得這個數字太讓人震驚了嗎?」

「帝國如今人口不過三億餘,官吏卻有一百二十萬,這豈不是每二百五十人就得供養一名官吏?」

陸維章卻並不這麼覺得,做為專門跟財務打交道的財務卿,他很清楚賬是不能這樣算的。

大廳里,大家都為兩人的問答所吸引,並沒有人發現,不知何時,皇帝劉鈞換了身普通小官的袍服化了妝也進了大廳。

劉鈞選了一個角落,低調的坐下,然後也湊起了熱鬧。

內閣和議院發生這麼大的爭執,劉鈞聽後立即趕來。但他沒有公開身份過來,而是化了妝。議院和內閣之爭,這若是在後世的議會國家,是非常正常的。但在大漢,這個新體制下,這種閣院之爭卻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劉鈞打算親自看一看,究竟是怎麼個爭法。

其實從他心裡來說,出現閣院之爭這是好事。若是議院對內閣的事務一路綠燈,那就失去了劉鈞設立的根本用意。不過他也不願意看到他們只是一味的對抗,而沒有合作。內閣和議院,應當是互相制衡的同時,又相互合作,這才是健康的。

大漢如今擁有超過百萬的官吏,其實劉鈞早心知肚明。甚至這個數字還是剛剛經過大裁軍後的,原來朝廷一百多萬軍隊,光有品級的武官,不算是士官,就足有二十餘萬。現在兩次裁軍後,武官數量還有十五萬左右,已經減掉大半了。

陸維章此時反問倪元路。

「剛才倪議長拿前朝來對比本朝,那麼本官也就做個對比。請問倪議長,前朝一個縣有多少官多少吏?就以一個人兩萬餘戶大約十萬人口的中等縣來說。」

明朝時一個普通縣有多少官和吏?

這個問題自然是難不到倪元路,他幾乎是脫口而出,明代一個縣正式的官員,只有知縣、縣丞、主簿,一般還會有一個學官教諭,有的地方還會有一些雜官,比如巡檢。至於吏員,一般說的是經制吏,也就是有編製的吏員,也只有這種吏員,才是有俸祿可發的,是吃皇糧的,這樣的經制吏,一個縣數量也很少,典吏以及副巡檢之類的,也就只有幾個。

一個十萬人規模的中等縣,官和吏數量加起來可能十來個左右。

一個省,正雜官員相加,大的省有五六百,小的省三四百,再加上二百餘學官,因此全加起來,官員多的有八九百,少的只有五六百。大明的文官加起來也就兩萬左右。

陸維章卻笑了笑。

「那只是表面而已,表現上明朝一個十萬人口的縣確實只有十個左右的官和吏,但事實上呢?事實上想必倪議長也不會否認,經制吏之外,還有編外吏,編外吏之外還有幫閑。而至於這些人的數量,大家都很清楚,大縣上千,中縣六七百,小縣三四百。」

陸維章說的是事實,大家都是從前朝過來的,大漢立國不過兩年多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